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010在线作文网!

语文说课稿初中(5)

小猫 时间:2021-08-31 手机版

语文说课稿初中 篇5

  一、说教材

  《望岳》选自部编版七年级下册第五单元第20课,本篇课文是一首诗歌,是现存杜诗中最早的一首。这首诗通过描绘泰山雄伟磅礴的景象,热情赞美了泰山高大巍峨的气势和神奇秀丽的景色,表达了诗人不畏惧困难、俯视一切的雄心和气概。学习本诗,可以进一步提高学生鉴赏诗歌的能力,了解杜甫在不同时期的不同创造风格和杜甫宽广的心胸和凌云的壮志,体会杜诗的高妙。

二、说学情

  我的教学对象是七年级的学生,学生从小就背诵诗歌,但是对诗歌的鉴赏,能力还稍显不足。她们已经接触过杜甫的诗歌,对杜甫有了一定的了解。大多数学生只听过,没有亲眼见过泰山,但是这个年龄段的学生对世界还是有着一颗强烈的好奇心,因为有了一定的诗歌学习基础,再加上教师的适当引导,学生能够理解这首诗歌的内容,本课的重点是教学生如何分析诗歌。

三、说教学目标

  从课程标准中“全面提高学生语文素养”的基本理念出发,我设计了以下教学目标:

  1.反复朗读诗歌,理解诗歌大意,背诵诗歌。

  2.通过赏析诗歌,提高学生诗歌鉴赏能力,解读思想感情的能力。

  3.领略泰山雄伟神奇的景色,培养学生热爱祖国大好河山,陶冶美的情操。

四、说教学重难点

  结合本单元的教学要求,根据学生已有的知识结构和认知水平,我确定了本节课的重难点是:

  教学重点:同小组讨论和朗读,重点解读“望”。

  教学难点:领略泰山雄奇的景色,体味诗人的思想感情。

五、说教学方法

  新课程教学中的指导思想是把“学习的主动权交给学生”,倡导“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为了培养学生自主学习能力,我将引导学生采用以下的教学法:朗诵法;讨论法;多媒体辅助法;情境体验法。

  下面我将介绍我的教学过程,这也是我本次说课最为核心的环节。

六、说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一堂好课,必然有一个漂亮的导入激发学生学习兴趣。本节课我将以“泰山”为切入点,从诗歌入手,吊起学生的胃口。具体来说,我会这样导入:“五岳归来不看山,泰山归来不看岳。”泰山自古以来就深受文人墨客的喜爱,我国跟泰山有关的文化也深深地影响了我们。有的同学可能登泰山遥望过远方,也有同学并没有去过。无论去过与否,今天我们跟大诗人杜甫一起去《望岳》吧!

  这样导入,可以介绍泰山的地位,引用诗句,也使学生受到文学的熏陶。引起学生的兴趣。

(二)整体感知

  于诗歌而言,朗读是最好的学习方式,“书读百遍,其义自见。”很多教师难以讲解出来的意境、心境等,在反复朗读、体味下就可以神奇般地解决。我先让学生结合课下注释,自由朗读诗歌。注意朗读的停顿、语调等,纠正读音。

  然后,我介绍写作背景。让学生明确这首诗是杜甫二十四岁的时候所作,当时的诗人过着一种不羁的漫游生活,北游齐、赵(今河南、河北、山东等地),这首诗就是在漫游途中所作。为后面理解诗人的思想感情奠定基础。

  最后,通过播放名家范读,学生自主疏通诗意。了解诗歌大意。

(三)深入研读

  深入研读,就是深入地和作者对话,深入地跟文本对话。在这一部分,我会通过小组讨论的形式,让学生围绕“望”这个字对诗歌进行解析。为了培养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深度思考能力,我先引导学生找到诗眼——望。然后找找诗人“望”到了什么,接着,利用情境体验法,让学生把自己想象成杜甫,对所望到的景色进行描述。既锻炼了学生翻译诗歌,又加深了学生对诗歌内容的记忆好理解。最后引出虚实结合和诗人所表达的凌云壮志。这首诗前六句写景,后两句写作者的胸怀的理想。运用了虚实结合的手法。整个过程中,注重朗读,运用不同的朗读方式,让学生多读多体会,以读促悟,以读带动学生的分析鉴赏。

  这样设计,学生能够从一个较小的角度切入,把这个角度研究透、研究深,进而能够欣赏全诗的内容,分析手法,体会出作者的思想感情。

(四)延伸作业

  语文是一门实践性的学科,课堂教学不是为了学习而学习,而是为了学生能够学以致用,活学活用。所以,我的拓展延伸和小结作业环节设计为:

  拓展延伸,学生观看泰山的照片和视频,思考:在歌颂泰山的诗歌当中,这首诗被看作是顶峰,你觉得这是为什么呢?谈谈喜欢这首诗的理由。学生可能会提出讲求炼字,富有哲理美,虚实结合等妙处。

  最后,我会总结:“观山则情满于山,观海则情溢于海。”古人登山观海确实均有一番感慨,写景精彩,抒情动人,说理韵味深长。今后,我们在鉴赏诗歌的时候,可以从不同角度,结合诗人的经历和写作背景进行理解。并布置作业:背诵本诗。把本诗改写成一篇500字的散文。

  通过以上环节我达成了我的三维目标,学生学有所获。

语文说课稿初中 篇6

  一、首先,给大家分析一下教材,这一点我将分三 个方面加以分析。

  第一点:课文所处位置及作用。

  《山中访友》是七年级语文上册中第三单元的第3篇课文。这是一篇构思新奇,富有想象力,充满童心童趣的优美散文。

  鉴于本单元的要求,学生要在反复朗读课文的基础上,领略自然景物的美,体会蕴含在字里行间的感情,理解词语在上下文中的含义及作用,揣摩精彩的词语、句子和段落,并作适当的摘录;另外,这篇描写景物的语言非常生动形象,多使用比喻,拟人手法,融情于景,表达了作者鲜明的印象和感受;并且作者抒发感情也很特别,将山中的景物当成朋友来写,将进山看景比作进山看朋友,因此,显得真挚自然。综上所述,我定下了本文的教学目和教学的重难点。

  第二点:教学目的

  这一点包括知识目标,能力目标和德育目标。

  知识方面要求学生:①理解,积累课后词语;如:“湛蓝,清澈,德高望重”等。

  ②有感情地诵读课文,把握作者把进山看风景说成是“山中访友”所传达的思想感情。

  能力方面要求学生:①鉴赏本文新奇丰富的想像美。

  ②学习本文栩栩如生的景物描写,透过语言文字,感悟课文充满诗意的画面。

  德育方面要求学生:体味作者所表达的对大自然的热爱之情,培养学生健康高尚的审美情操。

  第三点:教材的重点和难点。

  本课的重点内容很多,比如课文重点词语,课文的思路,以及栩栩如生的景物描写,比喻,拟人修辞手法的运用等等。而教学难点则是情景交融的写作技巧。

二、接着,介绍一下教学方法:

  1、确定五法合一的教学方法

  新《大纲》中指出:“教学过程应突出学生的实践活动,指导学生主动获取知识,科学地训练,全面提高语文能力。”因此,我根据课文的特点,结合学生的实际情况,准备采用激发兴趣法,朗读法,问题导引法,想像联想法和自读点拔法进行教学。首先,利用各种教学手段激发学生学习本文的兴趣,然后引导学生品读散文,在读的过程中思考提出的疑问,然后在教师适当的点拔下,赏析课文,体会作者的感情。

  2、采用投影仪,影碟等电教手段辅助教学

  在教学过程中,我还将采用投影仪,录音,以及与课文内容相关的影碟来丰富教学手段,这样,即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又通过直观感受,促进了学生对知识的理解与巩固,体现了教学的直观性原则。

  3、突出朗读教学

  语文教学中,要注意语言的积累,培养学生的语感,再加上本文是一篇非常优美的写景教文,适于朗读,因此,我将在授课过程中突出诵读教学。

三、学法指导

  教学是一种教师与学生的双边活动,教师为主导、学生为主体,所以我将采用学生质疑,小组讨论,教师点拨,然后反馈练习的学法。

  在指导过程中,先调动学生参与课堂学习的积极性,然后根据一系列紧扣教学的问题,使学生自主地思考、分析、讨论,从而解决问题。并在课文赏析后完成课后练习进行巩固,使学生从感知到理解,从感性到理性,既学到了知识,又提高了能力。

四、教学设想

  本文是一篇自读课文,内容较少,因此我安排一节课的时间,我的教学设想是:先读题猜测内容,揣摩作者的写作意图,然后精读品味,鼓励学生提问,再通过讨论解决,归纳课文学习要点,这样既理解了的内容,又培养了语感,也体会了作者的感情。

五、教学程序

  (一)引入新课

  首先对预习作业进行抽查并明确生字词的读音及含义,然后要求学生读题,想像课文内容,引入新课,接着教师范读课文,用有关让学生对大自然的风景及大山里的风景有直观印象。

  (二)讲授新课

  在讲授之前,让学生带着问题对课文进行朗读,使学生感知课文,问题用打出:

  ①作者到山中寻访的友人是怎样的,跟你的想像相同吗?

  ②边读边勾画出描写山中美景的句子,理解后积累下来。

  朗读课文后,围绕上述2个问题对课文进行赏析,让学生了解课文的主要内容是作者进山看风景,并引导学生感受山中风景的优美,然后将有关山景和大自然景色的投影片或给学生看。结合书上的描述,使学生更直观形象地了解童话般的山中的美景,培养对大自然的热爱之情。

  (三)精彩分析

  分析课文运用的修辞手法及艺术特色。

  在分析中,使学生了解拟人手法的运用,体会这种手法运用的目的和意义,体会情景交融地表达对大自然的热爱之情,对课文的内容有更深的了解。

  学生讨论后明确:

  1、运用了拟人的修辞手法。如:将古桥、树木、山泉、小溪等自然景物看成是自己的山中朋友,把进山看景说成是山中访友。这样便于表达自己对大自然的热爱之情。

  2、本文的艺术特色表现在:

  (1)独具匠心的叙述方式和叙述人称:的叙述方式亲切自然,使读者仿佛身临其境,有时,根据表达的需要,还适当地变换叙述人称,对山中的“朋友”有时用第三人称,有时感情强烈了还用第二人称,让学生体会这样能使情感表达得更充分。

  (2)想象的丰富、新奇,使景物栩栩如生,灵气飞扬,如:展开想象,将自己与树木融为一体,与自然融为一体,流露出热爱自然之情。

  ( 四 )反馈练习

  要求学生根据老师的讲授及自己的笔记,朗读课文后用自己的话解答课后练习一,加深学生对课文的理解,领会作者的感情。

  (五)创新练习

  假设你是某一景物,与游人互诉心声,写一段文字,写法自由,字数不限。

  此题训练学生的口头表达与书面表达能力以及想象能力,提示学生借鉴课文某些写法。抓住景物的自身特点。从某一景物的角度出发,重点突出景物的心声,最好能点出环境保护的主旨。

  (六)总结全文

  在这一环节中,带领学生回顾课文内容,再次体会作者的写作技巧及思想感情,使学生对课文有一个完整的印象。


本文来源http://www.010zaixian.com/zuowen/xiaomiao/4340168.htm
以上内容来自互联网,请自行判断内容的正确性。若本站收录的信息无意侵犯了贵司版权,请给我们来信(zaixianzuowenhezi@gmail.com),我们会及时处理和回复,谢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