说课稿 篇5
一、把握教材联系,深入领悟教材。
《组织比赛》是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北师大版)数学一年级下册统计的第一课时,教材以"组织什么比赛好呢"引入统计活动。 根据数学新课程标准、本课教材特点以及学生的实际情况,确定教学目标如下:
1、经历简单的统计过程,初步学习收集、整理、分析数据的方法,形成初步的统计意识。
2、认识简单的条形统计图,能根据统计图回答一些简单的问题。
3、通过学习进一步体会统计的必要性。
4、在统计教学过程中发展数学思维,培养学习数学的积极情感和良好的学习习惯。
二、突出以人为本,灵活选择教法。
根据"新一轮课程改革实验"的思想理念,为了有效的促进师生互动、共同发展,在课堂展开发展性的教学活动,让课堂充分焕发生命活力。我本着设计新、处理活的原则,从教学内容、学生思维特点和年龄特征考虑,采取以下教学方法:
(一)低年级学生参与教学,很少是因为认识上的需要,教学活动能否激发兴趣,使学生主动投入到学习中去,是提高教学质量的关键之所在。为此,我充分利用一年级学生好奇、好动的心理特征。由"组织什么比赛好呢"引入,让学生在自己熟悉的生活中去寻找、发现、探究,认识和掌握数学,唤起学生的主体意识。
(二)让学生在活动中学数学,重视学生学习数学的过程,让学生亲身体验数学知识的形成和发展,这是标准中提倡的学习方式。小组活动中我让学生在整理数据的实践中体会,在交流中比较和选择自己喜欢的、较简单的统计方法,为学生的大组活动提供了再创造的机会。
(三)"数学来源于生活,而又应该为生活服务。"这是《数学课程标准》强调指出的。在学生初步掌握了整理数据的方法后,我联系生活设计练习,让学生在小组里统计文具的数量,然后让学生想象"如果你是文具店的经理,你要怎样进货"这一问题,要求学生分析统计结果,作出决策,切实发展学生的应用意识,体验数学与生活的联系。
(四)新课程标准要求教师,不仅要关注学生在学习过程中知识与技能的获取,学习方法的掌握,还要注重培养学生的情感、态度、价值观。因此,教学中我改变了以往的评价方式,让学生通过趣味统计,对自己的学习情况进行自评,作出分析,这有利于学生认识自我,建立信心,提高学习数学的积极性,丰富了学生的主体意识。
三、强调自主、合作,大胆更新学法。
首先,让学生联系自己的生活实际,讨论班上要组织一次比赛,要组织什么比赛好呢?应该是全班最喜欢的那项活动,从而明确,统计的必要性。
其次,强调自主,注重合作交流。在收集数据时,方法多种多样,该用哪种方法比较好?学生先通过"你说我记"的游戏活动,在整理数据的实践中体会,合作交流中相互启发,然后选取自己认为较合理的、喜欢的方法,进而为大组活动做好准备。在练习中,统计小组内每个同学的文具时,学生边调查、边收集、边分类、边整理数据,在愉悦的动手中既解决了问题,又互相启发,共同进步,增强了合作意识,还将学到的知识应用到实际生活当中,从中体会数学与生活的密切联系,增进对数学的理解和学好数学的信心。
四、体现新课程理念,精心设计教学程序。
(一)创设情境,唤起主体意识。
1、如果我们班要组织一次比赛,同学们想一想组织什么比赛好呢?
2、同学们说了很多种比赛,在这些比赛中。你最喜欢哪项比赛呢?能说说理由吗?
3、请大家想一想,我们怎样才能很清楚地知道全班同学中有多少人喜欢跳绳,有多少人喜欢踢球,又有多少人喜欢套圈或其他活动?(学生说说自己的方法,师根据学生的发言引出课题)
(二)自主探索,激活主体意识。
1、用"你说我记"的方法收集数据。
2、交流统计结果和统计方法。
3、比较统计方法。
(你最喜欢哪种方法,为什么?如果让你再来统计一次,你会用哪种方法?)
4、大组活动,统计全班最喜欢哪项比赛活动。
5、整理数据,填涂统计图。
①出示"最喜欢的活动统计图",并介绍这是简单的条形统计图。
②让学根据调查结果把教科书上的统计图填涂完整。
6、分析数据,说说从统计图中知道了什么?想到了什么?
(从统计图中可以看出,调查了几名同学,喜欢哪种比赛的人数最多,喜欢哪种比赛的人数最少,班上最好组织什么比赛等。)
(三)组织小组活动,运用方法统计文具。
1、统计出小组同学的每种文具的数量。
2、交流统计方法和统计结果。
3、说说从统计结果你能知道什么?想到什么?如果你是文具店的经理,你要怎样根据统计出来的结果进货?
(四)趣味统计,丰富学生的主体意识。
1、师:每个同学对自己这节课的学习情况满意吗?我们也来做个统计。
出示三块磁性小黑板,说明统计方法:三块磁性小黑板分别表示"非常满意"、"比较满意"、"还需努力",请同学们排队上台根据对自己的评价将手中的小圆片贴到相应的小黑板上。
2、观察小黑板,你从中知道了什么?想到了什么?
3、谈话结束全课,希望同学们在课堂上更大胆地展现自我。
说课稿 篇6
目标:
根据中班幼儿学习科学的心理特点,即:孩子们对周围环境产生浓厚的兴趣,什么都想摸摸,看看,尝尝,什么都想去摆弄摆弄,问题多半是停留在“这是什么,那是什么”。制定了本次活动的目标:
1 知道生活中有许多圆形,初步了解圆形用品的名称以及圆形物品的特征。
2 尝试探索根据物体的外形特征,找出它们的共同之处。
3 乐意关注周围生活中的各种事物。
活动准备:
1 幼儿用书人手一册。
2 每张桌子上一筐圆形的日用品。(杯子、碗)
3 幼儿人手一张图形卡片。(正方形、长方形、圆形)
活动过程:
第一部分:引入。认识圆形用品,了解其用途。教师出示各种圆形用品,让幼儿拿起来看一看各种物品,说说:桌子上有什么?你拿的是什么?这些物品有什么用处?
通过让幼儿对个别物体进行观察,了解它们的外形特征,通过对个别物体的观察,可以帮助幼儿获得有关物体的信息包括物体的外形特征,在这里,幼儿可以通过自己的观察,用自己的看法来描述物体,初步地知道了用品的名称、用途。
第二部分:启发幼儿探索各种圆形日用品,了解共同的特征。
1 想一想,找一找,这些日用品的样子哪些地方是相同的?
2 日常生活中许多日用品都是圆形,你知道是为什么吗?(不仅可以省料,而且容量大,放的东西多,使用较方便。)
这一部分主要也是通过幼儿自己看,自己说,采用了比较性观察的方法,使幼儿从中更正确的认识物体,并进行分析、比较,为概括、分类奠定基础。教师以简短的语言概括幼儿的发现。
第三部分:组织幼儿讨论:在日常生活中,你还见过哪些圆圆的物品?
这一部分主要是丰富幼儿的经验,扩展幼儿的思路。教师在概括幼儿发现的同时,再次提出有针对性的开放式问题,便于幼儿回忆并联系自己的经验,让幼儿扩宽思路,了解更多。
第四部分:引导幼儿打开幼儿用书,让幼儿自己阅读画面,在小组中,或与同伴交流自己从画面中看到了哪些东西?它们是用来干什么的?启发幼儿想一想,它们有什么共同的地方?为什么要做成圆形?
这一部分是在初步了解圆的基本特征的基础上,利用直观形象法和观察法,通过鲜明、生动的有关圆的图片,更进一步地感知圆的特征,从中获得知识和乐趣。
第五部分:游戏活动“图形找家”。
在场地上画四个大大的正方形、长方形、圆形,发给幼儿人手一张图形卡片,让幼儿而根据教师的指令跑到相应的图形中。
这一部分是以游戏为主的结束活动。著名教育家杜威说幼儿阶段“生活即游戏,游戏即生活”,而这个活动所学习的就是生活中的知识,所以将生活知识融入游戏,使幼儿在游戏中潜移默化地巩固对圆形的认识,愉快地结束了这个活动。
本文来源:http://www.010zaixian.com/sc/tupian/4318094.ht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