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8年新年前夕,田晓菲和她的美国丈夫宇文所安应邀到上海访问。从华师大到复旦大学等众多名校,这两位研究中国古典文学的海外学者,在每一间课堂上的演讲都受到师生们的热烈欢迎。尤其是田晓菲对《金瓶梅》的解读,更是在学术界引起轰动。
传奇小才女,14岁成为北大特招生
田晓菲的老家在山东临清,1971年10月出生于冰城哈尔滨。因父母都是搞文字工作的,受家庭文化氛围的熏陶,天资聪慧的她5岁时就在纸上写出“我热爱大地/爱爸爸/我爱蓝天/爱妈妈/我爱我的家”。爸爸看后惊讶地说:“晓菲真是个天才,竟然会写诗!”没想到无意中的一句赞美,却使女儿感觉到了写诗的快乐,从此一发而不可收。
那时,每逢周末,爸爸就在家里开展诗歌比赛,和晓菲一起写诗,然后交给妈妈评判。当然女儿“赢”得多,不过妈妈会在赞扬晓菲的同时会启发她:“还能不能有其他的描写呢?”这时田晓菲就会回到书房去认真思考,有时一坐就是几个小时。心疼得爸爸直抱怨妈妈:“你看,你也不叫她出去玩会儿,这怎么行啊。”就这样,田晓菲写出了越来越多有韵味的诗,并频频被报纸和杂志采用。到10岁时,她出版了自己的诗集,在文坛上引起不小的轰动,成为那个时代小有名气的“神童”。
最初知道世上有个神奇的“北大”,是在她7岁的时候。那天,女孩偶尔从抽屉里翻出一张泛黄的照片,上面是一片沉静而美丽的湖光塔影。晓菲目不转睛地注视着这个似曾相识的风景,一种莫名的惊奇、喜悦与感动,在心里悄然升起。母亲告诉她。这就是令无数中国学子神往的北大!
到北京出版诗集那年,晓菲乘公交车从北大校门口路过,身边的阿姨唤她“快看快看,这就是北京大学!”没想到这位小女孩却固执地扭过头去说,才不呢!现在若看了,以后再来上学不就“不新鲜”了吗?那份稚气十足的自信,一时把周围的乘客惊得目瞪口呆。
1985年,经过北京大学英语系、心理学系和中文系老师的严格面试,田晓菲终于梦想成真,被特招进入北大英语系。这一年,她年仅14岁。著名作家张爱玲有一句被广泛引用的话:“出名要趁早啊,来得太晚的话,快乐也不那么痛快。”这话被田晓菲演绎得淋漓尽致。凭着与生俱来的才情和聪颖,这时她已出版两本诗集,真正少年成名。
北大可谓藏龙卧虎,在这里,田晓菲听说了另外一个神童的故事;15岁考入北大的查海生,也就是诗人海子。当时的海子在中国人民大学政治系哲学教研室任教。田晓菲曾拿着诗歌去找过海子,海子说:“如果你能坚持,你将是位伟大的诗人。”
1989年,田晓菲听到了海子卧轨自杀的消息,海子在遗言中写着:“我的死与任何人无关。”田晓菲到路口燃烧了两本自己的诗集,以这种方式来祭奠一位诗人的离去。之后,女孩很长时间没有写诗,她无法理解一位鼓励自己坚持的诗人,为何没有选择坚持?那时候,田晓菲开始思考人生的价值,海子逝世两年后,她独自一人来到美国。此时已是深秋,树枝交织出金色的穹隆。落叶遍地,踩上去很柔软,好像此刻不胜凉意的心情。令人惊喜的是,世界著名的哈佛大学,为一个渴望以有限生命拥抱永恒的小女孩,打开了一扇神奇的窗子。20岁的田晓菲在比较文学系读博士,成为哈佛大学历史上最年轻的博士生!
本文来源:http://www.010zaixian.com/meiwen/gushi/714522.ht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