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学日记是指学生上完科学课后书写的描述科学课过程的文章,可以记录科学实践过程、科学实验数据、科学课上发生的一些故事等。和科学记录单相比,科学记录单记录的是观察到的实验现象、实验数据和依据现象、数据进行的思考、归纳。学生写科学日记更多的是利用文字来描述科学发现,一般具有更多的感性色彩。那么,写科学日记对学生的发展有什么好处?
一、科学日记忠实记录了孩子的情感
这个学期三年级的科学课有很多观察的内容,在带领学生实地观察后,我要求学生不但要记录科学实验的数据,还要书写科学日记。科学日记首先是“日记”,即记录生活中发生的故事;其次,是科学性的,是记录科学课堂和科学观察中发生的故事。我期望学生能用感性的笔触,记录下他们在科学探究过程中发现的现象和发生的故事,这些一定很有趣。在认真研究学生观察日记的过程中,我有了许多意料之外的收获。
案例一:《剪开蚕茧的时候》节选(三(6)班刘璐毓)
今天,高老师交给我们一个恶心而又艰难的任务:剪开蚕茧。
我看着那雪白的蚕茧,不忍心将它剪开。一是怕剪到蛹,二是怕剪开的是死的。怀着这些复杂的心情,我剪开了茧,里面有一个椭圆形的蛹,是黄色的,我觉得它很像一粒花生米,另外~个同学却说:“像面包,我有种想吃的冲动。”
我说:“这东西能吃?”
“这当然能吃,还含有许多蛋白质呢!”老师说。
“那、那、那它肯定不好吃。”我吞吞吐吐地说。
“不,它可好吃啦!”老师说。
从文中不难看出孩子的心理,这个孩子是不愿意剪开蚕茧的,他认为“恶心而又艰难”,原因是“怕剪到蛹、怕剪开的是死的”。孩子们剪开后,改变了这个看法,观察到颜色是“黄色”,像“一粒花生”,这些形容词真实地表现出孩子的情绪发生了巨大的变化,由抗拒实验、抗拒观察,到乐于接受,并谈到了“这东西能吃”。
科学日记让我们了解了孩子的心理变化,也提示我们在教学过程中,要设置一些恰当的情境,让孩子们消除抗拒心理,接受学习。
案例二:《蚕的蜕变》节选(三(6)班陈俊豪)
蚕的一生要经过四次蜕皮,我发现:蚕蜕皮是从尾部开始的。你瞧:它们把自己身上穿得变黄的“破衣服”很费劲地脱下来,扔掉,换上了雪白的“大白袍”,看上去就像穿着洁白连衣裙的小公主。它们还把脸上的“黑面具”摘掉了,换成了一副“灰面具”,看上去就像“假面王子”。蜕皮之前,它们先要美美地睡上一觉,时间大约是大半天。它们醒的时候就开始蜕皮了。
你看,这个学生的描述中充分使用了“拟人”的写法,他把蚕宝宝比喻成一个人,把蚕的蜕皮形象地比喻成“脱衣服”,而且是“从尾部开始的”。他把蚕蜕皮之前的行为比喻成“美美地睡上一觉”,这些不但展示了他的细致观察和收获,还成功地运用了写作的方法描绘出蚕蜕皮的动作。再看:
蚕蛹是棕褐色的,如果从正面看,有些小黑点,头的顶端有一双三角形的、乌黑的“小眼睛”,在灯光下一闪一闪的,好像对着我说悄悄话似的。“尾巴”是椭圆的、尖尖的,看起来就像没有开刃的宝剑。
背面的顶端也有一双乌黑的“小眼睛”,可是,它不像我刚刚看到的“小眼睛”,是圆形的。为什么正面的“小眼睛”是三角形的,而反面的“小眼睛”却是圆形的呢?这就是我最想知道的问题了。
背部的正中间有对像瓢虫装死一样缩起的“前足”。说实话,我现在看到它“真诚”的目光,还有“装死”的模样,真的有点“可怜”它了。
最让我吃惊的是,蛹竟然能动!它们扭动着身子,像金蛇一样狂舞,又像女人一样,扭着“肚皮舞”,时断时续的,真像一个能控制力度的小小舞蹈家。
孩子在描述蚕蛹的动作时,运用了蛇和女人进行类比,“它们扭动着身子,像金蛇一样狂舞,又像女人一样,扭着‘肚皮舞…,他还把蚕蛹的形态想象成是“装死模样”,说有点“可怜它”。这些文字都十分直接地描述出一个孩子内心的情感,他在观察的过程中,把自己的情感非常强烈地附加在观察对象身上,让观察对象在数据之外、在我们眼前具有了另外一番活灵活现的形象。
本文来源:https://www.010zaixian.com/meiwen/riji/575996.ht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