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010在线作文网!

《鲁提辖拳打镇关西》教学设计

教学设计 时间:2021-08-31 手机版

  作为一名优秀的教育工作者,常常要根据教学需要编写教学设计,教学设计一般包括教学目标、教学重难点、教学方法、教学步骤与时间分配等环节。教学设计应该怎么写才好呢?以下是小编整理的《鲁提辖拳打镇关西》教学设计,欢迎大家借鉴与参考,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

《鲁提辖拳打镇关西》教学设计

  《鲁提辖拳打镇关西》教学设计篇1

  教学目标:

  1、学习通过重要情节的语言动作描写来表现人物性格

  2、了解在正义与邪恶斗争中鲁达的性格,学习其精神

  3、初步认识封建社会的黑暗

重点:

  1、故事情节

  2、性格分析

教学难点:

  从人物描写中分析人物性格特征

教学过程:

  一、预习指导

  1、结合课本注释扫除字词障碍,尤其是古今词语的含义的理解

  2、粗读课文至少一次,了解大致情节

  二、导入新课

  1、请一学生谈电视剧《水浒传》,创设情境。

  2、学生默读“预习提示”

  3、简介《水浒传》及作者

  《水浒传》是元末明初的小说家施耐庵写的长篇小说,它描写了北宋末年以宋江为首的农民起义,塑造了李逵、武松、林冲、鲁智深等众多的英雄人物,暴露了封建统治阶级的残暴和腐朽,揭露了当时的社会矛盾。

  三、解题

  1、教师明确

  鲁提辖,即鲁达,绰号花和尚鲁智深——正义的一方

  镇关西,卖肉的郑屠,恶霸,绰号镇关西——邪恶的一方

  解决矛盾的方法——打

  2、学生思考:(问题1)

  鲁达为什么要打?怎么打法?打的结果如何?

  四、检查预习(5)

  1、请一人上黑板注音

  2、请三中等生朗读课文16段(与注音同时)

  3、师生共评注音及朗读(熟练、错字、音量、语气)

  五、复述课文内容,理清故事情节(8)(问题2)

  1、教师提示:

  按时间顺序和故事发展的先后来复述,300字左右:

  某一天下午:

  第二天一早:

  送走金氏父女后:

  打死郑屠后:

  2、学生独立思考,必要时可以交流意见,教师进行个别指导

  3、抽二个较好表达能力的学生回答,其他学生有不同意见可补充

  4、教师归纳总结

  六、划分层次,概括意思(7)(问题3)

  1、根据复述故事的情况,要求学生给课文分成四个部分,并简要归纳意思

  2、学生独立思考后抽中等学生提问。

  一(1-7)潘家酒楼上,鲁达倾听金老父女的控诉。(开端)

  二(8-9)潘家客店里,鲁达亲自保护金老父女逃出虎口。(发展)

  三(10-20)郑屠肉铺前,三拳打死镇关西。(高潮)

  四(21)奔出南门,亡命出走(结局)

  五、分析人物形象(20)

  1、按照以上层次划分的四个阶段,分别找出鲁达的语言、动作和心理活动描写的句子,并分析这些句子各体现了鲁达怎样的`性格特点。(要求结合《孔乙己》和《范进中举》等以前学过的小说)

  2、学生分小组进行交流讨论,教师巡视进行个别指导点拨,并调控

  3、抽样检查,教师评价(其他学生有不同意见可自由发表,对的奖励)

  1)酒楼会友倾听控诉

  动作:丢在地上(粗鲁)摸出银子(爽利慷慨)

  语言:大骂郑屠(不畏强权

  伸张正义嫉恶如仇)说李忠不爽利(狭义豪爽慷慨)

  2)客店送行

  动作:打店小二(勇武疾恶如仇)

  3)拳打郑屠

  语言:三次消遣郑屠(有勇有谋)打前骂郑屠(有正义感直爽)

  动作:三拳打死镇关西(勇武嫉恶如仇)

  4)智走他乡

  心理活动和语言:(粗中有细,有勇有谋)

  4、归纳小结:

  要求学生把以上分析归纳起来,口头总结鲁达是一个什么样的人(问题5)

  七、教师总结:

  八、布置作业(1)

  1、A类:

  1)《掌握语文》P73—74一、1—5

  2)熟读10—20段,记忆重点语句

  2、B类:

  讲述故事《鲁提辖拳打镇关西》

附:板书

  一(1-7)潘家酒楼上,鲁达倾听金老父女的控诉。(开端)

  二(8-9)潘家客店里,鲁达亲自保护金老父女逃出虎口。(发展)

  三(10-20)郑屠肉铺前,三拳打死镇关西。(高潮)

  四(21)奔出南门,亡命出走(结局)

  《鲁提辖拳打镇关西》教学设计篇2

  一、教学目标

  (一)知识目标

  1、了解鲁达嫉恶如仇、粗中有细的性格。

  2、欣赏主要情节细致描写的方法。

  3、认识恶人横行欺压百姓的封建社会。

  (二)能力目标

  通过本文的学习,让学生把握小说特点,提高鉴赏能力,对课文塑造人物形象的肖像描写、语言行动描写、心理活动描写重点学习,以提高学生记人叙事的能力。

  (三)情感目标

  1、认识封建社会恶人横行,百姓受压的黑暗现实。

  2、生动形象地刻画了三拳。

二、学法引导

  1、根据小说的特点,重点放在对鲁提辖人物形象分析上。

  2、引导学生从情节入手分析人物性格,加强复述训练。

三、重点·难点·疑点及解决办法

  (一)重点

  通过对课文内容的分析和语言的揣摩,了解鲁提辖疾恶如仇,扶危济困,重义轻财,粗中有细,勇而有谋的性格特点。

  (二)难点

  因为《水游》使用的语言是古代白话,所以要扫清文字阻碍。

  (三)疑点

  为什么要详细描写三拳?三拳顺序为何不能颠倒?

  (四)解决办法

  学生反复朗读,思考、讨论,教师抓关键语句点拨、引导。

四、课时安排

  2课时。

五、教具学具准备

  投影机、投影片、录音机、课文磁带。

六、师生互动活动设计

  1、第三人称复述课文。

  2、课后注意收集鲁达故事,有时间阅读《水浒传》。

七、教学步骤

第一课时

  (一)明确目标

  1、整体感受文章的思想内容。

  2、明确课文情节的开端、发展、高潮、结尾。

  (二)整体感知

  1、解题:

  课文节选《水特》第3回,《水浒》写的是北宋末年来江等人领导的梁山农民起义的故事,它揭露了当时社会的黑暗,统治阶级的罪恶,写出了“民反”的社会现实。《水浒》的作者施耐庵,元末明初人,有资料说他是淮安人,生于1296年,死于1370年,曾做过知县,由于和当权统治者思想不合,弃官回家。以后就在民间艺术团体中执笔写作,收集到大量的梁山农民起义故事,为他写作《水浒》提供了丰富的素材。

  课文前面与之有关的情节是:九纹龙史进为救少华山朱武、陈达、杨春三头领,中秋之夜大闹史家村,从华阳县出走,经少华山到延安府去找师父王进。这回来到渭川,在茶坊里遇见鲁达,二人去酒店的路上,又碰上史进的开山师父打虎将李忠,于是三人来到川桥之下的潘家酒店吃酒。课文是从这里接着写的。

  2、听课文录音,要求学生勾画生字词。结合课下注释及工具书查清字词。

  (1)应掌握的字:

  厮(sī)聒噪(guō)禀(bǐng)腌臜(āzā)

  彀(gòu)赊(shē)揸(zhā)掇(duō)

  臊(sào)剔(tì)钵(bō)棱(1éng)

  迸(bèng)绽(zhàn)咄(duō)

  (2)应掌握的词(采用竞赛式分组相互问答):

  聒噪:吵闹。

  较量:谈论。

  人港:相合,投合。

  颜色:容貌。多指妇女的容貌。

  掇:用双手拿,搬。

  钧旨:命令。

  消遣:戏弄,捉弄。

  (三)教学过程

  1、概括课文内容,说出故事梗概。(小组讨论)

  (1)某日下午,鲁达、史进、李忠三人来到潘家酒楼上吃酒,听到隔壁阁子有人啼哭,鲁达叫酒保带来金家父女寻问原因。听了金家父女对镇关西强媒硬娶,虚钱实契强占翠莲,又将她赶出,还向金家追要典身钱的血泪控诉,激起鲁达对郑屠大怒,当即赠送银两,为金家父女安排出逃方法。

  (2)第二天一早,鲁达赶到金家住宿的鲁家客店,亲自保护金家父女逃出虎口。他怒打郑屠的走卒店小二,为阻挡店小二追赶金家父女,在店门口坐了足足两个时辰。

  (3)送走金家父女,鲁达来到状元桥郑屠肉铺前,先借买肉为名,故意刁难郑屠,杀他威风,激怒他,挑起斗打。继而三拳打死郑屠,为民除害。

  (4)鲁达打死郑屠后,为避大祸,奔出南门出走。

  2、提示与思考:根据以上概括的课文内容,我们可以看出课文描述了鲁达为解救金家父女怒打恶霸郑屠而自己亡命出走的故事。根据故事情节,请划分层次(情节四部分):

  第一段(1-7节):潘家酒楼上,鲁达倾听金家父女对郑屠的血泪控诉。这是故事的开端。

  第二段(8-9节):鲁家客店里,鲁达亲自保护金家父女逃出虎口。这是故事情节的发展。

  第三段(10—20节):郑屠肉销前,鲁达怒惩恶霸,三拳打死郑屠,这是故事情节的高潮和结局。

  第四段(21节):为避大祸,鲁达奔出南门,亡命出走。这是故事的尾声。

  (四)总结、扩展

  通过分析情节了解文章的基本内容,也初步感受了鲁达这一人物的性格。

  学生活动:仔细研读文章是怎样具体刻画鲁达这一人物形象的,以及表现出他哪些性格

  特征?在课本上标注出来。

第二课时

  (一)明确目标

  1、分析鲁达的性格特点。

  2、领会课文表现人物性格的写作方法。

  3、体会文章所表现的主题。

  (二)整体感知

  上课时我们了解了课文内容,分析了故事结构,作为小说,课文的主要内容是通过塑造人物形象,表现人物性格,通过人物的遭遇来反映社会,表现主题的`。课文的主要人物是鲁达,那么在课文所描述的故事中鲁达有哪些性格特点,课文是通过哪些方法来表现他的性格特点的?这是本课时要讨论的内容。

  (三)教学过程

  1、学生快速看课文归纳鲁达的性格特点,在书上注出并交流归纳。

  (1)爱憎分明,见义勇为,扶危济困,嫉恶如仇。

  鲁达这一性格是贯穿始终的。

  从他对待金家父女和郑屠的不同态度就可以充分看出。当他倾听了金家父女对郑屠的血泪控诉后,就非常同情关心他们,主动赠送银两,亲自保护他们逃离虎口。而对郑屠则怒不可遏,当即就要去打死他。由于史进、李忠的竭力劝阻才暂时按下心头怒火。金家父女逃离虎口后,鲁达来到郑屠肉铺,以买肉为名,当众戏弄郑屠,杀他的威风,激他与自己斗打。

  在“拳打”时,对郑屠采取“应口”要打,“讨饶”也要打的不调和态度,三拳便将他打死,为民除了害。鲁达与金家父女素不相识,与郑屠也无个人恩怨,他的作为充分表现了他爱憎分明的立场,见义勇为的高贵品质和对受压迫者扶危济困,对压迫者嫉恶如仇的性格特点。

  (2)慷慨大方,重义疏财。

  了解了金家父女的不幸遭遇后,虽然自己与他们非亲非故,却马上主动提出要给金老盘缠让他们回东京。当李忠不爽利地只摸出二两银子时,鲁达便认为李忠不仗义,将那二两银子丢还他。

  (3)率直粗矿,勇而有谋,胆大心细。

  为了防止店小二去追赶,一向暴躁的鲁达,竟在店门口“坐了两个时辰”,“约摸金公去得远了,方才起身。”

  惩治郑屠,也不是一到就动手,而是采取先激后打的策略,造成口角斗殴的架势,让郑屠手持剔骨尖刀先动手,将他引到街上,当众质问郑屠,让大家了解“拳打郑屠”是正义的行动,鲁达本意是痛打惩治郑屠,不料失手打死,面对意外,他随机应变,遇险不惊,从容不退却。他假意道:“这厮诈死,洒家和你慢慢理会。”“一头骂,一头大踏步走了。”鲁达这些行为,充分体现了他勇而有谋,胆大心细的性格。

  文章通过人物的语言、行动来表现人物性格。

  2、文章最能体现首提辖嫉恶如仇性格的一部分,请同学们找出来?

  三拳打死镇关西(第16一20段)

  3、重点分析第16至20段。

  (1)“只一拳”的字眼先后出现了三次。说说这三次描写有什么不同。

  第一拳:“提起那醋钵儿大小拳头”“扑的只一拳,正打在鼻子上。”形容鲁达拳头的大小,突出它的粗大和力量,还用了拟声词。

  第二拳:“提着拳头来眼眶际眉梢只一拳”两句并作一句说。

  第三拳:“又只一拳,太阳上正着”,更说明鲁达出拳之迅猛。

  (2)三拳的落点,第一拳“正打在鼻子上”,第二拳打在“眼眶际眉梢”,第三拳“太阳上正着”,这个次序能不能调换?为什么?

  不能,三个落点的顺序是一拳比一拳厉害,一拳比一拳致命,这样便于一层进一层展开描写,叫人越读越感到痛快。如果颠倒了,例如第一拳就打在太阳穴上,镇关西一命呜呼,就无法展开别的描写,味儿寡淡了。

  (3)每一拳都是从人的感受的哪三个方面来写的?

  第一拳从味觉上来写,第二拳从视觉上来写,第三拳从听觉上来写。

  (4)如果将这一片断的内容略写成:“鲁达只三拳就把个郑屠打得鲜血迸流,乌珠迸出两耳轰鸣。”你觉得好不好?为什么?

  不好,三拳打死郑屠是鲁达嫉恶如仇侠义性格的集中表现,是课文的高潮,必详写。如果略写,那就失去了神韵,失去了鲁达伸张正义、惩罚恶人时的痛快淋漓,失去了强烈的感染力。

  总结:第三部分是文章的高潮,鲁达的性格得到不同侧面的充分展示。作者通过对鲁达

  “三激”、“三拳”和“脱身”的描写,主要表现了鲁达勇而有谋,富有斗争经验的性格特征。郑屠在“三激”和“三拳”中的表现,充分显示了他地痞无赖的本性。

  学生活动:读读评议鲁达的三拳打死郑关西这一部分内容,加深对文章内容的理解。

  (四)总结、扩展

  1、本文通过个性化的语言和生动形象的描写,为我们展现了一个嫉恶如仇、扶危济困、重义轻财、粗中有细、勇而有谋的水浒好汉鲁提辖的形象,同时也揭露了封建社会的黑暗。

  2、扩展:课后多搜集鲁达的故事,感受这位梁山好汉的性格。

  八、布置作业

  鲁达生活在封建社会,那个时代,他的特殊经历造就了他鲜明的性格,我们是社会主义时代的青少年,应该怎样看待鲁达这个人物形象?

  九、背景知识与课外阅读

  1、《水浒传》的成书经过。

  《水游》是我国小说史上第一部白话长篇章回体小说。它描写了封建社会的农民战争,形象地再现了梁山起义发生、发展与失败的全过程,深刻地挖掘了起义的社会根源,揭露了当时统治阶级的'罪恶,写出了“民反”的社会现实,塑造了起义英雄的群像,是一部有丰富的历史内容、鲜明的进步倾向和高度的艺术成就的古典文学杰作。

  《水浒》的成书时间,长达两个多世纪。北宋徽宗宣和年间,我国北方地区爆发了一场以宋江为首领的农民起义。起义虽然失败了,然而英雄们的形象和业绩却被染上浓厚的传奇色彩,在民间广泛流传。在宋元两代的说话艺术和杂剧艺术中,水浒故事颇为流行。两百多年以后的元末明初,杰出的作家施耐庵在长期积累的群众创作基础上,以同情农民起义的思想观点和元末农民起义的实际知识,把那些流传在人民中间的口头传说、民间杂剧、话本集中起来,创作了这部浩瀚的鸿篇巨著。

  2、《水浒传》书名的由来。

  《水浒传》是我国古代文学史上四大名著之一。该书的作者是施耐庵,而书名却为罗贯中所起。

  作者施耐庵是元朝人,由于他厌恶尔虞我诈的官场,仅供职两年,便辞职回苏州老家,一面教书,一面写作《江湖豪客传》。经过数年的艰苦创作,《江湖豪客传》终于脱稿了。施耐庵对书中的大部分情节均很满意,但觉书名欠佳。当时还是施耐庵学生的罗贯中建议改书名为《水浒传》。施耐庵一听,高兴得拍着大腿,连声说:“好!好!这个书名太好了!‘水浒’时水边的意思,有‘在野’的含义,且合《诗经》里‘古公禀父,宋朝走马,率西水浒,至于岐下’的典故,妙哉!”于是遂将书正式定名为《水浒传》。


本文来源https://www.010zaixian.com/yuwen/jiaoxuesheji/1968428.htm
以上内容来自互联网,请自行判断内容的正确性。若本站收录的信息无意侵犯了贵司版权,请给我们来信(zaixianzuowenhezi@gmail.com),我们会及时处理和回复,谢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