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核舟记》教学随笔
这是一堂文言文教学课,内容重点为理解《核舟记》的主题。
课上正在讲述“舟首尾长约八分有奇,高可二黍许”时,只见一个学生正拿起铅笔盒里的尺在比画,一边还对同桌窃窃私语。看罢,心里就窝火,我盯着那个学生,真想冲过去把那把尺给夺过来。或许是我的沉默,全班一片寂静。先前比画尺的学生手停滞在半空,抬头望着我,一脸的疑惑和无辜代替了原来的兴奋。看着那楚楚可怜的模样,一个个疑问也涌上我的心头:这把尺有什么名堂?为何学生对此如何感兴趣?我到底该怎样处理?……对,别忙着发火,姑且问问动机。于是让那个学生谈谈玩尺的缘由:原来,他在体验“八分有奇”有多少长度。我的心头一紧:多好的一个契机啊!我可以借助这把小小的尺让学生有一次直观的感受,或许对理解文章的主题有很大的帮助。让学生在自己的体验中深入理解,掌握新知。
于是,我临时改变了教学环节,让学生放下了枯燥的课本,拿出了尺,自己来感受核舟的长短,并让他们想象家里的大米来感受两粒黄米的高低。教室里刚刚似凝固的气氛一下子又活跃起来。有学生边比画边自言自语说
——“原来有这么大呀!”
——“看上去是蛮大的!”
——“但看看上面刻了多少东西,你知道吗?”
——“有三个人呢!你的一个手指头就和桃核差不多,何况刻了三个人?”
——“胡说!是五个人。”
……
听着他们的一场“舌战”,我心头暗暗高兴。我可以借他们的争论让他们体会核舟的精致,进而体会古代劳动人民的聪明才智。于是,我让学生比赛:谁在最快的速度里找出核舟上刻的所有内容?教室里一片寂静,有的只有翻书和用笔划线的声音。不一会儿,学生纷纷举手,没多少时间就全都找出来了。有一个学生说:“王叔远的手怎么这么巧啊?”我就趁势问:“那么这篇文章的作者想要表达什么思想?”马上就有学生举手:
——“对核舟的赞美和喜爱。”
“对,可不可以从其他角度去考虑?”我再问。
——“对王叔远技术高超的赞美。”
——“对古代劳动人民的赞美。”
——“对古代劳动人民智慧的赞美。”
我心头一喜,这不正是我认真备课,想方设法要引导学生思考和体会的文章主题吗?一把尺让我变学生苦学文言文串讲、灌输的方法为轻松、有趣的乐学;让课堂气氛变沉闷为活跃;让学生学习变被动为主动。这不正是二期课改的精神之所在吗?
上罢此课,我对学生的课上做小动作的态度比较宽容。因为小动作中往往暗含着课堂教学机智的大文章。
提起课上学生做小动作,往往就会与开小差联系在一起,从来都是教师们深恶痛绝的事。其实,有时候学生的小动作也并非“空穴来风”,如果老师能够关心学生的内心需求,正确地引导,灵活机动地改变教学环节。既可避免师生间矛盾冲突,更能让学生主动性得到了充分地调动,教师则可轻松完成教学计划,何乐而不为呢?从这个角度看,课堂里发生任何事,教师应该处乱不惊,应该顺应变化,及时改变教学计划。这样做了,课堂教学机智也就产生了。
俄国著名教育家乌申斯基指出:“不论教育者怎样地研究了教育理论,如果他不具备教育机智,他就不能成为一个好的教育工作者。”课堂教学机智作为一种教学技能和技巧,作为一种教学艺术,正越来越受到许多教师的重视和运用。它大致有以下几个特点:
1、灵活性。马卡连科说过:“教育的技巧在于随机应变。”一堂课,哪怕老师备课备得再周详,考虑再全面,也避免不了课堂上一些出人意料的情况。这时,老师就要有在瞬间作出果断的判断和机敏的反应。
2、诱导性。孔子说:“不愤不启,不悱不发。”孔子启发诱导的教学思想,是我国古代教育思想的精华,也是课堂教学机智的本质特征。启发诱导,就是根据课堂教学的具体情境,依据学生思维的发展趋势,调动学生的感官系统,主动参与学习。教学时,教师就要用敏锐的眼睛、敏捷的思维,因势诱导,想学生所想,由浅入深、由具体到抽象地引导学生思考。诱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导出学习的最佳境界。
3、趣味性。南宋诗人朱熹曾说过:“教人未见意趣,必不乐学。”所谓“兴趣是最好的老师”也道出了教学强调审美的'趣味性和美感效应的乐学思想。此时,教师要关心学生内心需求,正确引导兴趣,以拉近师生间的距离。
就以上这堂课的一个小环节,我在教学中借一把尺上课,却取得了比精心备课上课还要好的效果。这得归功于课堂教学机智。其实,至今我仍心有余悸:如果当时我看到那学生津津有地玩尺,在课上做与本课无关的事,或置之不理或大发雷霆,将学生的尊严不放在眼里,仍按预先设计的教学计划教学,那么就违背了语文教学的内在规律,将学生活泼、多思、爱想象的天性全部给扼杀了。
吕叔湘先生说:“成功的教师之所以成功,是因为把课教活了。”“活”的根源就在于教师要创造性运用教育学心理学的原理,对教学过程中出现的偶发情况及时、巧妙、灵活地予以处理,因势诱导,有效激发和诱导学生每一个学生主动参与课堂学习。
因此,在课上发现有学生做小动作别忙着发火。试着了解学生内心世界,顺着学生的想法走或许会别有一番洞天的。这大概就是二期课改要求教师成为学生学习的促进者、组织者、指导者,促进学生发展,确定学生的主体地位,尊重学生的人格,促进学生自主发展的精神之所在吧!
【关于《核舟记》教学随笔】相关文章:
3.核舟记的教学反思
5.核舟记教学课件
6.《核舟记》教案
7.核舟记课件
本文来源:http://www.010zaixian.com/meiwen/meiwensuibi/2632535.ht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