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教版九年级语文上册《心声》第二课时教案
一、检查作业
请学生互相交流各自富有创意性的结局续写,并以小组为单位推举优秀习作在班上宣读,师生共同点评。
二、研读品味
1、请学生表情诵读全文,思考:投影:小说在人物塑造上的独到之处在于对人物内心世界的细腻刻画。
1)请同学们品味下面的语句,揣摩母亲在希望破灭时的心理和感情。
①我母亲也怕起来了,吞吞吐吐地说:“你疯了!既然你知道不是他,为什么这样胡说八道?”
②母亲回来了。我看出她在哆嗦。她很快地说:“我想就是他。去跟船长打听一下吧。……”
③母亲突然暴怒起来,说:“我就知道这个贼是不会有出息的,早晚会回来重新拖累我们的。……”
(2)“我心里默念道:‘这是我的叔叔,父亲的弟弟,我的亲叔叔。”这默念的三句话意思有什么异同?为什么重复写?这表现“我”的什么心理?
学生思考后发言,教师适当点拨:
(1)①虽然母亲听到了那个穷水手就是于勒的消息。但发财梦使她不愿相信这是真的,于是“吞吞吐吐”地责怪丈夫“胡说八道”。
②等她亲自看清楚那卖牡蛎的果真是于勒以后,也惊恐地“哆嗦”起来,但仍存一些希望,所以叫丈夫再去向船长打听。
③当最终证实那穷水手就是于勒时,看到丈夫“神色很狼狈”,想起于勒以前占有过他们应得的一部分遗产,而以后又给过他们发财的“希望”,现在这种希望竟成了泡影,于是旧怨新仇一齐发作,“突然暴怒起来”,破口大骂。她自私、冷酷、惟利是图的性格,随着她的语言和心理变化,一层层地发展,至此毕露无遗。
(2)这默念的三句话中,从字面的人物关系看,没有什么不同。但从排列的顺序分析,作者是很具匠心的,最后重复“我的叔叔”,其中却加上一个“亲”字,反映了“我”对处于贫困境地的于勒叔叔深切的同情和对父母无义寡情的困惑、苦闷及不满。这是一句包含讽刺意味的心里话。
2、合作探究,体会匠心构思。
(1)文章开头在写了菲利普一家的家境后,不接着写于勒,而是写他们一家星期天到海边栈桥散步的习惯,写父亲永不变更的话。这样写的好处是什么?
(2)文中关于于勒去美洲前后的情况,是运用什么方法交代的?这部分内容对情节发展起什么作用?
(3)写二姐婚事的成功,全家决定举行婚礼之后到哲尔赛岛旅行,这与整个故事情节有什么关系?
(4)安排两位先生请两位打扮得很漂亮的太太吃牡蛎这样一个细节,作用是什么?
(5)“我”给于勒叔叔十个铜子的小费一段描述,对表现主题起什么作用?
学生合作探讨后回答,教师点拨;
(1)这样叙述是设置悬念,使读者急于知道于勒是谁,他在哪里,为什么菲利普一家都急切盼望他回来,从而使情节发展更有吸引力。
(2)插叙。介绍于勒的经历,交代了事情的前因后果,更突出菲利普一家盼望于勒归来的急切心情,为情节发展作了铺垫。
(3)二姐婚事的成功,引出了去哲尔赛岛旅行,从而创造遇见于勒的机会,把故事引入对中心事件的叙述。
(4)这一细节牵动了菲利普的虚荣,使他也产生了请家人吃牡蛎的念头。而由此才使菲利普与于勒进一步接近,并终于认出了于勒,使情节发展急转而下,同时也增强了故事的`戏剧性。
(5)这段描述把故事情节推向高潮,把菲利普夫妇冷酷无情、惟利是图的本质暴露得十分充分。
三、体验反思
1、教师简要归结文中主要人物形象:
菲利普是典型的小市民形象,他虚荣、势利、自私、贪婪、冷酷,有着一副可怜又可鄙的拜金相。而菲利普太太除了有和丈夫一样的小市民阶层的共性外,还精细、刻薄、泼辣。文中的“我”富有正义感和怜悯心。于勒则是资本主义社会中的受害者和失败者。
2、请同学们畅谈学习课文后的感受和启示。
学生探讨交流,教师点评:
(1)不要把理想的实现寄托在别人身上,应该通过自己的努力去奋斗、去争取。
(2)在金钱和亲情上,应珍惜亲情,淡泊名利。
(3)对弱者应多付出爱心,树立正确的人生观。
四、课堂小结
同学们,课文以于勒的遭遇为引线,精彩的情节发展犹如一把利剑,劈出了病态社会中人性的扭曲。经济的世界,金钱的关系,把于勒推入了人生悲剧,使菲利普夫妇淡漠了爱心和同情,变得庸俗、狭隘和自私。观照生活,思索人生,我们找到了健全、美好心灵的答案。六、布置作业
1、写一篇反映当今社会人际关系的小作文,文体不限,立意自定。
2、有人说,势利是人类普遍的劣习和商品社会必然衍生的生活现象,它是超越时代和地域的,“菲利普”永远不会绝迹。你是否也这样看呢?请以短文阐说。
五、作业布置
【人教版九年级语文上册《心声》第二课时教案】相关文章:
5.《心声》教案 (人教版九年级上册)
8.《心声》导学案第1课时(人教版九年级上册)
本文来源:https://www.010zaixian.com/jiaoan/3862104.ht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