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古代医学中的劝学观念,源头可追溯至先秦时期。古代医者对“学”的重视,往往与“道”密切相关,主张在学习医学原理的同时,践行道德政治理念。师者劝勉学医者的一个重点就是学习方法,包括博观约取、讽诵记忆、学以致用等。古代医学中的劝学思想,是基于传统文化背景的一处独特景观,其成因可从儒家传统的皴染、医学经典文本的传授策略等寻找启示。以下是小编整理的古代中国的环境法学研究影响性因素实证分析
“劝学”一词,古已有之。《四库全书总目》评介荀子的着作云:“况之着书,主于明周孔之教,崇礼而劝学[1]。”从词的构成方式来说,“劝学”是合成词,“劝”指劝说,勉励,“学”指学习,合在一起,表示劝勉他人学习之意。中国古代医学劝勉学医者重视学问,往往目标是指向“医道”,在行医活动中践行士人的道德修养、政治理想。
1、中国古代医学劝学的现象及特点。
中国古代医学中的劝学思想,源头可以追溯至先秦时期。《黄帝内经》认识到人的生命至关重要,“天覆地载,万物悉备,莫贵于人”,与此关涉的医学知识与技术应当慎重,因而告诫学医者“道上知天文,下知地理,中知人事,可以长久,以教众庶”。习医和医道密不可分,只有具备天文地理人事等领域的广博知识,才能阐明医学原理,长久传播医学思想。
与医道相关,古代医学中关于劝学思想的论述不断丰富。汉代张仲景回顾《伤寒杂病论》的成书过程,在该书序言中以“勤求古训,博采众方”八字总括,主张医者应当在不断地在学习中领会医学的精义,提高医疗技术。魏晋隋唐时期,以孙思邈为代表,“大医精诚”“大医习业”等篇目围绕着“大医”的品格塑造,对“医以载道”的理解也就规定了学医者全面的学习范围。宋金元时期医学大家辈出,劝勉学医者重视学问成为了医家的普遍共识,并发展成为学医的题中之义。王珪云:博览群书,深明本草,皆医之事,非医之道”,如果说宋金元之前的熟谙文化知识是通向形而上“医之道”的必由之路,此处则已经下降到“医之事”的位置,只不过是行医的必要条件。
古代医学发展的过程中,知识学习是指向学医者的行医能力,还是指向传播医道,看似分离对立,实则统一于中国古代独特的政教传统。“文以载道”诗文承载了士大夫“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的人格涵养和政治理想,古代医家中流传着“原诊以知政”的观点,以政治担当加身于医家诊治。这就不难理解,明清医家推崇“医道”以儒家思想中的为学目标和为学路线比附,在初学医者的知识结构中即已成为背景的知识。李极的《医学入门》在清代至少重刻13次,是入门医学书的模板。在“习医规格”中,李氏将儒家典籍作为必修课“每早对《先天图》静坐,玩读《孝经》《论语》《国小》;大有资力者,次及全部《四书》《易》及《书经》《洪范》《无逸》《尧典》。盖医出于儒,非读书明理,终是庸俗昏昧,不能疏通变化……及其行持,尤不可无定规,每五鼓清心静坐,及早起仍玩儒书一二,以雪心源。”“四书”“五经”等原本是传统儒家学子的学习考试内容成为了学医者的“正法”。在此,习医活动关联两端,既是掌握医学学科基本理论框架的内在要求,又是实践至高至深“道”的外在形式。
本文来源:https://www.010zaixian.com/wenxue/quanxue/534051.ht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