缘缘堂随笔读后感【一】
有时,我常常会想,我要做一个怎么样的人,是做一名授人知识的教师,还是做一名救死扶伤的医生。我就在这样忧虑的环境中生存着,又迫于来自父母的压力,无法脱离。我的心在痛苦的挣扎着。但它的出现,散去了我内心的浮躁。
一名虔诚的佛教徒,一名出色的文学家,一名出色的漫画家,这便是我尊敬的丰子恺先生了。他的作品多之又多,却又都富含哲理。其中最令我喜爱的便是那《缘缘堂随笔》了。它的语言不是那样的华丽,却是那样的形象,令人回味。在书中,我看见了童年的丰子恺,在私塾上课的他,做父亲的他。在书中,我还看见了不同于其他大人的丰先生。
人生就好比是一张网,丰先生这样写道:“我仿佛看见这世间有一个极大而极复杂的网,大大小小的一切事物,都被牢结在网中,所以我想把握某一种事物的时候,总要牵动无数的线,带出无数的别的事物来,使得本物不能孤独地明晰的显现在我眼前,因之永远不能看见世界的真相。”大人们在做事情总是会掺杂入一些不必要的事物,不必要的因素,不能直观地去看待,本是很简单的事物却变复杂了。大人便是处于人生这张网的最中心了。孩子们便是如此天真,不掺杂任何因素,很快就能看清事情的真相,找到事情的根本,孩子们也就处于这张网的最边缘。
“使人生圆滑进行的微妙的要素,莫如“渐”;造物主骗人的手段,也莫如“渐”。天真烂漫的孩子“渐渐”变成野心勃勃的青年,慷慨豪侠的青年“渐渐”变成冷酷的成人;血气旺盛的成人“渐渐”变成顽固的老头子。”时间就像一把锋利的刀,将孩子们带入社会,磨去他们的天真,让他们感受到社会的残酷,满怀正义的青年为了能有立足之地,变成了冷酷的成人。社会将人们磨砺成了我们自己不希望看到的那一面,人们的欲望改变了社会,而社会又改变了人们。使充满正义、天真烂漫的青年们,变得奸诈,变得狡猾。
从丰先生的笔下,我真的读懂了许多道理,也让我充满信心。在丰先生看来,孩子们的天真烂漫是多么可贵。孩子们的一言一行可能是那么好笑。但我认为,孩子们的一言一行是上天给我们送来的最珍贵的礼物,他们天真烂漫。在他们眼中,周围的一切事物却是那样有趣,那样新鲜。在他们心中,对大人说的名词有着不同的理解。在孩子们的眼中,一切事物都是那样的美好。我真想问一问那些大人:“你们的童年过得怎么样?”现在的家长,都是望子成龙、望子成凤的。每天将自己的孩子压进学海,几乎不给他们一点空余的时间。家长们,难道你们童年吃过的苦还不够多么,难道你们觉得童年吃那么多苦还很快乐吗?我在这里劝一劝各位家长,不要将各位童年的苦转移到孩子们身上,去回忆过去的心情,好好去体会体会孩子们的心情吧!请不要认为你们的孩子不再像以前那样活泼可爱,出言不讳是由于自己把他“调教”好了,他们只是过早受到了压力,将自己的可爱,封存在那心灵的最深处,请不要用大人的规则去约束孩子,令孩子过早的体会到社会的残酷,成为社会中的一员。也请不要过于放纵自己的孩子,对他做什么事情都不理。那他很可能会走上一条不归路。请让孩子们度过一个快乐的童年!
这世间最大的痛苦,也莫过于离别了。丰先生与缘缘堂的离别让我记忆犹新。虽然缘缘堂并非为人,但在丰先生心中,他已经成为了自己最好的朋友。迫于战火,丰先生才含泪与他离别。
泪已打湿我的双眼,这才从书的世界中清醒过来。我在想:“我长大后会不会变得那样冷酷,那样阴险,我会不会为了自己的利益忘了自己要去实现梦想的原因呢?”
“不!会!”
如果丰先生是一名建筑师,那么它(《缘缘堂随笔》)就是一座灯塔,指引我前进。有了它的陪伴,我将穿越暗礁,击退狂风,朝着目标努力前进。
如果丰先生是一名面包师,那么它就是在我饥饿时的一块面包,给予我力量。有了它的陪伴,我将只顾风雨兼程。
如果丰先生是一名教练,那么它就是在我失望时一句鼓励的话语,给予我自信,我将只顾与时间赛跑。
它也在不停的提醒我:不忘初心
缘缘堂随笔读后感【二】
读丰子恺的散文,宛如细品一壶清香的茶,或如倾耳聆听他以智慧之语话人生,也如畅游于“陶渊明”式安闲宁静的世界里,那般惬意,那般自然,那般舒适。丰子恺天性平和,有着疏旷放达的心境和淡泊名利的品质,这种人格精神也就直接影响了他的创作风格。他的散文大都娓娓道来,处处洋溢着浓郁的生活气息,充满着人间关怀,表现出亲切幽默、平易近人的文风,更流露了其率真的个性。读着这些文字,就如同在与朋友闲话家常,亲切自然,不拘形迹,平淡而又深刻。他在散文里津津乐道孩子的童真世界,深情回忆师长的音容笑貌,崇尚天上的神明星辰、人间的禅宗艺术,且能对日常生活中的平凡琐碎事观察入微,写出独特自得的感兴,嚼出耐人寻思的人生百味。读罢,真让人仿如亲历了一趟生命之旅,获得一种宁静的感觉,一种身心放松的愉快,一种满足,一种惬意。于是,我们将更深刻地领悟到人生的真谛,更加懂得生活的意义。
儿童的天真是丰子恺在散文中始终赞美的主题。他在《给我的孩子们》《儿女》等篇中热烈地表达了这种赞美情感。童年,对成人来说无疑是一座沦陷的城池,再也无法收复。而品味丰子恺的散文,却仿佛把我们带回到天真烂漫的时代,同感那份无忧无虑。丰子恺在老屋里度过了他幸福的童年,于是他在文中多次描写到这样的快乐生活:祖母在家里大规模地养蚕,屋里的厅上,地上的落地铺里统统是蚕,他便架起跳跳板在屋里通行,也为蚕饲叶;闲着无聊时就以跳跳板为乐,因此常失足跌到落地铺里;天井角落的缸里经常养着蟹,待到中秋时节,蟹煮熟了,他就移桌子到外面的场地上,抬头看月低头吃蟹……哦,这样可爱的故事真是太多太多了,这童真的世界,是那么地纯、真、美,让我们回味无穷。
“吾爱童子身,莲花不染尘。骂之唯解笑,打亦不生嗔。对镜心常定,逢人语自新。可慨年既长,物欲蔽天真。”这是丰子恺最喜欢的诗,从中可以看出他的内心时常保持着孩童般的天真无邪。他认为,唯有童心才绝对真纯,不但没有虚伪残冷的腐蚀,没有名利缰索的羁绊,更没有怀疑妒忌的压抑。是的,常道最美是童真,若心中时时秉持一颗孩童般正直无瑕的心,人才能活得真,活得自在,活出人生的意义。这是我们从丰子恺的文字里头读出的一方道理。
丰子恺善于处理与子女间的关系,那与众不同的仁者之爱,成为许多父母学习的榜样。他爱孩子,在朋友中有口皆碑。郁达夫在《中国新文学·散文二集》的导语中写到:“丰子恺对于小孩子的爱,与冰心女士不同的是一种体贴入微的对于小孩子的爱,尤其是他的散文里的特色。”同样的,朱自清在同名散文《儿女》中也说到:“我的朋友大概都是爱孩子的,丰子恺为他的孩子华瞻写的文章,真是‘蔼然仁者之言’”。
写了《给我的孩子们》一文后,丰子恺又写了《儿女》一文,再一次表达了自己对孩子那浓得化不开的爱。《儿女》的开篇直接写了自己送走孩子之后独居时的内心感受。离别了孩子,作者的心头被空寂和孤独填满了。就在送走孩子的当晚,他把剩在灶间里的很多东西都送给了别人,唯独留下了四双小鞋子。从留下小鞋子这一细节中,我们可以看出丰子恺对孩子的爱是多么的细腻、深沉与真切。丰子恺与儿女相处时,会时时反省自己的行为,处处为儿女着想。例如对于孩子们种种调皮捣蛋的行为,大人们一般难以容忍,连慈爱的丰子恺也会有不耐烦之时,也不免会哼喝孩子,夺走他们手中的东西,甚至批他们的小颊。但和别的父母不一样的是,他随自己的儿女哼喝之后继而以笑相对,夺了东西之后加倍奉还,批颊的手在途中立刻变为了抚摸。其次,他总喜欢用欣赏的眼光去赞美儿女的创造,在别人眼中那幼稚可笑的行为,在丰子恺看来却是儿女们可贵的创举。
再者,他与众不同的爱还在于他并不把孩子仅仅看作是自己的儿女,而是把他们看作是自己的朋友。能把自己的子女当作朋友,这就跳出了一般的亲子之爱,看问题的角度宽了,爱的内涵就更丰富了,这应该给我们当下的父母有很大的启发。在散文《送考》中,作者开篇就写自己奉命送考——“其实没有什么重要的责任,因此我颇有闲散的心情,可以旁观他们的投考。”淡淡的几句话,道出了丰子恺对自己孩子的升学考试持一种怎样的态度。作为考生家长的他,能与孩子保持着朋友般的关系,同情、理解孩子的处境,时时处处体察孩子的心理,想方设法帮助他们克服和排解焦虑,体现了宽厚的仁者风范。更重要的是他爱孩子的这种方式不像我们当代有些家长,因受狭隘的“一考定终身”观念左右而对孩子的升学考试表现得特为重视,他只持一种自然的心态坦然对之。要知道,这过于重视会让孩子心里头的紧张感徒增,给孩子增添很多不必要的压力,最终不仅影响儿女的成绩,也不利于儿女的健康成长。
诚然,我们都承认父母是爱孩子的,但很多父母都惯于用期望的链子把孩子紧紧锁住,希望孩子达到自己的期望,延续自己的心愿,而完全忽视了孩子的意愿和情感,让孩子倍感压抑和负担。其实,父母是不能单纯地把孩子当作自己的私有财产的,孩子不仅是父母自身的延续,也是独立的自然人,我们应该与孩子保持着朋友般的关系,让彼此都有平等表达心中意愿的权利,以敞开心胸来交流。并且,做到同情、理解孩子的处境,时时体察孩子的情感和心理需要,这样才能更恰当地给予子女真正的爱。
丰子恺,其文真且朴。读其文就如同进行了一次生命探索之旅,并在这个旅程中受到灵魂的洗礼。他,让我们的心灵由喧嚣归于平静,由消沉而重燃希望;他,就如滔滔长江流水边的一位辛勤的摆渡人,用他质朴的笔作长篙,以他的真诚纯洁为被生活所迷的失望旅人撑出一片希望的天空。
本文来源:https://www.010zaixian.com/meiwen/meiwensuibi/1339586.ht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