跟岗学习总结 篇1
9月下旬,按教育局和项目组的部署安排,我们xx市中学名师培训班的学员走进省外名校,赴xx开展了跟岗学习活动,与名师就教育理念、课堂教学管理、教学实践与研究、教学风格形成等话题进行交流。
第一天,我们集中听了xx和张xx两位教授的讲座,内容包括教育科研论文、文献检索与应用、读书与专业成长等。这些都是常谈常新的话题,通过听讲,增进了理解丰富了自己的认识,对一些疑惑问题如研究课题中的有关项目的写法和具体要求,拓展文章的深度,如何更好地阅读等内容也有了深一层的思考,为寻求解决办法提供了思路和方向。特别是对实验报告类的“研究方法”这部分的写作要求认识比较模糊,通过教授的讲座,我认识到“研究方法”的内容也不只是一两句话,而是包括要研究的问题、样本性质、信息收集工具与程序等内容,而且描述要详尽具体,考虑的问题要细致周到,总之要让读者能很好地重复你的做法。还有,对于写文章“无话可说”怎么办的这一老大难问题,洪xx教授就提到了关键还是“积累”的问题,他还把这个过程比喻成女人生孩子,不是想生马上就能生下来的,得有十月怀胎的过程,这就是平时的留心和积累。比如有好的想法或话题就及时记下来,留心报刊和平时与人交流等有启发的内容等等。一些道理我们也似乎明白,但还是没有很好地实行,看来“知易行难”这个现象得要努力克服。
张孔义教授提到的职业倦怠与教师成长的话题引起了我们的深思:职业倦怠一个重要的原因是工作的机械重复,没有自己的思考和研究,教师没有体验到成长的幸福。他提议教师要多阅读教育学心理学、特级教师专着以及关于学科教学的着作,还要阅读当下的学术论文。读书要读经典,“读一流学者写的书”“读一流的书”,阅读能用别人的理论来解释自己的成功之处,在书中会发现你教学行为的依据。读书还要有方法,只读不动笔是效果最差的读书,而最好的方法是摘抄,还要用自己的经历来说明它。这些关于读书、研究、成长的观点对我很有启发。
接下来的三天,是按学段学科分组到定点学校展开跟岗学习,主要内容有观摩名师上课;观摩教研活动;在名师指导开展备课、上课、评课等活动。我们组的定点学校是xx市xx中学。这是一所环境优雅、设备精良、管理一流的国有民办中学。
在xx中学的这些天里,带给我的冲击可以说是用震撼来形容,这不只是视觉上的,更有自己教育的思索――在惊叹、钦佩的同时,更多的是结合自己的情况进行反思。在参观校园的时候,我就在想:这华丽的建筑、高档次装修,会否束缚了学生的手脚,压抑学生好动的本性?学生的活动场所较小,他们的课外活动有保障吗?如果学生的场所只限在教室,会否对学生全面发展产生影响?我曾看到校园建设变得“现代化”了学生反而不喜欢因为没有了太多活动空间的例子。带着这些疑问,我特地留意课余时间学生的情况,还专门到操场看了课间操的情况,事实上,我的“担心”是多余的,下课后学生一样可以追追跑跑,一样热闹非凡,能充分利用空间,开展跑步、跳绳等课间操活动。相反,我们农村学校虽然大有活动空间,却组织不好没有很好地利用。而且,xx中学的课余生活非常丰富,我们也留意了诸如社团活动、各项比赛等活动。除了棋类、球类、田径(拔河)等常见项目,还有攀岩比赛这样的项目!我当时就反思,自己所工作的学校校园宽阔,有充足的活动场地。上午11时35分放学,14时25分才上课,比起建兰中学(杭州类似这样的学校大多如此)12时放学13时15分又开始上课,学生中午的时间多得多,无论是活动空间还是时间都很有利开展课外活动,还有那个攀岩比赛,我这就更适合了,因为学校就处在石灰岩地区,周围都是石山。但我们都以安全问题为由,限制或根本不许学生有这样的活动。所以,客观条件重要,但并不是关键。很多客观上的困难可以通过努力而得以克服。比如一些教师埋怨学校装备差、教学资源少而影响某些教学活动的开展,但只要师生努力创造条件,或者采用另外的方式,这些活动还是能够正常开展的。有了正确理念下的行动,我们就会少了很多主观上感觉到的困难。
在建兰中学,可随处体验到“面向全体学生、促进学生可持续发展”的办学理念。在走廊,在楼梯转弯处等地方,都是学生个性张扬、充分展示自己的空间。那里有学生创作的书画、摄影、手工制作、文学作品,如三楼的走廊墙上的一个“暑假去了哪儿”的专栏里就展示了学生的旅游见闻日记,里面图文并茂,俨然是一本本内容丰富、制作精美的游记。另外,从对校门口的保安,到一线教师,还有仪器室、打印室、图书室、学校食堂的工作人员的接触,他们的尽职尽责的工作态度、热情饱满的精神状态也给我们留下了良好印象。特别是我们的导师金老师,他的言行举止、为人处事、对待工作的态度,本身就有榜样示范作用。身为副校长的他,没有被更多的行政事务所阻拌,而是深入教、研第一线且全身心投入,这种敬业、热诚、执着,对理想信念的追求让我们由衷敬佩。我们学习最后那一天的中午,您甚至还没吃好饭又匆匆赶去参加教研活动,这带给我们的,何止是感动?
跟岗学习总结 篇2
9月下旬,按教育局和项目组的部署安排,我们xx市中学名师培训班的学员走进省外名校,赴xx开展了跟岗学习活动,与名师就教育理念、课堂教学管理、教学实践与研究、教学风格形成等话题进行交流。
第一天,我们集中听了xx和张xx两位教授的讲座,内容包括教育科研论文、文献检索与应用、读书与专业成长等。这些都是常谈常新的话题,通过听讲,增进了理解丰富了自己的认识,对一些疑惑问题如研究课题中的有关项目的写法和具体要求,拓展文章的深度,如何更好地阅读等内容也有了深一层的思考,为寻求解决办法提供了思路和方向。特别是对实验报告类的“研究方法”这部分的写作要求认识比较模糊,通过教授的讲座,我认识到“研究方法”的内容也不只是一两句话,而是包括要研究的问题、样本性质、信息收集工具与程序等内容,而且描述要详尽具体,考虑的问题要细致周到,总之要让读者能很好地重复你的做法。还有,对于写文章“无话可说”怎么办的这一老大难问题,洪xx教授就提到了关键还是“积累”的问题,他还把这个过程比喻成女人生孩子,不是想生马上就能生下来的,得有十月怀胎的过程,这就是平时的留心和积累。比如有好的想法或话题就及时记下来,留心报刊和平时与人交流等有启发的内容等等。一些道理我们也似乎明白,但还是没有很好地实行,看来“知易行难”这个现象得要努力克服。
张孔义教授提到的职业倦怠与教师成长的话题引起了我们的深思:职业倦怠一个重要的原因是工作的机械重复,没有自己的思考和研究,教师没有体验到成长的幸福。他提议教师要多阅读教育学心理学、特级教师专著以及关于学科教学的著作,还要阅读当下的学术论文。读书要读经典,“读一流学者写的书”“读一流的书”,阅读能用别人的理论来解释自己的成功之处,在书中会发现你教学行为的依据。读书还要有方法,只读不动笔是效果最差的读书,而最好的方法是摘抄,还要用自己的经历来说明它。这些关于读书、研究、成长的观点对我很有启发。
接下来的三天,是按学段学科分组到定点学校展开跟岗学习,主要内容有观摩名师上课;观摩教研活动;在名师指导开展备课、上课、评课等活动。我们组的定点学校是xx市xx中学。这是一所环境优雅、设备精良、管理一流的国有民办中学。
在xx中学的这些天里,带给我的冲击可以说是用震撼来形容,这不只是视觉上的,更有自己教育的思索――在惊叹、钦佩的同时,更多的是结合自己的情况进行反思。在参观校园的时候,我就在想:这华丽的建筑、高档次装修,会否束缚了学生的手脚,压抑学生好动的本性?学生的活动场所较小,他们的课外活动有保障吗?如果学生的场所只限在教室,会否对学生全面发展产生影响?我曾看到校园建设变得“现代化”了学生反而不喜欢因为没有了太多活动空间的例子。带着这些疑问,我特地留意课余时间学生的情况,还专门到操场看了课间操的情况,事实上,我的“担心”是多余的,下课后学生一样可以追追跑跑,一样热闹非凡,能充分利用空间,开展跑步、跳绳等课间操活动。相反,我们农村学校虽然大有活动空间,却组织不好没有很好地利用。而且,xx中学的`课余生活非常丰富,我们也留意了诸如社团活动、各项比赛等活动。除了棋类、球类、田径(拔河)等常见项目,还有攀岩比赛这样的项目!我当时就反思,自己所工作的学校校园宽阔,有充足的活动场地。上午11时35分放学,14时25分才上课,比起建兰中学(杭州类似这样的学校大多如此)12时放学13时15分又开始上课,学生中午的时间多得多,无论是活动空间还是时间都很有利开展课外活动,还有那个攀岩比赛,我这就更适合了,因为学校就处在石灰岩地区,周围都是石山。但我们都以安全问题为由,限制或根本不许学生有这样的活动。所以,客观条件重要,但并不是关键。很多客观上的困难可以通过努力而得以克服。比如一些教师埋怨学校装备差、教学资源少而影响某些教学活动的开展,但只要师生努力创造条件,或者采用另外的方式,这些活动还是能够正常开展的。有了正确理念下的行动,我们就会少了很多主观上感觉到的困难。
在建兰中学,可随处体验到“面向全体学生、促进学生可持续发展”的办学理念。在走廊,在楼梯转弯处等地方,都是学生个性张扬、充分展示自己的空间。那里有学生创作的书画、摄影、手工制作、文学作品,如三楼的走廊墙上的一个“暑假去了哪儿”的专栏里就展示了学生的旅游见闻日记,里面图文并茂,俨然是一本本内容丰富、制作精美的游记。另外,从对校门口的保安,到一线教师,还有仪器室、打印室、图书室、学校食堂的工作人员的接触,他们的尽职尽责的工作态度、热情饱满的精神状态也给我们留下了良好印象。特别是我们的导师金老师,他的言行举止、为人处事、对待工作的态度,本身就有榜样示范作用。身为副校长的他,没有被更多的行政事务所阻拌,而是深入教、研第一线且全身心投入,这种敬业、热诚、执着,对理想信念的追求让我们由衷敬佩。我们学习最后那一天的中午,您甚至还没吃好饭又匆匆赶去参加教研活动,这带给我们的,何止是感动?
当然,作为一线教师,对教学教研活动的关注也是重点内容。这些天,我们除了观摩指导老师的课,还听了其他几位老师的课。活动中深刻感受到指导老师金老师的教学理念――――对科学本源的关注,对学生科学思想科学素养的培养,而这正是以学生的发展为本的新课改重要理念的体现。在八年级(13)班上的《物质的溶解(一)》一课,从课堂教学流程来看这节课没多少内容,先是由个别学生到讲台制作氢氧化钠等物质的溶液,同伴点评之后个别学生与老师分别制作饱和溶液,以比较蔗糖和食盐的溶解能力。最后学生在实验中验证了当给溶液加热时,原先不能溶解的(饱和)又能溶解溶质了,最终感受到饱和溶液的定义的重要问题――特别强调“在一定温度下”,一定量的溶剂溶解多少溶质。这是一节“慢脚步”的课,在讲台上配制溶液的几个学生不慌不忙;台下的学生也有足够的耐心在看,在等待;教师也边操作(配制溶液),边巡回走动,让全体学生都能全方位地观察。
正是这样的慢课,学生才有可能充分思考,体验,感悟,才能让学生有“经历”,因为知识不是由教师“教”出来的,而是由学生领悟得来的。而且,这样的慢课在接着的下一节课就体现了它的效果――在《物质的溶解(二)》中,学生很自然地得出并理解了溶解度的概念,也深刻感受到不同物质不同的温度它们的溶解度也不同。也令我反思自己及身边同事的教学,重知识技能轻人文培养,把教学定位并止于知识技能也就是过于功利,新课标实施多年,我们还在很大程度上停留于传统的应试教学,我们具备的只是教学意识而不是课程意识,我们关注的是短期的效果而没有关注学生的长远发展,我们总想让学生尽可能快地掌握知识,却忽视了对他们来说更为重要的东西。
注重科学思想、方法,关注科学的本质,面向全体学生的发展,从金老师的示范课及指导修改教案和评课等活动中也能体现出来。在示范课中,实验中对金鱼的保护;提问和课堂活动时对学生的关注;通过活动一步一步引导学生得出“所有生物都由细胞组成”从中渗透科学思想方法教育;在指导学员教学设计和修改教案中,对温度计这一课的设计思考还有对体温计独特设计的追问;等等。这些都给我以深深的触动:我们过多关注知识的获得和技能的掌握,没有挖掘更多的人文教育思想。或许有教师说:我们让学生拥有了鸡蛋,何必再去考虑鸡蛋是如何得来的呢?事实上,这正是缺乏对科学本质科学思想的关注,正如我们对科学家的探索精神、科学研究方法缺乏关注一样。如果我们引导学生在得到鸡蛋的同时对“蛋是如何来的”这一问题的关注和思考,可能会为学生今后创造更多类似于蛋的东西打下基础,至少,能让学生懂得如何去珍惜它,从而丰富学生的情感世界。
这些新的教育教学理念,在的备课、评课议课中也体现了出来,如,我们上温度一课,导师对给我们先了解温度的概念和表示方法,温度计的原理,种类,认识体温计,知道温度计的使用方法,然后就是练习使用温度计――用温度计测液体的温度,用体温计测体温这样的设计提出了不同的意见:这一课的教学重点不是温度计的使用(这只是操作),关键是让学生理解温度计的原理及其中蕴含的科学方法。所以我们要学生思考这样的问题:为什么要使用温度计?温度计为什么能测量出温度?它的刻度是如何得出的?再结合温度计的发展、体温计的独特设计渗透情感态度价值观教育,比如体温计的分度值为何是0.1℃?它至少体现了对生命的重视和关怀。他认为,体温计及体温测量应该另安排一节课,让学生了解这些后,然后再测量体温。金老师不把温度计的使用作为重点而更关注原理和设计上,正是体现了他以学生的发展为本和对科学本质科学方法的重视。反思我们的这一节教学设计,我们只停留在 “知道”“懂得”“会操作”的层面上,没有对其中的科学人文思想给以过多的关注。在我们学员上的《物质的分离》一课的评议中,他提到我们不能为了赶时间或进度,不以不要拖堂为由中断、减删某教学环节,不要为此而忽略某些学生,这体现了对全体学生的关怀。为学生着想,从学生的角度思考问题,是为师者最基本也是最重要的品质。教学过程中,我们仅仅是传授学生以知识,仅仅是让他们会操作、会读数吗?不是的,我们还应该让学生懂得,科学是在发展的,拥有科学思维、科学方法,科学的价值观,才是最重要的。
此外,在同伴身上也学到了不少东西。我们在集体备课中,感受到同伴精益求精的态度,有时为了一个教学环节讨论上半天,为了一个素材或一张照片而想方设法搜集,陈老师设计的导学案在发挥学生自主学习的同时又体现教师的主导作用,还有两位上课老师课堂的调控能力,恰当处理预设与生成的关系等等,都使我受益良多。
教学有法,但无定法。从一定意义上说,教学模式、方法我们或许会容易学,但教学蕴含的内涵、教育真正的意义、教师存在的价值等问题,都值得我们去思考。惟一遗憾的,就是学习时间太短,思考还不是很深入,期待今后有更多的学习机会。
这次跟岗学习,开阔了视野,切身感受到新的教育理念、高水平的教学管理,加深了自己教育的理解,再结合自身的实际,在体验中学习,反思,在对自己的否定批判中促进和提升。不觉间,短短几天的学习时间一晃而过,感觉似乎是刚刚开始,却已经结束了。但结束,不就是意味着新的开始吗?因为这些体验、反思与收获,定会在今后的学习与工作中陪伴并影响着自己,使自己站在新的起点上,继续前行。
本文来源:http://www.010zaixian.com/gongwen/xuexizongjie/2078786.ht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