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弟子规》可以帮助你找准自己的人生目标,教人向善,长养人的德行,目的是让人活得有意义。
我和弟子规的故事1
从三年级开始,我们学习了弟子规,弟子规让我知道了做人的道理,知道了怎样做事。
“弟子规,圣人训,首孝悌,次谨信。”古人把孝放在第一位,可见孝敬父母是每人必须要做好的事。“父母呼,应勿缓,父母命,行勿懒。父母教,须敬听,父母责,须顺承。”这是入则孝中的第一段话,这段话很简单,读几遍就可以背下来,可是实践起来却很难。当你正在写作业时,父母叫你,你是否会答应?当你正在津津有味地看电视、做游戏时,父母让你去做家务活,你是否会去做?当你做错事时,父母批评你,你是否会认真地静听?如果你的回答是“没有”,那么你就没有做到孝。
孝从古流传至今,我们这一代人却因为父母的溺爱、呵护,忘记了孝。在东汉时期,有一个叫黄香的人。黄香小时候家境贫寒,10岁时就失去了母亲,父亲体弱多病。闷热的夏天,他为了让父亲早一点入睡,就用扇子驱赶蚊子,并扇凉父亲睡觉的床和枕头;寒冷的冬夜,他先钻进冰凉的被窝,用自己的身体暖热被窝后,才让父亲睡下;冬天,黄香买不起棉袄,他为了让父亲宽心,早日康复,他从不叫冷,而是表现出欢呼雀跃的样子,努力在家中制造一种欢乐的气氛。
中国有句古话:百善孝为先。我们孝敬父母,自己也会得到快乐。古时候,有个子路的人,家里买不起米,可是年迈的父母们想吃米饭,子路不远千里,从亲戚家借来了米,看着父母吃上了香喷喷的米饭,子路十分高兴,忘记了疲劳。这种孝敬父母的精神,难道不值得我们学习吗?
弟子规中的“信”也让我颇有感悟,“凡出言,信为先,诈与妄,奚可焉。”这句话讲的是凡是说出的话,首先不要虚假,讲求信用。说谎话骗人、胡言乱语,都是不可以的。这让我想起了发生在古代的一个故事。
泗水两岸出产坚固的石料,齐国的孟尝君想把石料做成庙里的乐器,泗水边的老百姓们很高兴,便挖了十几车石料,而孟尝君却没有做乐器,把坏的宫墙墙角给补上了,泗水边的人知道后,纷纷离开了。秦国和楚国知道后,准备合力齐攻齐国。孟尝君知道铸成大错,便向泗水两岸的人道歉,做了乐器,人们都回来了,楚、秦两国也不敢再攻打齐国了。
我们都知道,人无信而不立,那么,“过能改,归于无,倘掩饰,增一辜”。说的就是诚信了。有一次,我不小心把杯子摔坏了,不敢向父母承认,自从学习了“信”中的这句话以后,我就敢于承认错误,爸爸妈妈还表扬了我。
弟子规中还有很多值得我们学习的地方。如,《泛爱众》中的“凡是人,皆须爱,天同覆,地同载”。在生活中,在学校的学习中,有许多具有这样品质的人。“将加人,先问己,己不欲,即速已。”讲的是如果自己都不愿意做的事,就赶快不要让别人去做。正所谓:“已所不欲,勿施于人。”……这些读起来琅琅上口的语句,给我们带来了无穷无尽的才能,让我们学到了课本中不能学到的东西。
弟子规中有一句话:弟子入则孝,出则悌,谨而信,泛爱众而亲仁,有余力则以学文,我们要永远谨记它!
我和弟子规的故事2
二年级下学期的时候,老师让我们到书店买了一本《弟子规》,然后我们每天的最后一节课就读《弟子规》。当时,我就是读着玩,也不懂其义。可是,后来我再看一看每句话的意义时,才感到这本书真的很好,而我与书上写的要求差远了。自此,我决定以后要按照书上要求去做。
记得书上有这样一页,上面写到:或饮食,或坐走;长者先,幼者后。长呼人,即代叫;人不在,己即到。妈妈说:“现在有很多孩子都做不到这一点,都把古人美德抛弃了。”我想,我也经常做这种没让长者先的事。比如,吃饭的时候,我看见桌上香喷喷的饭菜就“呼噜呼噜”地吃起来,全然不顾对面还坐着我的九十七岁的老爷爷他有没有先吃。现在我知道了:吃饭的时候,要让年长着先吃;落座的时候,应当让年长者先坐下;走路的时候,让年长者走在前面,年幼者走在后面。若是听见年长着叫人,就应该立刻代他去叫喊。假如被叫的人不在,自己就立刻到年长者那里去看看有什么事情。
读了这本《弟子规》,我觉得受益匪浅。像“父母呼,应勿缓;父母命,行勿懒。父母教,须敬听;父母责,须顺承。”都是每一个做孩子的需要牢记的。我要经常读一下这本书,一是可以继承我们中华的传统美德,二是可以让我更有修养。我们大家都来读吧?
我和弟子规的故事3
兄道友 弟道恭 兄弟睦 孝在中
【易解】当哥哥姐姐的要友爱弟妹,做弟妹的要懂得恭敬兄姐,兄弟姐妹能和睦相处,一家人和乐融融,父母自然欢喜,孝道就在其中了。
【故事】“融四岁,能让梨。”说的是孔融小时候聪明好学,才思敏捷,巧言妙答,大家都夸他是奇童。4岁时,他已能背诵许多诗赋,并且懂得礼节,父母亲非常喜爱他。
一日,父亲的朋友带了一盘梨子,父亲叫孔融他们七兄弟从最小的小弟开始自己挑,小弟首先挑走了一个最大的,而孔融拣了一个最小的梨子说:“我年纪小,应该吃小的梨,剩下的大梨就给哥哥们吧。”父亲听后十分惊喜,又问:“那弟弟也比你小啊?”孔融说:“因为我是哥哥,弟弟比我小,所以我也应该让着他。”孔融让梨的故事,很快传遍了曲阜,并且一直流传下来,成了许多父母教育子女的好例子。
财物轻 怨何生 言语忍 忿自泯
【易解】与人相处不斤斤计较财物,怨恨就无从生起。言语能够包容忍让,多说好话,不说坏话,忍住气话,不必要的冲突、怨恨的事情自然消失不生。
【故事】重 义 轻 财
卜式是西汉时期著名的贤士,他对自己的弟弟很好,照顾得很周到。父母去世后,兄弟俩分家,卜式把家中的财产都让给了弟弟,自己只要了一百多头羊,后来繁殖到上千头,他买了房屋,置办了土地。而这时弟弟因经营不善而破产,卜式于是把自己的财产分了一半给弟弟。卜式不仅不贪图财物,而且为了照顾弟弟,还把自己的财产让给弟弟,这一行为感动了当时的人,大家都说他是个重亲情、不爱财的君子。
路遇长 疾趋揖 长无言 退恭立
【易解】路上遇见长辈,应向前问好,长辈没有事时,即恭敬退后站立一旁,等待长辈离去。
【故事】懂 礼 的 子 路
子路是孔子的学生,学识渊博,并以懂礼貌著称。有一天,孔子走过庭院,要到门外去,恰好子路在庭院里读书,子路看到老师,立刻放下手中的书,对老师行礼。那时的“礼”是要鞠躬的,孔子并没有看到他,只是看到了庭院里的樱花而停下脚步,子路就躬身站着,一直等到孔子看到他,那时他的身体已经酸麻得失去了知觉。孔子称赞他说:“子路真是一个懂礼貌的好学生啊!”
我们现在虽然不能做到像子路一样恭敬有礼,但生活中有些细节也应该注意,比如:我们放学回家,一定要同父母坐下来,给父母泡杯茶,坐10分钟后,会感到心情很愉快,也许父母这时就会有感受要同你沟通,话就可以慢慢流露出来。假如坐10分、20分钟父母无话,我们要跟父母交待一下,如果没事,就告诉父母我要回房间去了,这叫“长无言,退恭立”。现在的孩子很卑慢,对长者的话听不进去,更不会恭敬地向长者请教生活中遇到的问题,这样无形当中给自己的德行造成了很大损失。孔子说过:“不学礼,无以立”,礼仪是一个人立足社会、成就事业、获得美好人生的基础。在21世纪的今天,礼仪已成为一个文明发达国家发展或民族进步、进程的衡量及体现。今天我们要做社会的文明人,必须学习和讲究礼仪。
骑下马 乘下车 过犹待 百步馀
【易解】古礼:不论骑马或乘车,路上遇见长辈均应下马或下车问候,并等到长者离去稍远,约百步之后,才可以离开(敬老尊贤)。
【故事】粗 心 的 司 机
刘老师有一天看到一位老者的脚受了伤,就问他:“你的脚为什么受伤?”他说:“搭朋友的车子,脚还没有放进车内,这个司机朋友在前面没有看到我的脚还在外面,就用力关车门,结果脚受伤了。”这位长者的脚三个月才好。可见我们在这一方面要特别的谨慎小心,如果老者乘坐交通工具时,我们要特别谨慎,保护他们的安全。送长辈离开,我们也要记得不是只有送出门就好了,而是要保证长者安全地离开,这是我们每一个做晚辈应尽的责任。
本文来源:https://www.010zaixian.com/wenxue/dizigui/1878179.ht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