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首《雨巷》几乎使戴望舒成了现代诗美的化身,戴望舒也因此而赢得了雨巷诗人的美称,“丁香空结雨中愁”,有多少名家读者对它读了又品,品了又评,因为此诗的意象的模糊性与多义性,到目前为止,解读的角度主要有以下几种:第一种解读是理想失败说,前苏联文艺理论批评家根据当时社会的政治局势,结合五四革命失败的社会斗争的背景,提出全诗是写革命失败后,那种革命失败者迷茫失望,理想幻灭的时代精神的写照。①这种解读有着强烈的社会政治倾向。第二种解读是郑禾、刘雨先生从索隐求证的角度出发提出的爱情说,他们认为作者曾经对施哲存的妹妹施降年有过痛苦的单恋,所以此诗是作者对自己向往的爱情无限美好又虚无缥缈的难以把握的一种书写。 ②第三种解读是朱栋霖先生提出的人生希望说,他透过雨巷这个核心意象,从生命个体遭遇的感悟,从人性情感的角度,从雨巷具有的寂寞空虚惆怅的情感特征出发,解读出了在作者在雨巷一般的人生道路上,那种寂寥惆怅彷徨的心绪,在这样的背景意象上,作者把“丁香一样的姑娘”理解为诗人对人生的希望,丁香姑娘是人生希望的寄托点。③第四种解读是蓝棣之先生提出的回忆与欲望参合说,蓝棣之先生联系戴望舒的家世,推测到:雨巷中的那位姑娘,可能是清朝宰相的后代,诗人从上中学起就曾在雨巷与这位少女相遇,他担心在大革命失败时她遭到了遭遇,因而在回忆与想念的欲望下,作者想象了这首诗。④第五中解读是杨晓林博士提出的从原型批评角度提出的境像说,提出了“美人幻梦”的文学原型。⑤
应该说这些解读都有存在的合理性,自己也曾一度被这首诗歌袭击灵魂的力量所触动,但每次赏读这首现代诗歌史上不可多得的杰作,总感觉意犹未尽,其实面对经典的诗歌,我们既可以从诗人本身创作的意图出发,也可以从我们自己的审美体验出发,我认为经典诗歌之所以存在经典,还在于诗歌本身触动了我们自己情感的一部分,总是怕自己拙劣的笔触践踏了彷徨在江南悠长雨巷的诗人,但当我接触了马勋的哲学著作《圆点哲学》后,我觉得这首诗歌其实还存在着圆点式的审美。
本文来源:https://www.010zaixian.com/wenxue/yuxiang/308500.ht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