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统计》说课稿
《统计》说课稿1
一、说教材:
今天,说课的内容是九年制义务教育课本,《数学》一年级第二学期第四单元的《统计》。这节课是在学生对用数杠进行统计,100以内数的数数和写数的一定基础上进行学习的。
为此,我设定了:
1、认知目标:
(1)能将信息整理分类。
(2)能对每类的对象进行统计并将结果登入表内。
(3)会在格子纸上画简单的统计图。
2、情感目标:
(1)通过信息的整理、分类,培养学生的探究意识和合作学习的意识。
(2)培养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将数学知识融入日常生活。
3、思维拓展目标:
使学生通过学习,初步了解统计的优点,会对生活中的简单事例进行统计。
二、说教法学法:
一年级的学生对统计的认识非常的浅薄。在本节课的教学中,我从学生的兴趣入手。本来是用学生的生日作范例,进行统计认识的教学。但是很多学生对自己的生日并不了解,也不感兴趣!所以,我利用书本第55页的小调查作为新授的切入口。从学生喜爱的水果入手,引起他们的兴趣与注意力。从学生自己的需求出发,作为一项游戏来完成信息的整理、分类与统计。这样,可以充分调动学生的学习激情,发挥他们的自主学习的能力。
三、总体设计:
这节课,我安排了两个环节。
1、详细对学生喜爱的水果进行统计。
第一个环节是这堂课的重点。我来重点说一说我设计的教学环节。
在开始时,第一个步骤是通过实物的出示。用摆放在桌子上的水果,对学生进行感官上的刺激,使他们很快投入到注意的状态中。通过对个别学生最喜爱的水果的调查,体会到用数学的乐趣。并请回答的学生尝一尝水果,进一步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随着学生都要吃水果,自然地引入第二步骤。
第二步骤是通过要分这些水果给学生,首先要知道每人喜爱的水果,再进行分配。从此开始新授内容的探究。又通过学生自己的讨论,运用举手表决或排队分组等形式进行,完成了对所需信息的整理和分类以及统计表的填写。这样在学生的主动参与中,把新知识在不知不觉中学会了。
第三步骤是请学生根据统计表来绘制统计图。通过教师绘制一条到学生小组完成一条到最后每人在书上绘制一条。通过统计图很清楚看出信息的多与少。突出了统计图的优点。
2、学生自己对生日进行统计。
这一环节在前面环节的基础上,估计学生没有什么难度。只要按照第一环节的步骤,一一分析、逐步深入,就可以完成了。把它作为巩固练习来进一步加深学生对统计的认识。
以上就是我对《统计》节课的说课。
《统计》说课稿2
尊敬的各位评委老师,大家好。我是来自内蒙古赤峰市元宝山小学的邵英娇。我说课的内容是人教版小学数学二年级下册第九单元第二课时——《统计》。我主要从说教材、说学情、说模式、说设计、说板书、说评价、说资源的开发与利用七个方面来谈一谈我对本节课的认识。
一、说教材
《统计》这一单元属于统计与概率领域的知识。这部分内容包括认识并填写比较简单的复式统计表,认识1格代表5个单位的条形统计图。
在编排上,本单元选择了与学生生活有密切联系的生活场景,如:学校组织学生检查身体、参加喜欢的课外活动小组活动、对街头过往车辆的调查、班级的图书角、每天看电视的时间等。力求使学生经历统计的过程,在这个过程中使学生既经历了收集、整理、描述、分析的过程,又从中进一步理解统计的方法,认识统计的意义和作用,同时渗透一些生活基本常识,如:不偏食,注意用眼时间等,使学生明确统计的知识是为生活服务的。
义务教育小学数学课程标准,把统计知识作为小学数学基础知识的重要组成部分,并特别强调让学生体会统计的过程,和对统计结果的简单分析,让学生早些掌握一些统计的思想方法,既有利于提高应用所学知识以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从中体会统计的作用,感受数学与社会的联系,又能使学生从部分数据出发,经过分析从中找出规律,逐步培养处理信息的能力。
基于对教材的分析和理解,以及二年级学生的认知规律,我制定了以下教学目标:
1、使学生经历数据的收集、整理和分析过程,了解统计的意义。
2、使学生初步认识统计图(一格代表五个单位),能根据统计图表中的数据提出并回答简单的问题,并能够进行简单的分析。
3、让学生参与合作交流的学习活动,培养数学学习的积极情感和良好的合作学习习惯,感悟数学与生活的密切联系。
教学重点:使学生体验数据的收集、整理、描述和分析的过程,会用简单的方法收集和表现数据。
教学难点:明确用1格表示5个单位的表现形式。
二、说学情
《新课标》指出:数学教学要充分考虑到学生的身心发展特点,结合他们的生活经验和已有知识,设计富有情趣和意义的活动,使他们有更多机会从周围熟悉的事物中学习和理解数学,使他们体会到数学就在身边,感受到数学的趣味和作用,对数学产生亲切感。
本节课是小学数学人教版二年级的教材。在此之前,学生已经在一年级下册教材第9单元初步体验数据的收集、整理、描述和分析的过程,会用简单的方法收集、整理数据。初步认识条形统计图1格代表1个单位和简单的统计表,能根据统计图表中的数据提出并回答简单的问题。在二年级上册教材的第7单元进一步体验数据的收集、整理、描述和分析的过程,初步认识条形统计图(1格表示2个单位)和统计表。通过这些教学内容,了解统计的意义和作用。以及前一课认识了简单的复式统计表,能根据统计图表回答简单的问题并发现问题、提出问题。以前的知识铺垫为本节课的学习奠定了坚实的知识基础。但是这部分内容的教学,仍然要注意让学生经历统计活动的全过程,要鼓励学生积极参与到统计活动过程之中,在活动中培养学生的动手实践能力和独立思考能力,并加强与同伴的合作与交流,同时让学生对统计结果做出恰当的判断与预测。
三、说模式
在我校“3161”和谐课堂教学模式原则指导下,形成了我校和谐课堂各学科个性化的教学环节,其中数学课包括0201、0202两种课型, 结合本节课的特点,及我对教材的理解,我采用0202课型,并将本节课设计模式如下:1、立体导入,明确目标。2、做好铺垫,扫清障碍。3、自主探究,合作交流。4、理清思路,归纳方法。5、运用规律,应用展评。
四、说设计
围绕教学目标,依据学生的实际情况,我将导学过程设计为以下五个环节。
第一环节立体导入,明确目标。
和谐课堂区别于其他教学模式的第一个环节就是要重视单元导入和知识树引领,学生在学之前就应该知道这节课学习任务和目标,为新课做了一个很好的铺垫。同时,教师创设情境 ,播放各种车辆过往的录像片,你想知道些什么?怎么解决这些问题?这样设计,抓住低年级学生的特点,让学生在生动有趣的情景中主动进入学习状态,产生统计的需求。真正做到了积极主动,以终为始。本环节大约需要3分钟。
第二环节做好铺垫,扫清障碍。
这一环节主要是根据录像片组织学生利用学过的统计知识,分小组合作收集、整理数据,完成统计表的填写。由于课件视频中车辆过往速度快或者过往车辆比较密集,学生记录会产生困难,因此要再次组织记录,强调分工合作,让学生展示自己的学习体会,从而积累统计活动的经验,掌握一些基本的统计方法,获得成功的体验,养成了良好的合作学习的习惯。这一环节大约需要10分钟。
第三环节自主探究,合作交流。
教学中, 围绕“你认为一个格代表几辆车合适?”这一核心主线,我设计了一张开放式的统计图,让学生自己设计完成统计图,允许“仁者见仁,智者见智”,但不管是哪一种见解,都必须言之有理,言之有据。这样,通过学生的独立探究,使学生经历学习过程,获得成功的体验,使学生在“参与中体验,在体验中发展”。在这个过程中学会自主、倾听、表达、质疑,而教师真正成为学生学习的激发者和辅导者,从而真正实现“教是为了不教”。此外,这一环节中,通过师生双方,生生双方相互交流、相互沟通、相互启发、相互补充,从而达到共识、共享、共进,实现教学相长的共同发展,也正是师生和谐、教学和谐、优差和谐的具体体现。此环节需要 15分钟,
第四环节:理清思路,归纳方法
比较几种不同的统计图,明确用1个格表示5辆车比较合适,突破了教学难点,方法树的总结完成了“举三归一”的过程,得出结论。需要2分钟时间。
第五环节:运用规律,应用展评。
这个环节需10分钟。练习设计使学生知识得到运用,能力得到锻炼,并体会到统计在日常生活中的广泛应用。
五、说板书
板书不仅是传授基础知识本身的需要,而且体现言传身教并重的需要。本节课板书作用如下:
1.辅助教师语言教学,便于学生记忆
我在教授统计这一课时,在讲述的同时,用板书图示配合,让学生视觉与听觉结合起来,有利于加深学生对问题的理解,能加强学生的记忆,在脑海中留下深刻的印象,节省教学时间,提高教学效率。
2.激发学生学习兴趣,启发学生思考。
本节课的板书,图片颜色鲜明,表格式板书信息量大、条理清楚、简约明了,引导学生认真思考,提出相应的数学问题,从而达到掌握知识的目的。
3.突出教学重点难点,引起学生注意
本节课的板书,无论是图形示意法还是比较对照法,意在变抽象为具体、变深奥为浅显,起到深化、强化的作用,因此它能起到突出重点、难点,引起学生注意的目的。
六、说评价
《数学课程标准》提出“对学生数学学习的评价,既要关注学生知识与技能的理解与掌握,更要关注他们的情感与态度的形成和发展;既要关注学生数学学习的结果,更要关注他们在学习过程中的变化和发展”。本节课中我对学生的评价如下:
一、多角度评价,鼓励学生从不同的角度不断进步。
正确适当地评价学生,是调动学生学习积极性的重要因素,而多花样、多渠道、全面地评价学生又是鼓励学生爱学、乐学、我要学的手段之一。例如这一课中,在制作统计图时,有的学生涂色特别均匀,我就适时给以评价:“这位同学的统计图既美观又规范!”还有在汇报“你认为一个格代表几辆车合适?”时,有的学生坚持认为一格代表5辆车合适,并且据理力争,有理有据,我就予以评价“你通过前后对比,一下子就发现了合适的方法,同学们真应该向你学习。”此外,本节课倡导小组合作式学习的方式,在教学中巧用评价,可以培养学生的合作意识。如:“你们小组可真棒,想的办法最独特。” “你瞧,这个小组的同学,你一言我一语,讨论得多认真呀!”等。
二、即时评价,适时发现,捕捉学生的闪光点。
即时评价就是教师根据学生当时的表现,及时地进行激励性评价。比如在合作交流环节,有的同学坚持认为用一格代表10辆车更合适,这样涂色部分少,速度快,效率高,我就及时做出评价:“你很有创意,这非常可贵,能再响亮地说一遍吗?”在“理清思路,归纳方法”环节,学生进行汇报时,我就做了如下评价 “你讲得很有道理,如果能把语速放慢一些,其他同学听得就更清楚了。” “他倾听得真仔细,耳朵真灵,这么细微的地方都注意到了。还有谁能重复一遍?”学生在教师的赞赏声中建立了自信,教师评价帮助学生体验和享受了成功。
三、说资源的开发与利用
1、挖掘教材资源
教材中编排的很多情境图因环境或教学条件所限,一些数学活动也无法开展。因此我在教学本节课时,将主题图置换成观看一条道路上过往车辆的录像片,并请同学们帮助记录一下四种车辆的数量。这样做既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及合作意识,又让学生学会用数学的眼光看待、分析、解决生活问题。
2、巧用生成资源
善于捕捉利用“生成性资源”,这就要求我们教师要学会倾听,成为学生的忠实“听众”,并在倾听过程中发现他们困惑的焦点、理解的偏差、观点的创意和批评的价值,再因势利导,进行教学。本节课在小组汇报是,有一名学生坚持用1格代表10辆车更合适,我说:“噢,你很有独特见解,能把你的思考过程说给大家听吗”,在该生叙述时就有了许多不赞同的声音,我因势利导,问题从学生中来,在学生中解决,让学生的思维在相互碰撞中得到启发,理清思路,归纳了方法。
3、运用媒体资源
电教媒体能向学生提供形式多样、功能各异的感性材料,能够有效地化静为动,化抽象为具体,促使学生在“知其然”的基础上“知其所以然”,显示出它得天独厚的优势。
总之,本节课的设计,我充分利用学生的生活学习经验,选择、创设一些与学生生活密切相关的统计素材和学习情境,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和求知欲。在统计活动中采用了让学生主动探索、小组合作、全班交流分析的学习方式,使学生充分经历数据信息处理的全过程,突出了统计活动的本质,学生在全程参与中不仅掌握新知,发展能力,同时又体验到数学与生活的紧密联系。
谢谢大家。
本文来源:https://www.010zaixian.com/zuowen/waimao/3449061.ht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