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北防护林工程如今进入五期规划发展阶段,对我国治理万里风沙线和水土流失发挥了重要作用。然而,面对部分防护林老龄化,防护功能不断减弱的现状,有关专家表示,生态建设没有一劳永逸的“常青树”,也不是任其自生自灭的“孤岛”。
甘肃是我国西北地区重要的生态屏障和战略通道。那么,这条“绿色长城”的建设遭遇了哪些瓶颈?我省究竟如何破解部分防护林老龄化难题,保证三北工程建设的顺利进行?这引发了社会各界的深度思考。
缺水树龄大缺乏管护是主因
在河西,沙枣树、红柳、旱芦苇等植物干瘦干瘪,骨子里透露着一种大漠戈壁的荒凉、苍劲和对水的渴望。
行走在河西大地,有一种植物随处可见,那就是长在沙漠边缘的固沙植物梭梭,这种不起眼的小乔木耐寒耐旱,地下树干地径可达50厘米,灰秃秃的,眼看就要死了,给点水又能活过来。
眨着一双疲惫的眼睛,连日来参与并指挥全市春季植树造林行动的张掖市林业局造林科科长梁军,面对记者无奈地说:“河西的生态就是这样脆弱,多风沙干旱,缺水,缺水,还是缺水。河西只要有水,绝对赛江南。”
其中,与河西地区其他城市相比,张掖算是水多的地方了,因为全国第二大内陆河黑河横穿全境,境内流域长达330公里。
2000年,国务院做出黑河跨省际向下游内蒙古西部额济纳旗分水的重要决策后,如今调水十几年了。随着张掖将节省的珍贵水资源留给下游,下游曾一度干涸的东居延海周边生态环境得以恢复。但在中游张掖,一些深层次问题逐渐凸显:因用水不足,农业灌溉与生态用水矛盾突出,生态整体恶化。自2000年实施黑河调水以来,由于水循环规律发生改变,导致中游湿地萎缩,生态林局部枯死,荒漠化逐年加剧。
在高台、临泽的走访中,当地人表示,农田用水都非常紧张,更不用说生态用水了。
提起高台县北部防护林因为缺水一天天衰老,杨树枯死,黑泉乡九坝村原村支书、74岁的于台永悲从中来:“沙漠里种活一棵树多不容易啊。”
“黑河中上游限制用水,加之风沙压渠,北部防护林河道发生3次变迁,6.7万多亩防护林带,能够浇上水的仅占到一半。”高台县林业局副局长陈鸿说。
除了缺水,树龄大也是河西走廊乃至全省三北工程老龄化的一个重要原因。
“我省三北工程防护林大部分为上世纪七八十年代栽种,主要树种为杨树,杨树的寿命只有30年,而现有的杨树林树龄都在40年左右,已经到了过熟期,所以会出现衰老死亡的情况。”省三北局工程管理科科长李仰东说。
我省三北工程历经30多年建设,有相当一部分林网已成为成、过熟林,相当一部分以杨树为主栽植的林网已成为残败林,防护功能严重退化。普遍存在树种结构较为单一、林分结构不合理等问题,致使生态系统稳定性差。加之经营管护等措施跟不上,造成低效林、残次林较多。
林业生产中,人们常说“三分造,七分管”,那么强调的是什么呢?你把林子造上了,关键是还要去管它。然而,采访中记者了解到,事实是三北工程建设只重造林,却轻管护。
在高台县、临泽县、民勤县部分乡镇的走访中记者了解到,我省老化、残次林更新改造和防护林后续管护任务迫切。然而,资金却成了我省三北工程建设的最大瓶颈。
本文来源:http://www.010zaixian.com/gongwen/diaochabaogao/440234.ht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