说课稿 篇3
尊敬的各位评委,各位老师:
你们好!
我的说课内容是人教版五年级下册,第二单元第四课《空气的热胀冷缩》。下面我从教材分析、教学目标、教学重、难点、教学准备、教法与学法、教学过程、板书设计六个方面来阐述。
一、说教材分析
本课是在指导学生研究了液体的热胀冷缩之后,这节课让学生开始关注并研究空气的热胀冷缩现象,由于空气是肉眼看不见的,怎样借助其他物体的变化而间接地“观察”到空气体积的变化,是观察方法设计的难点,不过,有了前面液体体积变化观察的经验,学生们在设计观察方法时会从前面的经验中等到启发并进行迁移。在探究中培养学生观察和动手操作能力。
二、说教学目标:
1、科学概念:气体受热以后体积会胀大,受冷以后体积会缩小。热胀冷缩现象与物体内部微粒的运动有关。
2、过程与方法:观察空气的热胀冷缩现象。准确描述和交流实验现象,尝试用“模型”解释现象。
3、情感、态度、价值观:对热现象产生更浓的探究兴趣。
三、说教学重、难点:
教学重点:观察空气的热胀冷缩现象
教学难点:观察空气体积变化的方法设计、用“模型”解释热胀冷缩现象
四、说教学准备
为每组准备:烧瓶、热水、常温水、冰水;锥形瓶,气球。
五、说教学方法:
设疑激趣、分组实验、小组讨论交流
六、教学过程
1、设疑激趣,引入新课
观看视频,引出问题、提示课题。
2、探究新知:空气受热受冷后体积的变化研究
假设→制定实验方案→交流实验方案,确定方法→分组实验→交流、讨论→分析小结(空气受热以后体积会胀大,受冷以后体积会缩小)。
3、学以致用:怎么解释热胀冷缩现象
1)、模拟空气“微粒”运动的游戏。
2)、交流:从游戏中我们明白了什么?
4、课堂延伸:瘪了的乒乓球放在热水中泡一泡,为什么就会鼓起来?
七、说板书设计:
空气的热胀冷缩
受热 体积胀大
空气 热胀冷缩
受冷 体积缩小。
以上就是我的说课内容,谢谢。
说课稿 篇4
尊敬的各位评委老师:
大家好!今天我说课的题目是:《走进端午节》。我将从以下九个方面向大家汇报:
一、主题背景的确立
端午节是咱们中华民族十分重要的传统节日,蕴含着丰富的民间文化。过端午节也是我们民族千百年流传下来的传统习惯。
然而,许多学生对传统节日的感受和记忆相对较少,对传统节日的情感也逐渐淡漠。为了让学生亲近传统文化,增进学生对端午节的了解,我设计了《走进端午节》的综合实践活动,让学生通过本次活动,在自主合作探究的过程中培养实践能力,增强对端午节文化的认同感。
二、活动目标的制定
新课程背景下的综合实践活动倡导要密切学生与生活的联系,培养学生的技术素养,以发展学生的创新和实践能力。为此,我制定了本次活动的三维目标:
【知识与能力】
1、了解端午节的历史传说、节日习俗、饮食文化以及相关诗词歌谣;
2、在包粽子等实践活动中增强动手操作能力;
3、在展示交流与总结评价过程中发展思考与表达能力。
【过程与方法】
1、通过收集与端午节有关的资料,学会信息的收集和处理;
2、通过动手实践,在自主、合作学习中发现问题并解决问题。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感受端午节的节日气氛,通过各种民俗活动体会实践带来的幸福感,增强对传统文化的认同感。
针对以上三维目标,本次活动的重点为:了解端午节的习俗和特色饮食文化,培养学生动手实践能力。
本次活动的难点为:在实践活动中增强对端午文化的认同感。
三、活动理念的诠释
本次主题活动的设计思路是以端午节的节日文化为核心,以研究性学习、技能学习为基本形式,以学习包粽子为主要载体。在自主活动与实践操作中,培养学生综合运用知识的能力,了解与感悟端午节深厚的文化底蕴,增强对端午文化的认同感。
四、学生情况的分析
四年级学生已具备初步的实践能力,有很强的探究欲望,通过小组分工,有制定活动方案的初步经验,在交流活动中具有一定的评价水平。
五、活动条件的保障
我们学校配备了专门的综合实践活动室、图书室、电脑室,学生可以利用这些活动室查找、收集资料,进行实践活动。同时,利用学校的家长义工制,使学校开展的实践活动得到有力支持。另外,我们学校位于丰泽小区中,可以充分利用社区资源拓展活动范围。这些有利的资源,充分保障了活动的顺利开展。
六、指导活动的方法
本次活动我将采用以下教学方法:
情境教学法、多媒体演示法、实践操作法、小组合作法、多元评价法。力求促进学生综合实践素养的和谐发展。
七、活动时间的安排
本活动分四个阶段,用时五周:
第一阶段:活动准备阶段,用时一周。
第二阶段:活动实施阶段,用时两周。
第三阶段:展示交流阶段,用时一周。
第四阶段:拓展延伸阶段,用时一周。
活动过程体现渐进性、实践性、体验性、发展性。(课件)
八、活动流程的设计
共三个环节:一准备阶段, 二实施阶段,三展示交流阶段。先说说准备阶段。
(一)准备阶段
通过确定各小组活动主题——成立活动小组——制定小组活动方案这三个环节,为实施阶段做好充分准备。
活动过程中,侧重于探究内容和方法的指导。指导学生确立端午节由来、端午节习俗、端午节食俗、端午节相关诗歌这四个小主题,引导学生根据自身兴趣,自主选择,进行活动方案的设计,为活动的实施做好必要准备。
(二)实施阶段
依据制定的活动主题和方案,关注各小组开展实践活动的过程,引导学生有效地收集资料、调查研究、准备展示与交流。
在研究活动中,包粽子这一端午节习俗学生们很感兴趣。学会包粽子,不仅能提高学生的生活操作技能,也能让学生从中了解与端午节相关的文化。于是我便开设了一节“学包粽子”的技能学习课。下面重点向大家汇报下这节课的活动流程。(课件五个流程)
一、 创设情境,激发兴趣
上课伊始,通过课前欣赏各式各样的端午粽子图片,让学生获得直观感受,激发学生包粽子的兴趣,主动进入实践氛围。
二、 合作探究,掌握方法(分为以下两个步骤、课件)
步骤一:动手试包,摸索方法
首先,进行彩泥模具试包,孩子们初步感知包粽子的方法与步骤,感觉挺容易的;
接着,初次真材实料试包,尝试中发现了包粽子成形难、容易漏、捆扎松等一系列难题,深刻意识到包粽子的不易;
最后,带着发现的问题,再次真材实料试包,学生们在动手实践合作探索中,寻找包粽子有形、防漏、扎紧的有效办法。
经过三次实践,由易到难,层层递进试包活动,孩子们对包粽子的方法和步骤初具轮廓,而对于每一步骤的具体包法以及动作连贯性还不是很清晰。
步骤二:播放微课,明确方法
此时播放音画同步、效果直观的微课。
在微课学习后,引导同学交流补充,提炼包粽子步骤和技巧,明确了包粽子的具体步骤与注意事项。
三、 作品展示,体验成功
利用投影仪,各小组将自己的粽子作品向全班展示,学生在交流中互
相欣赏,在欣赏中发出由衷的感叹,从而体验了成功的喜悦。
四、 品尝成果,畅谈感受
实践课后,我趁热打铁,让孩子们将包好的粽子进行蒸煮,与同学一起品尝,分享劳动成果,畅谈实践活动带来的快乐与感受。
五、 学以致用,拓展延伸
除了今天包的四角粽外,由于各地包粽子的选材差异、饮食习惯不同,粽子馅和粽子形状也各具特色。鼓励同学们课后继续探索、动手实践,包出形态各异,富有地方特色有文化味的粽子。
(三)展示交流阶段
经过准备阶段与实施阶段,收集了大量资料后。此时,展示交流阶段已水到渠成(课件),学生可以根据活动方案,利用身边资源,发挥自身特长,确定展示形式,将活动成果在全班进行展示。如,演讲阐述端午节的由来;朗诵、歌曲表演展示端午节的诗词歌谣;学习手工制作展示端午节习俗;制作访谈视频介绍端午节的食俗等丰富多彩的形式,让学生更深入地了解端午节的文化内涵,增强了对传统文化的认同感,落实了活动目标。
(四)拓展延伸阶段
本次综合实践活动并没有到此结束,在端午节前夕,我们学校举办了包粽子比赛,将这一实践活动拓展到全校,同学们参与热情极高,活动也吸引到了学生家长们的大力支持积极参与。同时,我们还将“包粽子比赛”等实践活动延伸到
社区,开拓了活动领域,将端午文化有效渗透到社会中。
九、实践活动的总结
(一)畅谈收获、评价总结
在这个阶段,让学生畅谈本次活动带来的收获及感受,填写评价表。利用多标准、多角度的评价让学生体会到活动中“一学多得”的好处。与此同时,抓住学生实践活动中产生的新问题,启发学生继续研究。
(二)活动的效果与反思
1、《走进端午节》这一活动的设计,立足传统,源于生活,实践性强。在活动过程中,学生的各项才艺得到了充分展示,综合运用各方面知识与动手操作的能力得到进一步的发展,收获了实践带来的成就感。
2、本次活动丰富了学校的校园文化建设,将学校实践活动延伸至社区,使学校与社区的有效合作形成了教育合力,产生了一定的影响力。
3、加强对包括端午节在内的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教育,开展有关的实践活动,对于引导学生更加准确地认识中华民族的历史传统和文化积淀有重要的意义。为此,我将继续带领学生深入了解和发扬我们中华民族优秀的传统文化!
我的说课到此结束,感谢各位评委老师的用心倾听,谢谢大家!
本文来源:http://www.010zaixian.com/yuwen/shuokegao/4354402.ht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