金秋助学金发放仪式讲话稿
在充满活力,日益开放的今天,我们都不可避免地要接触到讲话稿,讲话稿是领导人在开会前所作的讲话的稿件。相信写讲话稿是一个让许多人都头痛的问题,下面是小编帮大家整理的金秋助学金发放仪式讲话稿,仅供参考,大家一起来看看吧。
金秋助学金发放仪式讲话稿1
各位家长、同学们、同志们:
大家好!
今天我们在这里隆重举行XX年点军区总工会“金秋助学”助学金发放仪式,在此,让我们以热烈的掌声向今天前来参加“金秋助学”助学金发放仪式的各位领导和各位同志表示诚挚的欢迎和衷心的感谢!向全区困难职工和困难农民工家庭表示真诚的问候!向所有考上理想院校的各位同学们表示热烈祝贺!
“金秋助学”是真情暖万家的社会系统工程,是顺民意、得民心的德政工程,是一件功在当代,利在千秋的大事、好事,对于进一步密切党群关系,促进社会和谐稳定都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当前全区上下正在如火如荼的开展党的群众路线教育实践活动,作为工会组织更要持之以恒地开展好“金秋助学”活动,切实将这项惠及民生、服务职工群众的.好事办好,为党委分忧,为政府解难,为点军大开发、大建设、大发展和建设滨江生态新城区做出新的贡献。
多年以来,在全区各级工会组织的共同努力下,在区委、区政府的关怀支持下,“金秋助学”活动范围由点到面,逐渐扩大,机制不断健全,得到了社会各界的广泛好评。自XX年至今,区总工会已经为x名困难大、中学生发放助学金近x万元。今年,我们共筹资近x万元,资助x名贫困大、中学生,真正将党委政府和工会组织的关爱送到各位莘莘学子心中。
在座的各位同学们,你们克服家境贫寒的困难,发奋学习,体现了一种坚韧不拔、奋发向上的精神。宝剑锋从磨励出,梅花香自苦寒来,在这里,我特别希望广大受助学生把党和政府的关心、社会各界的关爱转化为立志成才、报效祖国、回报父老乡亲的强大动力,不畏贫穷,积极向上,勤奋学习,自强不息,健康成长,以优异的成绩报效祖国,回报家乡!
金秋助学金发放仪式讲话稿2
尊敬的各位领导:
第一,要高度重视和关心支持扶贫助学活动,形成全社会共同帮扶贫困学生的工作格局。
全县各级各部门要从坚持服务民生、构建和谐社会的高度出发,充分认识开展助学活动的重要意义,高度重视、密切关注、大力支持助学活动,以实实在在的行动把这项造福社会、成就未来的工作抓好。要以帮助农民工和困难职工子女上得起大学为目标,多方筹集资金,认真搞好调查摸底,严格资助标准,严把审核关口,广泛接受社会监督,及时做好跟踪帮扶,真正把资助农民工和困难职工子女上学的工作做细、做扎实。要大力宣传助学活动的目的、意义和成果,广泛动员和组织社会各界关爱农民工和困难职工子女,让更多的人伸出援助之手、奉献一片爱心,积极参与到助学帮扶活动中来。
第二,受助学生要学会感恩,立志成才,将来回报社会。
大学生活是人生的重要里程,也是实现理想抱负、价值追求的重要阶段。今天受到资助的同学,虽然家庭生活比较困难,但都积极进取、勤奋好学,渴求继续完成学业。各所高校即将陆续开学,精彩的人生舞台即将为你们打开,希望你们做一个信念坚定的人,树立远大抱负,坚定理想信念,努力克服求学过程中的各种困难,圆满完成学业,为父母争光、为家乡争光。希望你们做一个自强不息的人,倍加珍惜来之不易的求学机会,学好新知识、掌握新本领、增长新才干,成为品行优良、学业精深的有用人才。希望你们做一个懂得感恩的人,把党和政府的深切关怀、社会各界的真心关爱,转化为立志成才、感恩社会的强大动力,毕业以后回报社会、建设家乡。
第三,要积极探索,勇于创新,建立健全帮扶救助工作的长效机制。
圆梦助学和金秋助学是一项事关民计民生、惠及子孙后代的德政工程,全县各级群团组织要立足实际,继续认真做好帮扶救助工作,尽最大努力为农民工和困难职工子女上学排忧解难。要积极争取各乡镇、相关部门和社会各界的重视支持,尽可能多地资助贫困生。要进一步拓宽筹资渠道,吸收社会资金助学,不断创新助学载体,完善助学措施,健全助学网络,通过开展爱心捐助活动、建立覆盖各学龄段的助学帮扶体系,进一步扩大助学范围,提高助学活动的影响力,在全社会形成帮困助学的良好局面。
有梦最美,希望相随,点滴爱心能够汇聚爱的海洋,一份真情能够点燃无限的希望。同志们、同学们、朋友们,让我们齐心协力,携起手来,团结互助,扎实工作,全面推进爱心助学活动深入开展,用我们的诚心之为、爱心之行、善心之举,将爱心接力棒永续传递,为贫困家庭孩子的求学成长共同撑起一片广阔的天空,使我们的社会更加和谐美好!
最后,我代表所有受到资助的贫困家庭对各位爱心企业家扶贫济困、雪中送炭、无私奉献的善行义举再次表示衷心的感谢!也衷心祝愿同学们在新的学习和生活环境中健康成长,学业有成!
谢谢大家!
【金秋助学金发放仪式讲话稿】相关文章:
5.成人仪式讲话稿
本文来源:http://www.010zaixian.com/gongwen/xinwengao/4103543.ht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