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20xx年2月27号有幸去市实验小学聆听了5位教师的《会走路的树》评优课,生发了许多感想。首先佩服她们对教材把握之深,教学技艺运用之巧,好多地方值得学习:
一、重视发展学生的想象,培养学生的说话能力。
教学中教师利用文中的空白,引导学生想象说话,例如:林巧莺老师提出了这样的问题发展学生的想象能力,提高了学生的说话能力。1、小鸟跟着小树去了(),看见了()?2、小树带着小鸟去了(),看见了()?朱小燕老师提了这样的问题启发学生想象说话:终于有一天,小鸟长大了,飞往远方,小鸟向小树告别时会说些什么呢?徐晓燕老师在课文的结尾空白处引导学生说话:小鸟来到小驯鹿的家,他们说了些什么?又做了什么呢?这样学生的想象说话能力得到了培养。
二、以读为本重视读的训练。
5位老师在教学过程中,能抓住课文中的重点句子,重点词语,指导学生进行朗读。朗读的形式很多,有指名读、齐读、分角色读、分小组读等。注意加强学生自读自悟的训练。
【2】
高老师说:阅读是文本、学生、教师之间的对话过程,他认为,一节好的阅读课要发挥好文本的积极性。文本是第一学习资料,最重要的对话伙伴,学习言语交际的最好范形,要充分发挥文本的例子作用。要扣读导悟,以读见悟。悟与不悟全表现在学生的读中。教师不要说的太多,在课标的阶段目标中有两个要点:1、让学生喜欢阅读。这是目标是任务。2、学习正确、流利、有感情的朗读课文,开始学习默读,借助图画来读。这是核心任务,其中,借助图画来读是策略。在教学中不要人为的复杂化,拔高对理解的要求。对理解的要求是:结合上下文,生活经验了解词语的意思,对一些人和事有自己的感受和想法,并乐于和人交流。
针对提出的对理解的要求,高老师请大家想一想,能够正确、流利、有感情地去朗读的学生有几个?老师能多少能达到此项要求。因此,不要拔高对理解的要求,不要人为的复杂化。他又讲到,认读过程是1、搜集处理信息的过程。2、字词句训练的过程。3、规范书写语言,改造孩子不规范口语的过程,是语言内化的过程。在《会走路的树》这节课上老师说的还多了些,读的还欠缺些。虽然我们现在已经不主张分段、归纳中心,但老师心中要有段落层次,引导读时先读出“语”(字组成词,词组成段)再读出“感”。引是层次的引导。
本文来源:http://www.010zaixian.com/gongwen/xinwengao/1214474.ht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