经过多次修改,教研组内教师的多次关心,终于形成上课稿,教案在一次次修改,一次次的纠结。分析下来,我几次教案的实质内容是保持不变的,一直在变的是形式及教学流程。
第一次教案是导入后梳理文章情节,先品读藏羚羊的跪拜,分析藏羚羊的形象。其次分析老猎人的形象。
第二次教案是用填空的形式:这是 的藏羚羊, 的老猎人来分析文中的两个人物形象。
通过两个问题来把握文章主旨:
1、文中结尾老猎人发现他猎杀的是一只怀孕的藏羚羊,如果是一只不怀孕的藏羚羊能给老猎人心灵带来震撼吗?
2、文中是一个老猎人,如果是年轻的猎人,带给我们的心灵震撼有这么大吗?
第三次教案便是上课教案。同样是先概括文章内容,再分析人物形象,最后初步理解文章主旨。但在分析人物形象时先学习跪拜的段落,接着是藏羚羊的形象,最后老猎人的形象。
一、备课须备学生。
语文备课需要研读教材,吃透教材,但学情分析必不可少。如果备课内容过于简单,学生的一节语文课便会毫无收获,且长期下去学生对语文课也会失去兴趣,因为他们对语文课已经没有任何期待。太难的教学内容容易打消学生的学习积极性,课堂气氛死气沉沉,学生无法参与进课堂,这样也无法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我的第二次教案,问题有一定深度,并且带有发散性思维,但对于六年级学生明显这样的问题不太适合他们。这样的教案在八年级上课,学生的反应很热烈,学生有很多想象的空间。但在六年级上课时,班级中仅有几个好同学能与我互动,这样的课成了我与这几位同学的语文课,而班中的大部分同学似乎被我们隔绝在对话之外。很明显,这样的课是失败的。因此,在备课时,我们需充分考虑学生现有的语文水平及基础,好的教案是在学生现有基础上略有提高,问题是学生思考后能回答或者小组互动老师引导后能回答出的问题,这样学生能体会到成功的喜悦,从而调动学生学习语文的热情。
本文来源:https://www.010zaixian.com/yuwen/jiaoxuefansi/652414.ht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