傅斯年与郭沫若抗战前并不相识,二人结怨,确切地说是由于一块完整的乌龟壳。
1927年8月,郭沫若参加了中共领导的南昌起义,在南下途中加入中国共产党。次年流亡日本,直到1937年抗战爆发后归国。
正是由于这种情形,当郭沫若准备编纂后来号称“在甲骨学史上具有里程碑式的意义”的《卜辞通纂》时,在日本蜗住的小黑屋里看到朋友们寄来的材料中,有董作宾的《大龟四版考释》一文,神情大振。他意识到史语所中人的厉害,同时壮起胆子致信董作宾和李济,恳求一观大龟四版的全份拓片,以为自己著述作参考。
所谓的“大龟四版”就是一个完整的大乌龟壳,从表面上看分成四大块,每一块上都刻有文字,因而有“大龟四版”之俗称。
此时郭沫若的身份仍是国民政府正在通缉捉拿的一名政治罪犯,是蒋钦点的反革命分子,而史语所直接隶属于国民政府(后直接隶属总统府),其水火不容的政治关系可想而知。李济与董作宾接信后,觉得郭氏尽管在政治上与国民政府有所冲突,但在如此艰难处境下,尚能坚持研究艰涩的古史与甲骨文字,颇值得同情。
于是,经得傅斯年同意,不避郭氏被通缉之嫌,甘冒通共连敌的政治风险,以最快速度将大龟四版和“新获卜辞拓片”寄去,信中特意说明此拓片尚未发表,仅供参考而已。董作宾头脑一热,把自己刚刚完成的一世英名之作《甲骨文断代研究例》三校稿一并寄往日本。
想不到郭沫若材料到手,置李济的叮嘱于不顾,立即将大龟四版的拓片编入他的《卜辞通纂》一书,于1933年在日本用最先进的珂罗版精印出版发行。
本文来源:https://www.010zaixian.com/wenxue/guomoruo/275937.ht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