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010在线作文网!

网上祭英烈活动简报3则

简报 时间:2021-08-31 手机版

  网上祭英烈活动简报一:

  清明节来临之际,约50名来自二十五中的师生代表来到学雷锋学焦裕禄主题馆,开展“网上祭英烈 共筑中国梦”活动,拉开了南开区中小学清明节网上祭英烈系列活动的序幕。

网上祭英烈活动简报3则

  在老师的引领下,同学们有序地进入学雷锋学焦裕禄主题馆的电教室,用鼠标献鲜花,键盘表哀思,在网上祭奠英烈,随后集体参观主题馆。 “鞠躬尽瘁,助人为乐,您用崇高和无私搭建了我们今天的幸福生活。”学生们在展馆内细读英烈们的事迹,用心写下自己的悼念寄语,一条条寄语表达着学生们对革命先烈的无限缅怀和崇高敬意。

  清明小长假期间,南开区各中小学积极开展“网上祭英烈”活动,倡导青少年缅怀革命先烈,珍惜幸福生活,继承和发扬革命先辈的优良传统和先进楷模的优秀品德。

  网上祭英烈活动简报二:

  “珍惜我们现在的美好生活,它是由先烈的鲜血换来的。勿忘历史,缅怀先烈!”自贵州纪念抗战胜利xx周年公祭平台上线以来,得到了众多网友的关注和参与,网上献花、留言数量与日俱增。9月1日下午,已有超过17万人通过贵州公祭平台参与祭拜,表达对抗战先烈的敬仰和哀思。

  随着中国人民抗日战争暨世界反法西斯战争胜利xx周年纪念日临近,通过网站、手机客户端参与网上祭英烈活动的网友越来越多。由贵州省互联网信息办公室和共青团贵州省委共同主办,多彩贵州网承办的贵州公祭平台自8月28日上线以来,已吸引超过17万人参与活动。截止9月1日18点30分,共有172337人参与网上祭拜,来自省内外的广大网友纷纷选择这一方式公祭英烈烈、寄托哀思之情。

  记者在贵州纪念抗战胜利xx周年网上公祭平台上看到,不少青少年通过网上留言,缅怀英烈,表达自己继承先烈遗志,为祖国现代化建设多作贡献的决心和信心。

  贵州医科大学学生何明星留言说:“衷心感谢各位革命先烈为我们创造了美好的今天,我们将珍惜时光,努力学习,为社会作出贡献!”贵州民族大学学生程丹丹留言表示,“我们现在的幸福生活是靠老一辈革命先烈用鲜血换来的,在实现伟大中国梦的时候要始终牢记革命先烈!”来自遵义市红花岗区的网友高烽在平台写下:“前事不忘,后事之师;铭记历史,扬我国威!”

  网上祭英烈活动简报三:

  清明临近,通过网站、自媒体、手机献花留言的“指尖”祭奠正在受到越来越多网民特别是青年学子的“热捧”和“点赞”。

  打开手机微信,一款名为“清明祭英烈、共铸中华魂”的轻应用正在朋友圈“刷屏”,伴着雄壮、低回的音乐,秋瑾、李大钊、方志敏、瞿秋白等革命烈士的图文事迹依次跃然于屏幕,25岁的安徽大学学生周彤动动手指便成为手机上第874552位向英烈献花的网友。

  由中央文明办、教育部、共青团中央等多部门共同举办的“20xx网上祭英烈”签名寄语活动目前已吸引全国各地超过315万人参与,留言近46万条。依托学校少年宫的多台电脑,安徽省无为县牛埠镇中心小学的学生分批登录相关主题网站,献花留言。

  在安徽省金寨县,150余名红军烈士的图文信息录入金寨烈士陵园的网上祭奠馆,网友可自行选择为不同烈士献花、点烛。金寨县青山镇中心学校校长助理雷鹏介绍,比起以往的线下扫墓,今年该校三百余名学生多了这项“网上扫墓”的新任务。

  网上祭奠不仅提供了缅怀英烈的新平台,更激发了越来越多中国网民的爱国情怀。在新浪微博上发起的“清明祭英烈”微话题吸引了数十万网友的参与。其中,河南共青团的官方账号发布微博称“让我们相约在网络空间,共同祭拜英烈,再次铭记他们不朽的精神,表达敬仰与哀思,勇当时代先锋,争当民族脊梁”,得到了三十余万账号的转发“响应”。

  “指尖祭扫”亦被一些爱国教育景区引入,成为扩大宣传教育的新手段。重庆一景区近日就竖起“重庆大轰炸惨案”“南京大屠杀死难者”等多块二维码墓碑,市民使用手机扫描二维码就可以进入各个“网祭”网页,除在网页上为遇难同胞献花、点蜡烛,还可了解到相关历史事件背景。

  “网络、手机上的祭奠突破了距离的阻碍”,金寨县烈士陵园管理处主任赵先志认为:指尖上的献花点烛既方便又环保,对于一些远隔万里的祭奠者很受用,“如今不少红军家属都是通过网络进行远程祭奠”。

  而在家住安徽省芜湖市镜湖区的陈伟眼中,多媒体呈现的烈士形象“有血有肉”,对儿子的教育作用胜过现实中的一碑一墓,“通过网上祭奠,儿子很快知道了王步文、戴安澜等烈士名将”。

  20xx年,中国首次设立全国烈士纪念日,并将每年的12月13日设立为南京大屠杀死难者国家公祭日。“近段时间,无论是现实中还是网络上,参与纪念英烈活动的人数越来越多。”作为全国重点烈士建筑物保护单位的管理者,赵先志深有感触道,人们追忆英烈热的背后是社会爱国热情的日渐高涨。

  安徽大学社会学系副教授王云飞则认为:“指尖”祭奠迎合了现代人的接受习惯,突破了时空距离,降低了操作难度,带来了祭奠的常态化及可持续。但他也同时建议,对于先烈的追思并不能本末倒置,不应完全脱离线下庄严而肃穆的仪式,线上线下相辅相成才能让祭奠国魂“入脑入心”。


本文来源https://www.010zaixian.com/gongwen/jianbao/1878259.htm
以上内容来自互联网,请自行判断内容的正确性。若本站收录的信息无意侵犯了贵司版权,请给我们来信(zaixianzuowenhezi@gmail.com),我们会及时处理和回复,谢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