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活着》读书笔记4
再次翻开余华的《活着》,一种莫名的感动再次涌上心头。我不知道作者在写时是怀着一种什么样的心情,但我知道作为一个读者,在品味这篇叙说一代人历程时的深切感受!
作者余华这样解释“活着”:活着,在我们中国的语言里充满了力量,它的力量不是来自于叫喊,也不是来自于进攻,而是忍受,去忍受生命赋予我们的责任,去忍受现实给予我们的幸福和苦难、无聊和平庸。
所以《活着》的主人公徐福贵在谈到死去的亲人的时候,“眼睛里流出了奇妙的神色,分不清是悲伤,还是欣慰。”徐福贵活着,好像就是为了看着身边的人一个个死去。死亡构成了福贵一生不间断的悲剧:儿子有庆死于强制给县长的女人献血,女儿凤霞死于难产大出血,女婿二喜死于建筑事故,外孙苦根死于吃豆子撑着了,这些死亡谁也预料不到。只有他的父亲、母亲和妻子家珍死得尚且自然。
浓缩在福贵身上的无尽苦难看似是命运的戏弄,自从败家开始,他的命运仿佛是被死神安排着:自己被抓去当壮丁,结果母亲因缺少照料而死亡,女儿也缺乏照顾而变成了聋哑人。而他自己不止一次与死亡擦身而过,在战场上,犹如子弹呼啸,带给他种种锥心的痛和可怕。最后士兵们都死了,成千上万的尸体横在他面前,只有他和春生幸免遇难。上天终究还是眷顾他的,不忍去触碰他那颗鲜红的心,所以他幸运的活着。他从军队回来之后,由于贫困,家珍积劳成疾而亡。儿子给县长的女人鲜血,却被大量抽血而亡……
在这出关于残亡的戏剧上演之前,他夜以继日地吃喝嫖赌,在一夜之间由阔少爷变成一文不名的穷光蛋,而他的父亲,在亲手处理掉所有的田产之后,死于由老宅迁到茅屋的当天。破败前的少爷不懂得伤心而破败后的福贵没资格伤心,因为他已经成了佃农,佃种着曾经属于自己的五亩田地。他亲手埋葬了自己的儿子、女儿、妻子、女婿和年仅7岁的外孙苦根。
他身边的人一个个死去了,而他却没有这种“幸运”,他只能活着,因为这是他的命运,一头牛在犁完所有该犁的地之前,一个人在挑足他应挑的担子之前,上天是不会让他的生命提前逃离的。
从表面上看,这一切好像都只能归结于命。而事实上,这些悲剧归根结底来自动荡的社会,不正常的历史,在这个扭曲的年代里,在残酷的历史面前,贫苦的个体生命注定不会有好的前景,死亡便仿佛应运而生。在那个战争的年代,福贵是一个象征,他是贫穷百姓缩影,背负着诸多的厄运和沉重的历史悲伤。在那个灰色的年代,创伤充满了整个社会,历史把人类所能承受的所有不幸都压在中国百姓身上,因而他们的生命也才显得那么脆弱。
在失去了其他的亲人之后,福贵与苦根相依为命,他们共同的心愿就是攒钱买一头牛。钱终于攒够的时候,苦根却已经死了。福贵一人买回了牛。那本来是一头正要被宰杀的濒死的老牛,它已经干了很多活受了很多罪,就算不杀它恐怕也活不长了,但是,因为不愿看着老牛在哭,早已不再会哭的`福贵买下了它。起个名字也叫福贵。
一过10年,徐福贵和老牛福贵居然都没有死,他们活着。福贵赶着福贵去犁田,在吆喝福贵的时候嘴里也喊着所有死去亲人的名字,好像他们也都是些驾着轭正在埋头犁田的牛。
他变成了一个孤独的的老人,站在老黄牛旁,絮叨他这一辈子的故事!他是多么的无奈,面对亲人的死,他只能眼睁睁看着,没有血泪的控诉,也没有撕心裂肺的叫喊命运不公,有的只是福贵在生活中磨练出来的忍耐和坚强的意志,这无边无际的忍耐包容着一切的悲痛,以致再大的苦难降临,福贵也能将他无声无息地消融在包容之中。生命是脆弱的,生活是残忍的,眼泪是没有用的,而惟有一颗坚定勇敢的心才是永远不老的。在福贵心中,这个世间无所谓无望,他活着是为了活着的本身,而不是为了活着之外的任何事物而活着。
他的亲人死了,生前他们相依为命;死后,福贵知道,不管他死去的亲人化作了泥土还是化作岩石,这都与他无关了,他只有好好的活下去。福贵一生经历种种生与死的转换,他向死而生,在死亡的边缘唤醒对生的渴望,顿悟生的价值与宝贵。在残酷的生活里从容。有人说这是一种对生活的麻木,对死亡的麻木。其实,我想他是在用沉默的方式思考生与死。他懂得了死亡是每个人最终的归宿,而生存是通往死亡的一条路,或许这条路上险象环生,或许平平淡淡,但他依旧在以各种方式考验着活着的人,福贵,他经得起这种考验。在残酷的、不稳定的生存中,福贵也变得越来越坚强,忍耐。福贵顿悟了一切的苦难,在对苦难超强的忍受中,显示他坚忍不拔的品质。
我总认为人世间最伤心的事莫过于亲人对你的不理解,当看完《活着》你会知道,人世间最痛苦的事是看着身边一个个亲人慢慢的死去,直到只留下你孤单的一个人……
我不敢想象,如果主人翁换作是我,我会不会继续生存下去,但是他却依然友好地对待世界,这种对苦难的承受能力和对世界的乐观态度,我想不是一般人能想象得到的。
当出生在90年代的我们还在为物质上的需求挑三捡四时,我们从来不知道上一代人为了生存而挣扎的情形;当我们还在抱怨命运的不公时,是不是也应该想想这世上更苦难的人,与他们相比,我们是不是更应该感到幸运呢!
人,活着到底是为了什么?
当这个贯穿全文的引子让我扪心自问时,我却无从答起。在我脑子里,我仍然清晰的记得前几你年报道的那位为钱财的官员,在法庭宣判前的那一番话:拿了巨款,只是为了下一代过得更好,再说,我所贡献的远比我所得到的多得多。这就是他活着理由吗?
当一次次邪恶的观念充斥着我们的大脑时,我们是不是应该冷静的思考一下人生的意义呢!
活着,就要善待身边的每一个人、第一件事,千万别为自己找什么借口,因为“人是为活着本身而活着的,而不是为活着之外的任何事物所活着。”
《活着》读书笔记5
这是我第二次读余华的《活着》,在大二时就已经读过一遍,因为时间间隔有点长,只是大概记得故事的结局,而情境忘的差不多了。今天又读了一遍,不由感慨:好的作品读多少遍都不为过!
不得不说,余华是一位具有高超煽情技巧的作家。刚刚读完这一作品,脸上还留着泪痕,眼框还是湿润的,不过心却慢慢越来越平静了。是啊,读完它,我没有理由不平静,没有理由不思考……
“二喜,有庆不偷懒;家珍,凤霞耕得好;苦根也行啊。”这句话总是萦绕在我的耳旁,所有的这些名字,这些人物,都让我觉得是活生生的。也许是从小在农村长大,对于书中描绘的场景都觉得那样地熟悉,他们的形象似乎都可以在我的生活中找到代言人。小时候,不明白那些在地里劳作的老者,为什么对着一头不言不语的老黄牛喋喋不休;小时候,也有很多像有庆一样的玩伴;小时候,也见到像凤霞一样的姐姐以及家珍一样的女人;小时候,也取笑过像二喜一样的女婿……一切都那么的亲切,所有的人都那么的生动,他们的故事,平凡而感人,琐碎而深刻。
读着这一作品,不由地就投入进去了,就像是自己就坐在老福贵的身旁,静静的听着这位老者对他的往事娓娓道来。时而鄙视、时而切齿、时而沉默、时而哭泣、时而感慨、时而会心、时而叹息、时而释然……当看到福贵少爷放荡不羁、自命不凡时,我鄙视他;当我看到他粗鲁的对待他怀有身孕的妻子时,我咬牙切齿;当我看到他穿着丝绸衣裳被装满铜钱的沉甸甸的担子磨破了肩膀时,我感慨;当我听到徐老爷用无奈的语气说“报应啊,报应”的时候,我沉默;当我看到凤霞从一个活泼美丽的小姐变成一个又聋又哑的小村姑时,我叹息;当我看到小有庆不知疲倦跑来跑去的身影时,我微笑;当我看到一具具冰凉的尸体时,我痛哭;当我看到老年的福贵安详的表情是,我释然……
这部作品不仅让我对人生有了一个思考,而且让我有决心去改变自己的一些不足和缺点。步入研究生生活已近两个多月了,常常都觉得很累、很悲观。现在想想自己在过去那两个月做了些什么,真觉得不值一提,每天似乎忙忙碌碌,却忘记自己要追寻的是什么;每天都觉得压力很大,却不知道为何要让自己活在不该有的压力之下。时常抱怨、时常抑郁、时常烦躁……我发现自己一直在追寻着什么,我总是拼命跑、拼命追,忽视了一路上的所有风景!细细想想这二十几年来,我好像一直是父母长辈眼中的好孩子,上小学时就知道我要进县里最好的中学、上初中就知道要考重点高中、上高中知道自己一定要考上大学、大学呢?发现自己学的东西太少,所以决心要继续深造。
现在,我在深造的路上,却似乎不知所措。看到身边的同学各有所长,觉得自己要学的东西太多,导师的要求我似乎一项也没达到,我慌张了,默默告诉自己:不能这样下去,要努力,要加油!我不停的去图书馆借书,不管有没有兴趣,逼己去读完一本本的书,以为这样我就可以心安理得了。可当我静下心来读完《活着》这篇作品时,我再也忍不住了,眼泪就像积蓄已久的火山喷涌而出,不光是为故事的情节,更为自己!我原以为应该为自己骄傲,因为一直在追寻自己的梦想,却没发现自己并没有在追寻这些繁华梦想的过程中得到快乐!那我活着的意义又是什么?是到达终点时那一刹那的辉煌吗?
“这辈子想起来也是很快就过来了,过得平平常常,我爹指望我光宗耀祖,他算是看错人了,我啊,就是这样的命。年轻事靠着祖上的钱风光了一阵子,往后就越来越落魄了,这样反倒好,看看我身边的人,龙二和春生,他们也只是风光了一阵子,到头来命都丢了。做人还是平常点好,争这个争那个,争来争去赔了自己的命。”对于这段话,感悟颇深,我想作者并不是说叫我们不要去追求任何东西,也不是要我们甘于平凡,我认为,作者想告诉我们的是,生命中充满变数,不要为自己曾经的错误懊恼,更无须一蹶不振,接受这一切,然后努力的活着,全家在一块就是最大的幸福。人有旦夕福祸,天有不测风云,这些都是我们无法改变的,我们只有坚强的接受,认真地活着,总有一天你会释然……
当然,除了一些关于人生的感想,也还有其他一些方面。可能是之前看过余华的其他一些作品才引发的吧。让我记忆深刻的是《兄弟》这一小说,里面可以发现很多关于当时的政治的线索,主要是文革时期那段历史。而这部作品呢,它的历史跨度也是很长的,从国共对峙到农村生产合作社,从三年饥荒再到文革……从这一短短的作品中,我们可以看到国家政治的一个变迁,看到国家也像一个人的一生一样,起起伏伏,也犯错误、也有辉煌、也在探索…… 《活着》读书笔记6
上师范的时候现当代文学老师就给我们推荐过余华的《活着》一书,当时看了一部分,觉得不是很喜欢,太过压抑和苦闷,今天回想起来也许是年纪和阅历的原因吧。今年寒假开始的第一天去逛书店,准备买一些书打发寒假单调枯燥的生活,很巧,一眼就看到了《活着》,于是,上学时候的美好记忆被勾起,毫不犹豫买下了它。
回到家,从五六本书中间抽出《活着》这一本,躺在床上,用了三个小时的时间,一口气将它读完。说老实话,我读书比较慢,喜欢边读边品,看看作者的语言妙在何处。可是读这本书的时候感觉完全不一样,它的故事情节非常紧凑,环境描写、心理描写等细腻的句子很少,作者余华的叙述手法非常直白朴素,没有任何的煽情。在他的笔下,人物在动物本能和人性之间苦苦挣扎,主人公福贵经历的每个悲剧都是痛苦的,中国过去六十年所发生的一切灾难,都一一发生在福贵和他的家庭身上,接踵而至的打击令我在读的过程中都感觉透不过气来,有一种欲哭无泪的感觉,正如美国《西雅图时报》的评论所说——“《活着》是一次残忍的阅读”。
一千个读者就有一千个哈姆雷特,我没有那种功力去评论《活着》在当代中国文学史上的地位,除了看过作者余华的几篇不同版本的自序外,也没有认真查找资料研究过作者。但我分明看出了本书给读者提供了一种理念,即如何生活,如何在困境中求生的理念。主人公福贵虽然有着种种恶行,但是在文革的大背景下还是学会了如何生活。且看小说的结尾,那可真叫人难忘。叙述者看着老人和他的牛,一只名字叫福贵的牛,在暮色苍茫中慢慢消失,留下他独自一人:“我知道黄昏正在转瞬即逝,黑夜从天而降了。我看到广阔的土地袒露着结实的胸膛,那是召唤的姿态,就像女人召唤着她们的儿女,土地召唤着黑夜的来临。”这样的结尾有什么寓意呢?余华在日文版自序中的最后一句话也许会给我们启示:“我知道福贵的一生窄如手掌,可是我不知道是否也宽若大地?”
我们的一生也窄如手掌,可是我们能否让它宽若大地呢?我们该以怎样的方式活着呢?我想,读完《活着》我们是该思考活着的意义以及如何活着。
【《活着》读书笔记(通用6篇)】相关文章:
本文来源:http://www.010zaixian.com/zuowen/dushubiji/4368999.ht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