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人说:“诗歌如跳舞,散文如散步。”诗歌所表达的是作者瞬间的情感,具有跳跃性,需要我们用想象和联想来把握作者的思想感情;散文则是作者生活中的琐碎见闻,点滴情感,而且又常常是信笔而书,舒缓、闲适,需要跟随作者的心灵一步一步往前走,慢慢把握作者的感情发展。下面是小编整理的《荷塘月色》教案,欢迎大家阅读!更多相关信息请关注相关栏目!
一 、教学目的:
1.把握作者情感的发展变化,了解作者不满黑暗现实,向往自由生活的思想感情。
2.揣摩文章典雅清丽、准确生动、富有韵味的语言,学习作者运用语言的技巧。
3.熟读课文,背诵第四、五、六段。
二、教学重点与难点:
重点:
1.领悟文中作者想暂时忘记现实中的一切,结果又无法忘记,一种难以言传的微妙幽深的矛盾情绪 。
2.语言运用的技巧
难点:
1.为什么要联想到江南的采莲,为何要引用梁元帝的《采莲赋》?
2.通感的运用
三、教学设想:
1.预习提纲:
①看单元提示和课文前的学习重点,明确学习任务
②自读课文,参照注释,查工具书,准确认读,积累词语。
③回忆初中学过的朱自清的文章,总结有关的文学常识。
2.课上巧妙设计问题,让学生独立思考质疑,讨论发言。
3.加强朗读
四、教学时间:两课时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教学重点:
整体把握文章内容,揣摩直接表现作者思想感情的语句,分析作者感情的发展变化。
教学内容与步骤:
一、导入 新课:
1. 复习有关朱自清先生的生平、作品等知识。
在现代散文的长卷中,朱自清的散文独树一帜,引人注目。他以优美动人的篇章扩大了新文学的影响。想必那至诚至深的亲情、那生机勃发的自然景象已永驻你美好的记忆中了吧!那就请同学们谈谈你所了解的朱自清。
学生发言,教师补充(展示投影):
朱自清(1898-1948),原名自华,字佩弦,号秋实,是毛泽东称颂的表现了我们民族的英雄气概的作家、学者。生于江苏东海县,祖籍浙江绍兴,自祖父以来定居扬州,所以自称我是扬州人。1920年毕业于北大哲学系,在江浙等地的中学任教,参加文学研究会。1925年任清华大学教授。
初中我们学过他的《背影》、《春》。代表作有散文与诗的合集《踪迹》,散文集《背影》、《欧游杂记》等。这节课我们来学习朱先生的一篇情文并茂的名作《荷塘月色》。(板书文题、作者)
2.简介《荷塘月色》:
朱自清的《荷塘月色》是现代散文中脍炙人口的名篇佳作,素为读者所喜爱,尤其是选入中学语文教材以后,更为人所瞩目。郁达夫在论及现代散文时说:作者处处不忘自我,也处处不忘自然与社会。一粒沙里见世界,半瓣花上说人情,就是现代散文的特征之一。那么在《荷塘月色》里的朱自清是怎样的人,他又是怀着怎样的心情写这篇文章的呢?下面我们来欣赏这篇课文。
二、学生看投影上的画面,听配乐朗读,入境,欣赏美感,体味感情。
三、整体把握课文,揣摩表现作者思想感情的语句
1. 请学生找出最能体现作者感情基调的语句,体会其含义和在文中的作用。
学生回答,教师明确:
这几天心里颇不宁静。这是社会现实的剧烈动荡在作者心中激起的波澜,此句称文眼,放在篇首,如一锤定音,为全文定下了抒情基调。
1927年7月正是朱自清思想极端苦闷的时期,五四以后,革命斗争深入 ,原来曾积极参加新文化运动的知识阶层也发生分化,有的高升、有的引退、有的堕落、有的前进。朱自清不满黑暗的现实,又没有勇气投入斗争。四·一二反革命政变后,他处于极度的不安之中。关于朱自清当时的思想情况,他的夫人陈竹隐女士有过具体的描述,大革命失败后,蒋介石统治了全国。佩弦当时没有找到正确的出路,四顾茫然。觉得心上的阴影越来越大。他又在苦闷中彷徨了。他知道:只有参加革命或反革命,才能解决这惶惶然。但在当时他两条路都没有走,而是采取了逃避的.办法。他先前曾说过:我只是在行为上主张一种日常生活中的中和主义。他还没能摆脱这种思想,又顾虑着 妻子儿女一大家,都指生活。他想用超然尘世的中和主义来排遣解脱自己的不安和彷徨。本文是朱自清付诸行动的艺术表现。
2. 从文中哪些语句中还可以了解到萦绕于作者内心的思绪?
学生讨论交流:
①这一片天地好像是我的;我也像超出了平常的自己,到了另一个世界里。
②这是独处的妙处,我且受用这无边的荷香月色好了。
③但热闹是他们的,我什么也没有。
④这真是有趣的事,可惜我们现在早已无福消受了。
⑤这令我到底惦着江南了。--这样想着,猛一抬头,不觉已是自己的门前。
学生讨论交流对句子的理解,教师补充:
①句感慨自己平日身不由己,现在暂得宽余,流露出对黑暗环境的不满但又感到孤独寂寞的心情。
②句且字表明了虽只是暂得解脱可又不能不立即逃离现实的心态,透露出一丝的喜悦。
③句但字笔锋陡转,蝉蛙如此热闹也不能感染作者,依然难以摆脱绵绵的愁绪,照应了文眼颇不宁静。
④梁元帝的《采莲赋》描绘了一个热闹欢快的境界,让读者置身于江南的盛况之中,作者也想乘着想象的翅膀,飞离痛苦的现实世界,去感受有趣的事。可惜一词告诉我们作者又从热闹的采莲盛况中返回了灰色的现实,无奈之情溢于言表。
⑤江南是作者的故乡,毕业后作者又曾经在江南的一些地方任教,写下过不少赞美江南的文章。到了清华之后,常表达出思想之情,今晚寻求佳境,意在摆脱不宁静的心情,但难以摆脱,身处烦忧,忆往怀旧,想借此超然于现实的重压之外,但这同样是不可能的。
3、教师总结:
由此,我们不难把握作者感情的脉博;在现实中(心里颇不宁静)的作者无法排遣心中的苦闷,因而要寻找感情的寄托。作者才夜游荷塘,去寻找宁静。作者找到了没有?在什么地方找到了?在自然环境的美丽和理想生活的憧憬中作者找到了宁静,但这是暂时的宁静,当作者回到家门,又回到了现实,心中的烦恼依旧。所以,作者极力描绘了自然的美丽和古代社会的自由快乐,是借以抒发对现实的不满,漫步荷塘是为了排遣在理想与现实的对撞中矛盾的苦闷之情。(讲解过程中,板书如下)
本文来源:http://www.010zaixian.com/jiaoan/2502092.ht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