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如何设计教学活动?
在教学中,为了激发学生学习历史的兴趣,我经常根据教材内容来选择一定的活动形式来与学生一起学习历史。本课,利用长征途中的一系列图片来图走长征,图说长征,是我最初教学设计中活动的主体。在不同班级上完本课后,我对教学活动的设计有了新的感悟。
(1)第一节课,我是先让学生在预习的基础上来抢答介绍长征中的这些图片,将图片作为奖品奖励给介绍的同学。学生的热情十分高涨。为了得到所介绍的图片,学生争先恐后的回答。最后请拿到11张图片的同学到台前排列长征的顺序。
精彩瞬间:学生参与热情高涨。
遗憾不足:活动需要时间长,没有得到机会的同学没有发表自己见解的机会。
(2)第二节课,分配给每个小组一张图片,每四人一小组,开展对本小组所领到图片的研究,最后集中本小组意见,由小组中心发言人来介绍本小组探究成果。最后再来排序。
成功之处:针对性强,且通过小组探究的形式,确保全员参与。参与面广。
缺点不足:依旧耗时长,且图片改为分派的形式不如作为奖品提供的形式学生的热情高。
(3)第三节课,为了节省时间,也为了凸现遵义会议、两次会师这些重难点,我将教学设计改为,将图片发放形式改为小组代表抽签,为节省时间,提高效率,将图片分为两种,一种是重点介绍,另外一种是不介绍,只留作排序使用。为降低难度,学生原来对于图片的介绍也由撰写红色旅游景区介绍词改为长征中图片上发生的历史。
上课的过程中,依旧没有达成预期的目标。反思过后,我有了新的认识……
反思一:活动设计与重难点的关系。
遵义会议是本节课的重难点
不足之处:我在长征过程上耗费的课堂时间太久。从学生两个地点排错来看,过程的掌握也不好。
处理方法:假如这样设计应该会更好一些。
首先让学生同桌间协作,或独立在预习卡图上,找出长征经过的每一个地点,重走长征路,初步了解长征过程途径每一个地点。
然后教师通过地图、形象的图片和生动幽默的语言领着学生再次图走长征,加深学生印象,提高学生认知。
最后再请一部分同学来排序,提高学生的运用,也第三次加深学生印象。
经过这样的三次后,学生应该掌握比较好。而且时间也由原来的二十分钟节省到十余分钟。而节省下来的时间,活动的主体放在小组合作,报道遵义会议召开上或者是为遵义会议旧址撰写红色旅游介绍词。
每个小组异彩纷呈的报道或介绍,学生一定对于遵义会议有了更加深刻的理解,在此基础上,再来根据关键词进一步把握,学生对于遵义会议会有很大的知识上、能力上、情感上的多重收获。
反思二:活动的有序、有效。
开展活动固然很好,但不是为活动而活动,要有目标意识,确保活动的效率。
不足之处:例如在分发图片过程中,让小组代表到台前抽签,本是想节省时间,却因为组织不好,耽搁了时间。
处理方法:我想,我说清要求后,快速走到每一个小组前,让学生抽签,这样抽完一个,就能快速开始一个小组,不至于全班都在等待。
反思三:要相信学生。
不足之处:最初的教学设计是让学生撰写红色旅游词,可在上第一节课时,我降低难度,改为了介绍图片上发生的历史。由于自己缺乏自信,更对我们的学生能力缺乏信任,虽然学生介绍得比较清楚,但让他们失去了个性化的精彩展示。
处理方法:与学生一起树立自信心。对自己对学生说‘行!一定行!’
(二)课堂语言,要千锤百炼。
通过本节课的设计与实践,我对于教学语言的组织有了新的体会。
课堂上,宝贵的四十分钟里,一定要让每句话都实现它的价值。
教学机智:我在尊重学生认知特点的前提下,通过言简意赅的过渡语,引导学生思维步步深入;或者给予学生个性化的,针对性的评价。语言与语境相吻合,而不是与预设相一致。
(三)三维目标,应浑然天成。
三维目标的实现,是一个有机的整体,而不是三条平行线或者三个不同的组成部分
例如本课,通过图片,重走长征路,了解长征的历史,培养探究能力,并从中体悟长精精神,是紧密联系在一起的。在过程中,我并没有引导学生认识到长征的奉献与团结,学生只能谈出“大无畏、不拍牺牲、不屈不挠”也就没有什么奇怪的了。而我在某一节课中,和学生一起谈到过草地时老红军为了挽救年轻红军的生命,将唯一的一点食物留给他人而饿死牺牲的故事,学生再谈出“无私奉献,团结一致”就是水到渠成的事情了。
(四)鼓励学生,大胆创新。
课前我鼓励学生,分小组编排历史剧。课堂上,学生们
将四渡赤水、飞夺泸定桥、强渡大渡河表演的非常逼真形象。而且跨越了组与组之间的界限,联谊演出,气势磅礴,让大家耳目一新。
通过在不同的班级上《红军不怕远征难》一课后,我反思了许多,虽然有许多不足之处,但我相信经历本身就是一种收获,我发现的这些问题,是我教学思想的新认识,教学行为的新矫正。
对我来说,这些就是最大的成功与收获。感谢领导、老师对我的一次次的悉心指导,让我的教学又向前迈进了一大步。
本文来源:https://www.010zaixian.com/yuwen/jiaoxuefansi/1010266.ht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