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6年网络支付新规
2016年7月1日网络支付新规正式实施,那么新规定有什么值得我们关注的呢?下面是详细内容,欢迎大家阅读。
当前,微信红包、扫码支付、手机转账等网络支付已成为百姓日常消费必不可少的一部分。中国人民银行去年12月28日发布的《非银行支付机构网络支付业务管理办法》将于7月1日起正式实施。按照新规则要求,实名制能否顺利落地成为公众及业内普遍关心的问题。
消费者为何犹疑不前?
最近几个月,北京市民王先生和他周围的朋友陆续收到支付宝发来的实名信息补录的消息通知。
“我知道实名制有好处,但现在信息泄露问题也很严重,补录个人信息让我不太放心。”王先生对实名制表示了担忧。
有专家认为,现有的网络支付环境的确存在较大风险,易滋生欺诈、洗钱、盗刷等风险。为尽量避免风险,网络支付实名制就显得尤为重要。
中国支付清算协会秘书长蔡洪波强调,坚守支付账户实名制,与买车要上车牌、住酒店要出示身份证是一个道理,可实现信息可追溯、责任可追查,这是社会安全管理的基本要求。正基于此,管理办法加强了实名制要求,并对个人账户实行分类管理,验证渠道不足5个的账户不能投资理财、交易额度只有10万元。“在选择实名认证渠道方面,权威性至关重要。”腾讯支付基础平台与金融应用线副总经理郑浩剑介绍,目前腾讯财付通正努力将认证渠道进一步扩大到十几个。
推进难点在哪里?
中国支付清算协会发布的数据显示,截至2015年底,我国实名认证支付账户为13.46亿,同比上升8个百分点,刚过支付账户总量的一半,实名制落实形势严峻。
据介绍,目前市场上拥有网络支付牌照的支付机构有117家,像支付宝、财付通等机构实名制推进速度较快,甚至有的机构实名制已达到95%,而更多规模较小支付机构的推进情况却不乐观。
网络支付实名制是一个有利市场健康发展、有利百姓消费和支付安全的事,为什么推进慢,难点在哪里?
难点一:网络支付账户实名制验证牵涉机构较多,机构之间的沟通也差强人意。“外部验证的渠道比较丰富,主要难在支付机构后台交叉验证的支持上。”蔡洪波说。
难点二:移动支付发展迅猛,电信运营商对手机号码、SIM卡发放尚未完全实现严格的实名审核。中国支付清算协会副秘书长王素珍表示,这为实名制推进、风险识别留下隐患。
难点三:有央行人士告诉记者,一些规模较小的网络支付机构在技术风控领域的投入严重不足,系统存在漏洞,可能会给实名制后的消费者资产带来安全隐患。中国人民大学重阳金融研究院客座研究员董希淼介绍,在推进实名认证的过程中,提升技术水平和拓展验证渠道等费用,对于小型支付机构而言是一笔不小的成本开支。
难点四:许多消费者对实名制的重要意义认知不足。中国社科院金融研究所助理所长、支付清算研究中心主任杨涛表示,实名制对于一些习惯于非实名的消费者需要有个适应过程。
欠账太多难一蹴而就
由于之前网络支付实名制欠账太多,落实起来很难一蹴而就,因此,还需多方努力方可让新规“圆满”。
目前,市场上有牌照的117家支付机构中,规模列前十的占据了市场份额的80%以上。由于支付机构实力相差悬殊,专家认为监管不能“一刀切”。
蔡洪波表示,在严守风险底线的前提下,应充分发挥账户分类管理的作用,引导机构根据自身能力开展业务。给予支付机构中的“好孩子”更充分的信任,对实力不足的`机构限制其业务种类和额度,让“好孩子”不吃亏。
管理办法在半年的征求意见期间,社会各界提出不少意见和建议。根据意见和建议,网络支付管理办法较之前做了一些调整,如引入新的分类管理和正向激励的思路和举措,对实名制达到95%的A类机构和实名制达到90%的B类机构送上“大礼包”以及提供更为灵活的创新空间等。
实名制的落实是长期工作,需要相关部门相互配合。中央财经大学中国银行业研究中心主任郭田勇表示,实名制等支付新规的落地,需要公安、司法、工商等相关部门加大合作,将手中的权威信息转化为大数据。
其实除了实名制,网络支付新规的落地还面临安全等方面的问题。专家认为,要从源头上防范风险,必须加强对信息盗用及买卖、钓鱼欺诈、木马病毒制作买卖等黑色产业链的打击力度。
不过,网络支付新规只是一个规范性文件,处罚层级较低。据介绍,新规对违规罚款最多不超过3万元。“除了网络支付新规,一些情节严重的违法违规行为还可以依据中国人民银行法进行处罚,这种裁量权就比较大,最高或达到上千万元的罚款。”一名支付机构人士告诉记者。业内专家表示,需要通过立法加大对泄露用户信息行为的惩处力度,否则不仅遏制不住乱象,还会导致“劣币驱逐良币”。
新闻链接:
7月1日起,被称为“史上最严”的网络支付新规正式生效,根据《非银行支付机构网络支付业务管理办法》(以下简称《办法》),所有网络支付账户必须实名制。《办法》还要求,7月1日之前,各支付机构实名率需达到95%。如未进行实名登记,支付宝、微信账户部分功能将受限。
记者发起的一项网络调查结果显示,截至7月2日,近八成受访网友表示已完成支付实名认证。调查结果同时显示,未进行实名认证的用户主要是担心个人身份信息泄露。当被问及是否会因为实名制而放弃使用支付宝、微信等支付方式,约68%的受访网友明确表示不会,但仍有约29%的受访网友选择继续观望。
89%网友通过外部渠道完成认证
对于目前实名制的完成情况,记者日前在问卷星网发起了一项随机调查。截至7月2日20时,共回收224份有效问卷。结果显示,约78%的受访网友已完成实名制认证。
有19%的受访网友表示,因为担心账户资金被冻结而选择认证,43%的受访网民则是基于担心账户部分功能受到限制。对此,支付宝方面在6月30日曾回应称,其实名用户已经超过4.5亿,本次受到新规影响的用户只是少数。而未进行实名认证的用户将不能接收来自他人的转账、打赏和红包,账户的余额支付也会受限。
个人身份信息安全仍然是用户关心的焦点,在未完成认证的受访网友中,有42%的受访网友因为担心个人身份信息遭泄露而未进行认证。此外,也有28%的受访网友觉得实名认证操作复杂而未完成。
认证方式是否过于复杂?目前,完成实名制认证主要有两种方式,一种是通过到支付机构提交个人身份信息,一种是通过外部渠道如绑定银行卡,上传身份证,手机号码验证等。调查结果显示,89%的受访网友都是通过第二种方式进行验证。部分调查对象表示,完成实名认证很容易。
仅有2%受访者因实名制放弃网络支付
虽然有部分用户觉得实名认证操作繁琐,但用户认证之后,的确可以享受不少便利。例如,支付宝、微信支付中大部分人使用的免密支付,实名认证后不用输入支付密码即可完成。还有,若双方都完成实名认证,在转账付款时就可轻松校验对方信息,不容易转错人。
网友在享受支付便利的同时也对账户安全提出了更高的要求。虽然支付宝和微信支付实名用户占绝大多数,但是仍未实名认证的用户也大量存在。有用户告诉记者,网络黑客层出不穷使他们对信息安全存疑。
对此,腾讯方面曾表示,微信支付从产品、技术、运营、风控等方面全面保护用户信息安全,认证也是通过公安部、银行等权威机构,保证用户的信息安全。
而在被问及是否因为实名制而放弃使用支付宝、微信等支付方式时,约68%的受访网友表示不会,约29%的受访网友表示会继续观望,而仅有2%的受访网友表示选择放弃使用。由此可以看出,在用户心中对个人信息安全的担忧虽然存在,但因为目前支付习惯已经建立,很难舍弃。对于非银行支付机构来说,严格保障用户的支付安全将是未来工作的重中之重。
【2016年网络支付新规】相关文章:
7.网络支付规定
本文来源:http://www.010zaixian.com/gongwen/gongzuojihua/2981965.ht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