福建的新年日记
一天终于结束了,相信你会领悟到不少东西,此时此刻我们需要写一篇日记了。是不是无从下笔、没有头绪?下面是小编收集整理的福建的新年日记,供大家参考借鉴,希望可以帮助到有需要的朋友。
福建的新年日记1
作为一个福建人来讲,对于当地的习俗,我可是再熟悉不过了。不管是节日习俗,还是其他的。我都是有问必答。就拿春节的习俗来说吧,对于这方面,我可称得上是“万事通”呀!我们泉州从初一到十五,都称为“过年”,要等过了十五,“年”才算过去。从正月初一到初四,人们都欢度春节,初五,百业经营,俗称“初五隔开,初六淘肥,初七人生日,初八五谷生日。”当零点一到,四处爆竹声响成一片,人们就会在家中厅堂设案,摆上三牲、水果、清茶、金猪等供品,点上三支清香,点蜡烛,恭拜“天公”,祭祀祖先,这种祭祀一直持续到初四。除夕之夜要守岁至深夜12点钟,迎来了新年黎明,家家户户都燃放烟花爆竹。
开门迎春纳祥,俗称“开正”。元日,每家每户都会把自家的孩子早点叫起来,帖红春联,逢门必贴,无论前后,无论大小。清晨,无论男女老少,纷纷起床盥洗,穿上早已准备好的新衣。早餐合家吃面线加鸡蛋,吃蛋去壳,意在除霉气,迎吉祥;面线则象征福寿绵长。早餐后都会出门走访邻居,笑脸相迎,首次见面皆要互道“恭喜”。就拿春节的习俗来说吧,对于这方面,我可称得上是“万事通”呀!
到了正月初九,也就是“天诞日”,民间普遍都要“敬天公”,放爆竹、点上一对红烛灯。祈求新的一年里风调雨顺,五谷丰登。在大厅的天井口用两条长凳架起一块八仙桌,桌上靠后摆上一道纸糊的高大“天公庙”,桌前摆上三牲,隆重的主牲是大猪头,其次是五斤大猪脚,边牲是鸡、鱼、或鱿鱼干、目鱼干,这三项组成三牲,放在一个大盘子里。以及酒瓶、酒杯。
这些都得在当天的清晨摆好。长辈领着全家大小,跪在桌前叩谢玉皇大帝保庇平安顺舒的浩大天恩。与此同时,也向玉皇大帝有所祈请,并许愿日后隆重酬谢。正月十五,元宵节,在这一天,大家都要吃“元宵丸”。泉州的元宵丸闻名遐迩,其制法与其他地区与众不同。以炒熟的`花生米磨成沫,加上白糖、芝麻、蜜冬瓜、金桔泥……捏成丸陷,沾湿后置于有干糯米的盘子里。
除此之外,我最兴奋,最期待的事情就是“闹花灯”了,这个活动,把元宵节的气氛推向了高潮,每一个人都会去逛花灯,整条街道上都挂满了花灯,还有许多的灯谜。这些可不是一般的花灯,都是请泉州的灯匠精制。品种繁多,平时都很少见。这也大大丰富了泉州人民的文娱生活。这就是泉州春节的风俗民情,每家每户都是红红火火地过年;都是开开心心地迎接新年黎明的到来!
福建的新年日记2
我们家乡福建的春节与济南的春节大有不同,我们的春节更具有自己的地方特色。
老家过年最重要的东西一定少不了年糕,一般在春节的前几个礼拜,年糕就开始进行制作了。这个些杂活一般都有奶奶和外婆这些“老手”来干,我们就只顾自己享受美食就好啦。老家的年糕与其他地方的年糕有些许不同,我们的年糕分白糖年糕和黑糖年糕。年糕的样子也独具特色:猛地一看就好像一个普普通通的圆柱体,但仔细端详详,会发现年糕的顶端犹如四片花瓣一样。然后再在这四片“花瓣”上分别用红粉点上点,就真的栩栩如生了。真真像一朵美丽的花儿啊!我猜想,人们把年糕做成花朵的样子,大概是图个吉利。寓意花开富贵吧!
在春节的前一两天,大人们会赶去买年货。比如用来拜佛祖用的五谷杂粮啊,用来上香的香啊春节对联啊……等等等等,都好提前预备好!
除夕夜的那一天,莫过于正月里最忙的一天了。这一天,我们要把家里统统打扫一遍,一尘不染。还要再厅堂里供奉佛祖的地方放一个气派的红色方桌,上面摆放着许多新春供品,因为家乡信佛,对佛祖尊敬有加,所以每逢佳节,都要给佛祖献上供品,更别说春节这么大的节日了。
晚上,除夕夜。全家人都汇聚在餐厅的圆桌上。吃着爷爷奶奶做的丰盛大餐,一家人幸福极了。太爷爷和太奶奶看着我们这群“大孩子”西海子,心里的乐,脸上的'笑,比平时甜蜜十倍。除夕夜,除了小弟弟,没有一个人会早早入睡,这个习俗应该是各地一样吧!我们一家人总会用纯正的闽南话聊着这谈谈那。虽然没有什么感人肺腑的语句,却十分幸福真实,最朴素的话语,最甜蜜的氛围,我爱这一刻。
临近凌晨了,我们一家人都会以长幼顺序,依次“敬天公”。所谓的“敬天公”,就是我们一家人在厅堂离天空最近的地方,双手举着香,双膝跪地,心里默许着对新的一年美好的愿望与新希望,然后再虔诚的叩三个头。家家户户都是如此。
当凌晨真正来到时,奶奶会放上一串鞭炮,以示新一年的好兆头。而那一刻,几乎是全村的鞭炮声一起响起。烟花也会在这一刻齐齐升上天空。烟火的光芒,火锅漆黑的天幕,让黑暗的夜晚一下子变得明亮起来。我享受这种响声,热爱这神圣的一刻。
奶奶也在这一时间里,到阳台烧香,火苗变旺时,我仿佛看到了新的一年没好的未来。
初一。不管大人小孩,都要一起去亲戚家拜年。不管是谁,只要互相认识。都会用闽南话道上一句:“森尼呵!”(新年好)算然只是一句简短的话语,全能从字里行间看出这新年浓浓的气息,大家对新一年的期盼。
大年初二。爸爸妈妈和我们几个孩子一起回外婆家。然后一起吃上一对丰盛的农家菜,朴实,暖心。在我们这个大家族中,大人小孩一共有十六个人,围着厅堂的大圆桌坐在一起,那股温暖,渗透人心。
家乡福建的春节,虽然一直是这样,一成不变。但家乡亲人的淳朴,新年的幸福,一直令我难忘!
福建的新年日记3
莆田人的春节,似乎更为热闹。一些丰富多彩的内容,一些复杂传统的讲究。
莆田的春节从腊月二十三就开始了。在这一天,都要送神。就是烧贡银,金元宝,跪在垫子上,双手合十,拜上三拜,再献上几句保佑的美词。燃放一串长龙鞭炮,小孩们就到商店买上几盒蜘蛛炮,更显春节的脚步在迈进。
莆田人总是匆匆忙忙地准备年货。街上一阵阵新年的气氛,热闹非凡。衣服店里人满为患。商场里人挤人,你推我,我推你,走出来的总是提着几大包货。公交车也堵了,人们向上挤,眼看车门就要关了,他也紧跟上一步。路旁的小摊小贩也是占满了大街小巷。买年货的人们开始忙碌起来,挤也挤出了年味儿。
过了二八,店铺的伙计也赶回家了。兜里揣着钱的高兴,没揣钱的也高兴。
除夕通常在大年三十,今年闰年,在二十九就过了。
除夕夜,全家围炉,洋溢着满满的亲情。每家门前或窗台都挂上了一盏盏红红的灯笼,上面写着姓氏,门旁贴好了对联,屋内的卧室旁也贴上了。在外工作的儿女,也会在大年赶回来,满足自己和家人的团圆饭。香味从每一家的窗户飘出,这个家,这个村庄,这个莆田与整个中国,拿出筷子,夹给孩子,夹给爸妈。
正月初一。除了老人、大人,小孩子都起得晚。初一的早上,吃的是长寿面,家家煮的都不一样,但是碗里一定有紫菜和花生。这一天,小孩随着父母走亲访友,因为到了初二就不能串门了。
农历初二。也是吃长寿面,那天只能待在家中。这让我们的头脑回放历史。在初二那天,因倭寇攻陷,城镇民不聊生。乡亲们纷纷回家,埋葬死者,重建家园,并向亲戚传告家人平安与否的信息。因而初二这一天,一概不能出门,以免给亲人带来晦气。莆田人仍然铭记传统。
初三,店铺伙计都回来了,放鞭炮,就开一天,又关了。
莆田人的大岁是在初四。在那年因被倭寇攻陷,没有过春节,在初四再次围炉。在那一晚,人们一家坐在桌子围成圆形,团团圆圆。那一张张脸上,是对自己对家人的祝福,也是对祖国的祝福。
莆田的元宵大多是在十二、十三、十四,少数在十五。那天,游灯,跑灯。这天早上,还有抽签,一村40多户人家,一家一家来拜,亲人没有回来的,就叫孩子一起拜,香也多拿一枝。晚上,大人小孩都去看游灯,老人们在很晚的`时候,把桌上的贡品收起来,留明天炖汤喝。
元宵后的三四天,在外打工的家人已经走了。其他人也整理行李,再过一两天再走。
新历二十三,学生又开始上学了,家人们又开始忙活了,老人也开始打理菜田了。伙计们开始努力赚钱,等待下一年的春节,兜里是满满的钞票,乘着车,回家过年!
福建的新年日记4
“爆竹声中一岁除,春风送暖入屠苏。千门万户曈曈日,总把新桃换旧符。”
恕我直言,春节就数我老家福建莆田最为热闹。
春节未到,人们就纷纷走街串巷。有老有少,穿着五颜六色的衣服,挤成一片,炸开了花,真是好不热闹!
广场上一阵吹拉弹唱,炸开了锅。可你细细品,便能听见一段段悦耳动听的曲调。“看,那边有人在唱戏。”我惊奇的发现,扯着嗓子喊。好奇的本能促使我围了过去。哦,原来是有人唱“莆仙戏”(莆田特有的戏种)。隐隐约约记得,那天唱的是《状元与乞丐》。具体说词我记不得了,大意是:俩表兄弟文龙文凤,有一天,遇见个算命的说,将来文龙是当状元的料,而文凤只能当乞丐。后来文龙的母亲就惯着文龙,而文凤的母亲却对文凤严厉管教。结果文凤成了状元,文龙成了乞丐。
我足足看了一个小时,太过瘾了。
春节的重头好戏,在除夕夜到来。
口水一滴、两滴、三滴……不行了。这等诱惑我实在是招架不住。那红得冒油的大闸蟹,酸甜可口的糖醋排骨……真是折磨呀!更可恨的是那圆润可口的炖鸭,冒着热气,这可是炖了一下午的精粹,想到那鸭肉是那么软糯,香味飘逸的鸭汤漂着笋干、香菇。早已让我灵魂出窍:这就是饕餮盛宴。
“开饭了!”妈妈突然喊道。瞬间筷子在餐桌上飞舞,顿时我的碗中形成了一座山峰,随后便是狼吞虎咽,吃得我满嘴流油,引得大家哈哈大笑。
“轰,轰,轰。”巨大的爆炸声把我从盛宴中吸引出来。
绚烂的烟火在天空中卖弄自已优美的姿态。红的,绿的,黄的……数不胜数的烟火纵横交错。看,那是一位大师留下的灿烂。我痴痴地望着天空中的烟花。太美了,太美了。
春节是什么?是一种热闹的景象,一桌美味的饭菜,一场绚丽的烟火……
【福建的新年日记】相关文章:
1.福建的新年作文
2.新年日记
3.我的家乡福建日记
4.新年日记4篇
5.新年日记4则
6.过新年英文日记
7.日记250字新年
8.欢庆新年日记
9.新年日记大全精选
本文来源:http://www.010zaixian.com/meiwen/riji/3990960.ht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