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010在线作文网!

交通安全的手抄报资料

板报大全 时间:2021-08-31 手机版

  还在找关于交通安全的手抄报资料吗?快来看看吧!

交通安全的手抄报资料

  疲劳驾车的危害与预防

  车水马龙的公路上,需要驾驶员时刻保持清醒的头脑、敏捷的反应。但是,在春运、节假日或者运输旺季期间,一些司机趁客流货运旺季为追求经济效益疲劳驾车,为了利益疲于奔命;一些“业余”司机忙于应酬不知休息,有的参加朋友聚会,经常玩个通宵,拖着一身疲倦驾车;一些长途司机急于赶路长时间连续驾车,成为交通事故的一大隐患。

  据统计,去年我国因司机疲劳驾车共发生交通事故629起,死伤538人。这些事故有以下一些共同点:1.疲劳驾驶在男性中最为常见,尤其是年龄在18-40岁之间的青年男子是交通意外中频频出现的人群;2.有30%的人身兼多职、上夜班以及连续20小时以上工作;3.夜生活无度或家务事过重,不能保障足够的睡眠时间;4.不少是新手,“道路”不熟,精神过于紧张;5.车内条件差,比如温度过高,噪音过大或驾驶座位不合适;6.情绪不好,比如生活不如意,事业不顺利,开斗气车等。

  交警部门提供的资料说,当前特大交通伤亡事故中,由于疲劳驾车造成的约占40%左右,对安全行车构成了严重威胁。据研究,驾驶员对复杂动作反应在行车初期操作过失占12%,随时间延长,过失也增加,8小时后行车操作过失比初期增加一倍以上。北京协和医院神经内科的李舜伟教授表示,疲劳驾驶不但会影响驾驶员的反应时间、判断和视觉,也会影响他的警觉性和对问题的处理能力。特别是由于疲劳而产生的三分之二秒左右的“微睡眠”期增多,是交通事故发生的重要诱因。那么,疲劳驾驶是怎样引起事故发生的呢?

  当人疲劳驾驶时,生理、心理的系列反映将出现下列变化:

  倦怠、无力 对疲劳驾驶的人来说,开始是肩和脚感到不适,接着腰部难受;继续驾驶,疲劳的感觉就会蔓延到全身,致使全身乏力,进而周身酸痛,精神恍惚。这时,感觉主动性减弱,驾驶能力下降,对操作缺乏信心,最后无法按照规程继续驾驶。发展到一定程度后,因为大脑长时间工作,正常的血液循环已不能满足脑细胞的需要量,造成大脑缺氧,从而出现一系列心理失调现象。

  感知机能稀化 一般经过2至4小时的连续驾驶,中枢神经就会产生疲劳,开始出现感觉锐敏度变化,眼睛正常的运动状态被破坏(注意力不合理地延长、跳动和“徘徊”)。疲劳,还会引起错觉、听觉迟钝、触觉和运动觉的敏感性减弱;辨认交通标志的能力,在疲劳时能遗漏30%,识别距离能力只有正常情况下的一半。

  注意功能失调 疲劳发展,注意力涣散,注意范围缩小,注意的分配和转移发生困难,经常丢失重要的交通信息,反常地注意次要交通信息。

  记忆力变坏,思维能力明显降低 有时忘记操作规程,违反交通规则,甚至走错路线。

  驾驶动作失调 长时间驾驶,驾驶员肌肉的收缩调节机能也要降低,动作准确性下降,有时发生反常反应(对于较强的刺激出现弱反应,对于较弱的刺激出现强反应);动作协调性也受到破坏,节律失调,动作的自动化程度降低,以致操作迟缓、生硬、不合时机。这种反应在制动、转向上,表现十分明显。

  反应时间显著增长 据国外研究,工作一天后,不同年龄的驾驶员对红色信号的反应时间都增长了,同时对复杂刺激的选择反应时间(同时给红色和声音刺激)也增长,有的甚至增长2倍以上。

  判断和驾驶错误增多 疲劳以后判断和驾驶错误远比平时增多。判断错误表现为对道路的通畅情况,对潜在事故的可能性及处理方法考虑不当等。驾驶错误多为掌握转向盘、制动、换档不当等。严重者可发生手足发抖、肌肉痉挛、动作失调,有的人甚至进入半睡眠状态,把车开入河里、桥下,或撞在岩壁上。

  困倦瞌睡 疲劳发展到最严重的情况就会导致驾驶员在行车中瞌睡。这时,驾驶员由于来自车内外的一切信息完全中断,无法进行正常的心理活动,必然诱发重大的交通事故。

  驾驶车辆是一种非常耗费体力与脑力的劳动。驾车时,感觉器官及运动器官始终处于紧张状态,驾驶员需要付出较大的生理能量和心理能量。长时间作业会导致生理和心理上的失调,从而严重影响到驾驶汽车的安全性。有关专家说,造成司机疲劳有三方面的直接原因,第一是长期脑紧张,开车时大脑自始至终处于高度紧张状态,很容易导致头昏脑涨。第二是驾车动作的单一性,我们都有这种体会,不管干什么事,只要出现多种姿势、多种频率或多种节奏就不会感觉累,但司机不行,在开车时不仅姿势始终是同一种,连注意力也要始终绷得紧紧的,特别是在高速公路上,路平、没弯、车少,一脚油门踩到底,没有任何可引起兴奋的东西,这种情况下最容易引起大脑疲劳,如果遇到情况根本反应不过来。第三就是开夜车,受昼夜时差限制,人在灯光下总会有一种昏昏欲睡的感觉,再加上晚上车少路宽,或司机白天没得到很好的休息,产生疲劳是很自然的事。另外,造成疲劳还有三种间接原因,即睡眠不足、心情不好、心理承受能力较弱,同时还往往与气候、交通条件和道路条件有关。

交通安全的手抄报资料

  那么,如何避免疲劳驾车呢?

  要避免疲劳驾驶,首先要保证有足够的睡眠,通宵达旦地加班、跑长途,甚至打牌、聊天、泡吧,对司机来说都是不可取的。一天当中有三个危险时段,即中午、黄昏和夜里,这三个时段开车更要格外小心。其次,要让大脑皮层有恢复的时间,最好不要长时间地持续开车,大约每持续驾驶100公里或两小时就应该停车休息,途中感觉单调犯困时索性停车休息一会儿恢复体力,千万不可强打精神开车。

  合理而科学地安排作息时间 驾驶员进行长时间或长距离驾驶时,影响最大的是与驾驶直接有关系的各种机能。因此,行车前必须尽量保证正常的睡眠。大部分车祸是在夜里零点至6点和白天13点至16点行车时造成的,而此时段最容易感觉疲劳。一般情况下,防止疲劳最有效的措施是充足的睡眠,尽量不要开夜车,保证休息。行车中,跑远途时应该几个人轮换着开车,一人开车其他人睡觉,视觉也可以得到休息。还应当调节一下座位和椅背,或过一段时间就下车在路边放松一下自己,眼晴不要老盯着公路的中心线,必须与其他车辆之间保持安全距离。再有就是要自寻刺激,可收听一些节奏感强的音乐或听些笑话;吃清淡食品、多喝水,烟虽然刺激神经系统,但也会增加心血管的负担促使疲劳,不过,喝茶有柔和的兴奋作用,是长时间开车中的上等饮料。千万记住,不要事先确定抵达目的地的时间,以防止为赶时间而疲劳驾车。因此,驾驶员尽量不要长时间连续驾驶,要按照自己通常的睡眠习惯绝对休息好,合理调配好自己的时间。

  夜间安全行车五要素

  夜间行车是交通事故多发期,有相当一部分交通肇事逃逸案都是在夜间发生的。如果能够掌握夜间行车的特点,做到对症下药,就能减少或避免事故的发生。

  1、行车速度。十次车祸九次超速,夜间行车就更不例外了。这是因为车速会缩减视力范围,据有关资料表明,时速每增加10公里,视力范围就能缩减4-5米,从而产生对周围环境观察不够。

  2、眩光影响。眩光会给人一种不适的反应,夜间行车繁杂的光线交织在一起,通过视觉传递到大脑,导致人体头晕目眩的感觉。

  3、视线障碍。如果自身的车灯达不到一定的亮度,将会导致对前方物体的观察不够,特别是对一些违章停车及尾灯不亮的“障碍”车,往往要发生追尾事故。

  4、路面状况。路面熟不熟,与行车安全大有关系。为什么一条新修的路段,在一个时期内事故多发?大都是因为驾驶员对路况变化掌握不够。

  5、精神状态。早晨是人体精神状态最佳时期,而到了夜间由于受生物节律的影响,驾驶员渐渐的人困马乏,听觉和视觉受到抑制,发现险情不能做到及时排除。因此说夜间疲劳驾驶是事故多发的一个主要原因。

交通安全的手抄报资料

  炎夏安全行车四对策

  炎炎夏季,会使人心情烦躁、容易疲劳、强光特别刺眼,车辆也特别爱出故障。这四个问题,应对不好,则容易发生交通事故。这里特提出四条对策,认真掌握,可使驾车者安全行车。

  一、在炎热的天气里,由于燥热,驾驶员和其他交通参与者难免有急躁情绪,导致开快车,与其他车辆和行人争道抢行,因而违反交通法规。

  对策:天气燥热会让人出现烦躁情绪,自我调节情绪很重要。要及时集中注意力,开车时保持心态平稳,心情舒畅。注意控制车速,尤其在比较窄的路上或者行人多的路段。

  二、由于气温偏高,人们睡觉晚,白天开车容易犯困,头昏脑胀,驾驶室温度又高,导致注意力不集中,判断失误。尤其是中午,驾驶员更容易因精神疲倦打瞌睡。

  对策:保持充足的睡眠时间。万一驾车疲倦时,最好开到附近的停车场休息一下,也可以听听广播、音乐,赶走身上的倦意。开车前最好适当地活动几分钟,更有利于血液循环,增强肺活量,使精力更加充沛,继续驾车时不会感到疲劳。

  三、中午阳光特别刺眼,驾驶员看不清前方和周边的各种动态,有时剧烈的反射光甚至让司机睁不开眼。一些人受不了暴晒致使违法驾车和行走。如行人就近随意横穿道路,个别司机怕等候红灯时遭太阳暴晒,出现闯红灯的现象。

  对策:利用早晚凉爽时段出行,尽量避开中午前后的高温。开车时集中精力观察路况,遇耀眼的阳光时,最好戴上墨镜,降低亮度。行人出行要带上遮阳伞或戴上帽子。

  四、天气炎热,车辆似乎喜欢发生故障,机件也更容易损坏,路上经常可见抛锚的车辆。在高速公路行驶,车辆爆胎的可能性也在增加。

  对策:车主要重视车辆保养,每天出车前,应检查机油、电瓶、冷却液、灯光、制动、轮胎等机件,定期去做车辆保养,随时掌握车辆状况,发现小故障要及时修理。


本文来源https://www.010zaixian.com/wenxue/banbao/1940625.htm
以上内容来自互联网,请自行判断内容的正确性。若本站收录的信息无意侵犯了贵司版权,请给我们来信(zaixianzuowenhezi@gmail.com),我们会及时处理和回复,谢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