语文说课稿 篇8
一、教材分析
《敦煌壁画》是义务教育六年制小学语文第十二册第五单元的阅读课文。本单元的训练重点是品读语言,享受文化大餐;抓住文章特点,运用学到的阅读方法,理解文章内容,加深对中华民族五千年灿烂文化的认识。这篇阅读课文介绍了世界闻名的艺术宝库——敦煌石窟中艳丽多姿的壁画。全文共有7个自然段,作者按照“总起引入—具体分析—概括总结”的思路来安排课文内容。此外,课文编排了三幅插图,一副是敦煌石窟的外观远景图(照片),另一副是敦煌壁画中的飞天图(局部),再一副是敦煌壁画中的九色鹿故事图(局部)。
二、设计理念:
确立学生的自主地位,并尽可能多地让学生在学习语文的实践活动中,动脑、动口,很好地落实《语文课程标准》倡导的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教师在学生自主探究的过程中,适时地进行引导,履行主导的职责。教学中,引导学生自主学习,协作探究,讨论交流,师生互动,体会我国古代艺术家卓越的艺术成就和创造精神,从而达到获取知识,激发情感,培养能力的教学目的。
三、教学目标
紧扣单元训练目标。根据课文的特点,我在教学本课时制定以下教学目标:
1、认知目标:知道敦煌石窟是世界闻名的艺术宝库。
2、技能目标:抓住文章特点,运用学到的阅读方法,理解文章内容,提高学生的朗读能力、说话能力、思维能力。
3、情感目标:感受敦煌石窟中壁画的艳丽多姿,体会我国劳动人民的智慧和才干。从而激发起学生的民族自尊心和自豪感。
教学重点:抓住重点语段,认识敦煌壁画的特点和价值,体会我国古代艺术家卓越才能和顽强意志。
教学难点:理解重点语段以及表达的情感,提高学生的概括归纳能力和领悟文章思想感情的能力。
四、学情分析
学生由于年龄特点,学习本课时会对敦煌石窟艺术感到有距离感,对石窟艺术中的造型感觉不是很好理解,对其所传达出的审美情感与理想感悟不到。要使学生对享誉世界的敦煌艺术产生敬仰、热爱,对其伟大成就有充分的认识,就需要通过多样的教学形式的改变与知识内容的拓宽,使学生对此产生浓厚兴趣。让学生做到课上学习作品美,课后茁壮成长思想美,日常生活行为美,致力于学生的德育教育。
五、说教法
新课标里明确指出:要让学生充分地读,在读中整体感知,在读中有所感悟,在读中培养语感,在读中受到情感的熏陶。在课堂上,我充分重视学生的朗读训练,通过学生的朗读,帮助学生体会语言的优美,感受敦煌壁画的绚丽多彩,对学生进行有效的阅读训练。在紧扣朗读的同时,遵循情感发展的客观规律,通过“诱发、发展、升华”三个阶段,使教学的每个环节充实、完善起来,以激起学生思想感情上的共呜,使其受到深刻的情感熏染。
六、说学法
教学是学生在教师指导下自觉主动的学习过程,要真正让语文教学的课堂从过去的“讲堂”变成学生的“学堂”,必须优化课堂教学结构,提高教学效益,把课堂这一个广阔的舞台还给学生,提高学生素质,遵循以学生为主体、教师为主导、训练为主线的“三为主”原则,学生采用看、听、读、说、品的方法进行主动学习。
七、教学程序
一、导入新课
开门见山,直奔主题导入新课。
二、初读课文,整体感知。了解课文的基本内容及作者的写作思路。
三、交流领悟。
1、领悟敦煌壁画的特点;
2、感悟古代艺术家卓越才能和顽强意志;
3、体会敦煌壁画的价值;
4、了解敦煌壁画所在地;
5、领悟作者的表达方法。
四、课堂小结,教育学生热爱祖国的历史文化。
五、小练笔:请围绕如何保护敦煌壁画写一段简短的句子。目的是怎么做才能不让壁画消失?从而增强学生对历史文化的热爱之情;
六、板书:
语文说课稿 篇9
一、教学内容说明
本篇课文为初中语文第五册第三单元第一课。《故乡》是本单元小说鉴赏的起始课,对后面的教学有着领起、示范作用。且《故乡》兼备小说与散文的特长,容量较大。我拟订四个课时完成。第一课时:平实教学,了解作者、写作背景,简介文体知识抓基础教学,熟悉文本;第二课时:生动教学,品析人物形象品读文章主题;第三课时:平实教学,学习运用对比手法刻画人物形象、突出主题,读写结合;第四课时巩固,品味语言特点,提示课后练习。本节课所说是第三课时的内容。
二、教学目标
(单元要求:学习这篇小说的目的是为了了解对话描写和对比手法的特点及在小说中的作用,并通过学习,提高阅读小说和记人叙事的能力。故我拟定如下目标。)
知识、能力目标:本节课学习人物形象的描写:本文作者运用对比等手法成功地塑造了人物形象。学习从外貌、动作、语言、神态等对比描写的表达方法,提高表达能力。
过程与方法目标:运用跳读/精读的方法品味人物描写,感悟对比手法的妙用。
情感目标:感受名家名篇的艺术美,感知旧中国农民的悲惨命运!
三、教法、学法说明
在学法方面,我选择“读写结合”法。先导读,引导学生跳读、品读,现学现用。以学生为主体,以培养能力为主要目标,注意教学的灵性。运用启发式教学,直观教学,多媒体演示法。
四、教学过程
在教学中,我将以“对比手法”的分析为切入点,按“温故——知新——小结——延伸”的思路进列教学,过程如下:
(一)首先以设问导入,设两问:(3分钟)
1、我们所学的《故乡》的体裁是——————————?小说有哪三要素?回顾小说的三要素(多媒体显示)
2、塑造人物形象是小说反映社会生活的主要手段。《故乡》中有哪些人物给同学们留下了深刻的印象?大家对闰土有何印象?
(二)从而引入学生对闰土两个不同形象的对比分析我将设置四个方面的问题,已达到学习对比手法的目的(22分钟)
1、首先给学生介绍常见的塑造人物形象的方法:外貌描写、语言描写、神态描写、列为描写、心理描写等,接着用设问引导学生探寻:《故乡》中闰土的外表有何变化?只是因年龄增长而变化吗?请运用跳读方法从课文中提取有关信息。(多媒体显示引导学生从文章里找出对比所在,目的在于训练学生的信息提取能力、归纳、表达能力)作者通过外貌描写,表现出闰土的巨大变化,和少年闰土形成鲜明的对比,判若两人。学生可能提取的内容:“紫色的”圆脸变作“灰黄”,这是饥寒交迫造成的营养不良的结果;“很深的皱纹”是生活的重负刻下的痕迹。“小毡帽、银项圈”变成了“破毡帽”,“极薄的棉衣”、“浑身瑟索”都说明了生活的极端贫困;“红活圆实的手”变成了“松树皮”,这是过度操劳的结果。教师引导:肖像的变化反映了家境的变化,家境的变化又折射出社会的变化。20年后的饥寒交迫、极度贫困、难以维持生计。正是当时中国农村经济破产、农民生活困苦的真实写照。
2、语言对比。闰土与“我”的对话,从说话的态度到说话的内容分别有哪些变化?(学生可能提取的内容:恭敬地叫“老爷”,要水生“给老爷磕头”,认为少年的“哥弟称呼”是“不懂事”,“不成规矩”,可见受封建思想、等级观念毒害之深,闰土不仅经济上困苦不堪,精神上也被严重摧残。听说少年好友回来,他“实在欢喜的了不得”、“这一点子青豆……请老爷……”又表现出他的淳朴、善良。他觉得本人的生活“非常难……总是吃不够”,原因是六个孩子、“不太平”(兵匪欺凌)、“什么地方都要钱,没有定规”(官绅压迫)、“收成又坏”(饥荒)、“总要捐几回钱”(苛税)、“又只能烂掉”(经济破产),但对于为什么会“不太平”,又为什么“什么地方都要钱”等又想不清,说不明。因而他“只觉得苦,却又形容不出”,“他只是摇头”,“沉默了片时,便拿起烟管来默默的吸烟了”。)教师引导:本文语言描写虚实结合。前6句用断断续续的话表达本人的心情和谦恭,结果用断断续续的话诉说本人的苦况。这里(虚)把闰土内心不平,却又无力反抗,更不知道如何改变现状的苦闷心情刻画得非常形象、逼真。
3、中年闰土与少年闰土在神态方面有哪些变化?。学生可能提取的内容:重逢时的神情变化:欢喜——凄凉——恭敬。教师进一步引导:因少年好友的重逢而欢喜,因本人的现状而凄凉,因等级观念而恭敬。神态描写简洁而又能反映人物的内心世界,交谈中用“仿佛石像一般”、“像一个木偶人了”两个比喻句来刻画闰土的神情,故闰土的“呆滞、麻木”给人以深刻印象。
4、除此外,作者在写闰土时还进列了哪些对比?(小结闰土的各方面的对比。多媒体显示)
5、刚才我们分析了闰土的对比,下面请大家各自分析“杨二嫂不同形象”,请大家自读课文完成表格。(学生简述杨二嫂的对比过程。目的同上。提示:寻读课文,找出文中描写扬二嫂外貌、语言、动作、神情的语段,想一想,前后对比反映了杨二嫂的过去与现在的生活发生了哪些变化?教师提示:杨二嫂20年的遭遇和生活变化也反映出城镇小市民阶层的贫困化,反映了当时经济衰败的另一个侧面。)
(三)课堂小结:这样对比,对文章有什么好处?(3分钟多媒体显示)
(1)突出人物形象。,令主题更加鲜明。
(2)突出人物的变化,使人物生动形象丰满。
(3)对比手法的运用还需要注意什么问题?
注意:对比的运用是为主题服务的!要处理好人物主次关系,突出主要人物,淡化次要人物。
(四)联想运用:(15分钟)
课堂练笔:用对比手法写你熟悉的人物。注意从外貌、动作、语言、神态等方面来仿写。也可以从某一方面进列对比。(提示:中小学同学、兄弟姐妹、老师父母等。如有人写妈妈:“唠叨婆”变成了大老板。)
学生速读片段,教师简评。学生可能出现的问题:前后对比中感情基调不一;抓不住人物的特征变化;对比描写没有为主题服务等等
(五)课外作业:当然,本文除了闰土的对比外,还有闰土与杨二嫂的陪衬、现实故乡与记忆故乡的对比、闰土、“我”这一代同水生、宏儿下一代的对比。请同学们在自习时间选其中一方面作简要分析。
五、教学反思
这是鲁迅先生一篇经典的短篇小说。本节课我的教学理念:我以文章的“对比手法”为切入点,充分利用教材的“思维训练的价值”,使学生在参与中体验“对比”手法的运用。贯彻“有效教学理念”,分解训练学生的写作技巧,实践读写结合的教学思想。以设问来推进教学,吸引学生的注意力。但这要求学生有一定的语文基础,否则教学效果不明显。
【【精品】语文说课稿模板合集9篇】相关文章:
本文来源:http://www.010zaixian.com/yuwen/shuokegao/4344766.ht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