女士们,先生们大家好!今天我将带领大家去参观号称“世界第八大奇迹”的秦始皇兵马俑博物馆。秦俑博物馆是一个专题性的遗址博物馆,是我国封建社会第一位皇帝秦始皇陵的一个陪葬坑。在参观秦俑博物馆之前,我想应该先向大家介绍一下秦始皇这个人。
秦始皇是中国封建社会的创立者,也是一个文武双全的皇帝。他姓嬴名政,于公元前259年出生于赵国的都城邯郸。他13岁时就继承了王位,但是按照当时的制度,他直到22岁的时候才举行了加冕仪式,开始正式亲理国事。他执政以后,经过十年的浴血奋战,统一了全国,建立了中国历史上第一个统一的,多民族的,中央集权制的封建王朝——秦朝。为了巩固政权,加强思想政治领域内的统治,他还设立了郡县制,废除了分封制;而且先后在全国范围内统一了文字、货币、度量衡、车轨和法律制度。他认为自己功过三皇,德高五帝,又因为是第一个皇帝,所以便自称为始皇帝。他在统一全国以后,对内发展农桑,对外发展经济,并且采取远交近攻的政策,使国力不断强盛。同时,他为了抵御匈奴的侵扰,还修筑了举世闻名的万里长城。在当时,修筑长城是一件劳民伤财的事,但是今天它已成为了中华民族的骄傲。秦始皇身材魁梧,大腹便便,同时也是非常残忍,暴虐,冷酷无情的。他“焚书坑儒”这一专制举动,使我国古代文化典籍受到严重的摧残。他为了自己享乐,曾征集了几十万刑徒为自己修建了“覆压三百余里”的阿房宫。但是他到死也没有住完那里所有的宫殿。他大兴土木给人民造成了沉重的负担,所以历史上也称秦始皇为暴君。不过,秦始皇也是非常勤勉的。他曾经五次出巡天下,于公元前210年的7月,在出巡途中,暴病死于河北的沙丘,终年50岁。死后葬于骊山脚下的陵墓之中。
秦始皇帝陵南靠骊山,背面与渭水相邻。骊山风景如画,绿树成荫。据史书记载:“骊山山南多美玉,山北多黄金。”秦始皇正是贪其美名而葬在这里的。现在我们就来到了秦始皇陵,我们看到的这个巨大的封土堆,就是秦陵了。我们现在看到的这个陵墓的规模是相当浩大的,在当时修建这么巨大的一个陵墓,绝对不是一件容易的事。因为骊山的河渠是南北方向流的,为了防止流水冲跨陵墓,将它们都进行了人工改道,改为东西向流;在一个呢,骊山是一座土山,对当时修建秦陵来讲,就相当缺乏石料,需要从渭北等地运来。而当时没有先进的运输交通工具,这些全部都要靠人力来搬移,可见当时修建这座陵墓的艰难了。在中国古代,帝王陵墓在建设上都遵循“虽死犹生”的思想,因此,秦始皇陵是依照当时秦咸阳宫的规模修建的。经过几千年的风风雨雨,当时的地面建筑现在已荡然无存了,我们已经无法领略秦陵的全貌。但是从这里出土的巨型夔纹瓦当可以让我们想象一下当时地面建筑的雄伟。这个瓦当的直径是61厘米,相当于一个小圆桌,人们称它为“瓦当之王”,使用这样巨大瓦当的宫殿,其规模、气势也就可想而知了。当时秦陵地面建筑呈回字形内外两重城垣,占地九倾十八亩,据说是取“久久”之意。陵冢原来高120米,但经过了2000多年的风雨剥蚀,现在高度仅为46米。陵冢上当时栽有大量的松柏,这是因为当时的人们相信有一种动物叫做魍象,这种动物专门钻入墓穴之中吃死者的脑髓和肝脏。而松柏散发出来的特殊芳香,使魍象畏惧而不敢前来。因此,当年的秦陵就是一座松柏苍郁的人工山。那么,秦陵的内部到底埋藏有多少奇珍异宝呢?据《史记》记载:秦陵是“穿三泉,下铜而致椁,宫观百官,奇器珍怪,徙藏满之。令匠作机弩矢,有所穿近者辄射之。以水银为百川江河大海,机相灌输。上俱天文,下俱地理,以人鱼膏为烛,度不灭者久之。”从这样的一段描述中我们可以得知:秦陵地宫的顶端是用28颗夜明珠组成的天冥星;陵内还有设置着百官座次的殿堂;并且藏满了各种奇器异宝;还用水银做了江河湖海以象征天地;用人鱼膏点长明灯为了防盗墓;还安装了能自动发射的暗箭。《史记》中对秦陵的内部只做了一个大致的描述。那么陵内到底有多少的奇珍异宝呢?我们只能等待陵墓发掘的那一天。相信到时候一定会引起全世界考古界的轰动的。
秦陵的地宫现在虽然还没有发掘,但是已经发掘了秦陵的一个陪葬坑,那就是被誉为“世界第八大奇迹”的秦始皇兵马俑博物馆。秦俑坑是1974年时,由西杨村的几个农民在抗旱打井时以外发现的。考古学家根据发现时间的先后,把它们编为一、二、三号坑。秦俑坑是秦军的缩影,它生动的再现了当时秦国兵强马壮的威武场面。李白在诗中描写的“秦王扫六合,虎视何雄哉!挥剑决浮云,诸侯尽西来。”即时对秦军的气势作了生动的描写。我们现在来到的就是一号坑,它是三个俑坑中面积最大的一个。它东西长230米,南北宽62米,深5米,面积14260平方米,相当于两个足球场的面积。它为坑道式土木建筑结构,在东西两端各有5个斜坡门道,还有10个2。5米宽的夯土隔墙,隔墙上架有粗大的横梁,底部都是以青砖墁铺。一号坑是由步兵和车兵组成的军阵。所谓军阵就是部队在作战或驻守时的一种排队的方式。一号坑是以长方阵的排列方式,由前锋、主体、侧翼、后卫四部分组成。我们现在所看到面东而立的就是前锋部队。南、北、西端各有一排面外而立的武士俑是侧翼和后卫,他们是为了防止敌人旁敲侧击和从背后偷袭。中间有38路面东而立的纵队,是由步兵和骑兵组成,构成了整个军阵的主体。从这里也体现了古代兵书中所讲的“前后整齐,四方为绳”的军阵。《孙子兵法》中曾经讲到,古代兵阵布阵的一个重要原则就是“前锋必锐,整体必宏。”他把一个军阵比喻成一把剑,如果一个军阵没有精锐的前锋,那么这个军阵就像是一把无锋的剑,便失去了杀伤力,可见前锋部队的重要了。
我们现在所看到的就是一号坑的前锋部队。它一共是3排,每排70件,共210件。这些兵俑手中都持有强弓劲弩,都是以骁勇善战而著称于世的。他们在作战时都不戴头盔。头盔本来是作战时的一种最基本的防护装备,但是秦国*队规定一律不准戴头盔。所以历史上称他们为“科头”。由于“科头”不戴头盔便敢杀入敌阵,史籍上也称他们为“科头锐士”。从这些“科头锐士”的身上我们可以看到当时秦军的勇猛和善战了。
本文来源:https://www.010zaixian.com/shiyongwen/1732407.ht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