说课稿 篇3
各位老师好!今天我要说课的题目是《有关氢氧化钠变质的实验探究》。下面我将从说教材、说教法、说学法、说教学过程四个方面对本课题进行分析。
首先我说说对教材的理解:
一、说教材:
1. 本节在教材中的地位和作用:
《有关氢氧化钠变质的探究》是在学完酸碱盐的教材内容之后,我设计的一节专题实验课,在初中化学教材中没有作为一节课进行设计,其中氢氧化钠的性质是是鲁教版九年级化学下册第七单元第二课时的内容,碳酸钠的性质是第八单元第二节的内容,物质检验与除杂又是复分解反应应用的知识。为什么要设计成一节专题实验课,因为一直以来,有关氢氧化钠变质的相关知识都是九年级学生学习的重点和不易突破的难点,考察的知识多,对于学生综合利用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要求也较高。加上教师平日教学也较偏重理论讲解,不利于大多数学生的理解与掌握。本节课旨在使学生在复习上述已学知识之外,通过专题讨论,提出问题,设计实验,参与形象的动态实验过程进而突破本课题的难点,并增强学生应用零散知识解决强综合性问题的能力,同时提高学生的实验操作技能,培养学生的合作精神。根据新课标的要求和我对教材的理解,我拟定了以下的教学目标。
2. 教学目标:
(1),使学生亲历氢氧化钠变质的相关探究,参与到实验原理的推敲,实验方案的设计,实验的操作中,促进学生更进一步的懂得有关氢氧化钠变质问题的处理原理,能用自己的话说出实验试剂的选择和选择的原因。
(2),通过分组实验的方式,使组内每个学生服从组长安排,分担不同的操作任务,合乎规范的使用实验仪器和药品,分工合作完成实验。通过学生自评、组内互评与教师评价,修正不足,养成善于反思自己不足,学习他人长处的习惯。
(3),体验化学实验的奇妙,增强学习化学的成就感,促进学生具备乐于学习、敢于探究、勇于表现自我、善于合作的品质。
根据教学目标和我对学生的了解,我确立了以下重、难点:
3. 重点、难点:
重点:能说出检验氢氧化钠是否变质、是否完全变质及除杂所需的试剂并能能设计具体实验验证。学生动手操作能力增强,善于合作品质的培养。
难点:选择检验氢氧化钠是否完全变质的试剂。
二,说学情:
学生已有知识和生活经验:知道氢氧化钠、碳酸钠的性质及检验,对于复分解反应的应用有了大概的了解,但对于应用酸碱盐及复分解反应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还很欠缺,特别是针对关于氢氧化钠变质的相关问题这样的不易突破的难点应用时,更是没有清晰地思路。
已具备的基本能力:通过将近一年的学习,学生具备基本的实验技能、一定的实验设计能力,有一定的分组实验时分工合作的经验。
接下来我说说本节课的教法,本节课我主要采用实验探究法教学,另外结合多媒体辅助法。
三、说教法:
1. 实验探究法:本节课,我采用分组实验探究辅助教学,在课堂上尽量让生生参与,小组设计实验方案,培养学生应用所学知识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
2合作学习法、讨论法。贯彻“教师为主导,学生为主体”的原则,配以分组讨论,教师适当引导等方法,启发学生思维,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提高学生的语言表达能力,培养学生的合作精神。
好的教法一定要辅以好的学法,“授人以鱼,不如授人以渔”下面我讲讲学法指导:
四、说学法:
指导学生使用实验法、探究学习法,
小组组织讨论和实施探究活动
根据学生的认知规律和本节课的特点,我设计了如下教学程序过程。
五、说教学过程
【情境激趣】
同学们,大家好!我们前面已经学习了酸碱盐的知识,今天我们就氢氧化钠变质的相关问题进行专题探究。我们常会在化学实验室中看到长久放置的氢氧化钠出现这样的场景,同学们,你看到这样的图片,大脑中出现了什么样的问题呢?大家想一想
《有关氢氧化钠变质的实验探究》说课稿
图1
【展示】一瓶久置的氢氧化钠溶液,学生谈自己的认识。
学生:氢氧化钠长久放置与空气中的二氧化碳反应变质了。
老师:氢氧化钠可能变质了,请大家用最快的速度写出它变质的化学方程式。
【追问】有关这幅图片,你想知道什么或者有想解决什么样的问题?
收集学生的问题。
问题 1、氢氧化钠是否变质?
2、氢氧化钠是否完全变质?
3、氢氧化钠变质后还能用吗?
探究一、氢氧化钠溶液是否变质?
老师:下来我们依次就这几个问题来进行探究学习。首先,我们先来探究第一个问题,氢氧化钠是否变质?大家认为检验氢氧化钠变没变质的关键是什么呢?(引导学生使用转化法去解决问题。)
学生:检验碳酸钠或碳酸根离子的有无,有则变质。
老师:好的,那么大家现在已经将检验氢氧化钠有无变质的问题转化为检验碳酸钠或碳酸根离子的有无了,非常棒!那么怎么检验碳酸钠的有无呢?现在,同学们分组讨论三分钟,组内尽可能多的设计出具体的实验方案,具体步骤用表格画出。老师要求组长做好分工,必须有同学对讨论结果作出记录和讨论完的展示。
【分组讨论】积极思考、讨论,集思广益,设计方案。使学生对学过的知识进行整合再处理,锻炼学生总结归纳的能力。老师走下讲台多听多看,适当引导。
【学生展示】小组代表展示讨论结果,说出设计思路和具体的实验步骤。(为了让更多小组参与展示,可以邀请一个小组长只说一种方法及对应的实验设计。)引导其他学生认真听,并先邀请学生做以评价,教师补充。
收集学生找到的方法为以下三种
方法1,根据碳酸盐和稀酸反应能生成二氧化碳气体 CO32-+2H+===H2O+CO2 ↑,可以采用取样加稀酸观察有无气泡产生的方法检验碳酸钠的有无。方案如下:
表1
操作方法
现象
结论
取少量待测液于试管中,向其中滴加足量的稀盐酸
有气泡产生
变质
无明显现象
没有变质
方法2,根据可溶性的碳酸盐能与含钙钡离子的碱溶液反应生成难溶的碳酸钙,碳酸钡CO32-+Ca2+==CaCO3↓,CO32-+Ba2+==BaCO3↓,可以取样加氢氧化钙或氢氧化钡溶液,观察是否有白色沉淀生成。具体方案如下:
表2
操作方法
现象
结论
取少量待测液于试管中,向其中滴加少量Ca(OH)2或Ba(OH)2溶液
产生白色沉淀
变质
无明显现象
没有变质
方法3,根据CO32-+Ca2+==CaCO3↓,CO32-+Ba2+==BaCO3↓也可用取样加含钙钡离子的盐溶液,观察有无白色沉淀产生。具体方案如下:
表3
操作方法
现象
结论
取少量待测液于试管中,向其中滴加少量的CaCl2溶液(或BaCl2溶液)
产生白色沉淀
变质
无明显现象
没有变质
【分组实验】同学们分组根据讨论出的方案依次实验,(强调组长做好分工,尽可能多的使组员参与到实验操作中)
【展示】
老师:既然大家的结论都是氢氧化钠变质了,那么究竟有没有完全变质呢?
探究二,氢氧化钠是否完全变质?。
教师:检验氢氧化钠是否完全变质的关键是什么呢?
学生:运用问题转化法,分析可知
完全变质
Na2CO3
部分变质
Na2CO3 NaOH
将检验氢氧化钠是否完全变质的问题转化为检验氢氧化钠或氢氧根离子的有无,有氢氧化钠就是部分变质。
【学生评价】
【老师评价】给予肯定跟鼓励
老师:那么怎么检验氢氧化钠的有无呢?
学生:取样 加酚酞溶液?
学生:因为氢氧化钠是碱溶液,会使酚酞变成红色,如果酚酞加入,溶液变红,则证明有氢氧化钠;无变色,则没有氢氧化钠。
【学生评价】学生1,同意上面学生的看法(继续邀请学生评价)。
学生2:不能用酚酞检验,因为碳酸钠溶液也是碱性的。
【老师评价】设计实验需尽量考虑周全。
老师:既然不能用指示剂去检验氢氧化钠,我们应该用什么方法检验呢?
学生:根据氢氧根离子与Cu2+能产生蓝色沉淀,可用含Cu2+的盐溶液加入,观察有无蓝色沉淀生成。
【学生评价】Cu2也能与碳酸根反应生成碳酸铜沉淀(学生回答不出,教师评价,根据酸碱盐的溶解性规律,碳酸铜确实是沉淀)
老师:我们找的方法都不行不通,是不是就没有办法检验氢氧化钠是否完全变质了呢?
学生:一定有办法。
老师引导:同学们,通过我们的探究,你们想想,究竟是谁干扰了我们检验氢氧化钠的有无呢?
学生:碳酸钠。
老师:既然碳酸钠干扰了氢氧化钠的检验,我们可以想办法将它?
学生:除去。
【分组讨论】可以怎么除去碳酸钠却又不影响氢氧化钠的检验呢?
【展示】讨论结果。用含钙钡的盐溶液,不能用稀酸和含钙钡的碱溶液。并说明原因。
【分组讨论】设计具体的实验方案,以表格形式表达。
【学生展示】
表4
操作方法
现象
结论
1取少量待测液于试管中向其中滴加过量的CaCl2溶液/BaCl2溶液。(检验并除尽碳酸钠)
2 再向其中加入酚酞试液(或硫酸铜溶液等),观察
产生白色沉淀
溶液变红(产生蓝色沉淀等)
部分变质
产生白色沉淀
无明显现象
完全变质
【分组实验】根据方案进行实验。
【展示】结论,氢氧化钠部分变质/完全变质。
【拓展】万事相通,如果在生活中,你前进的过程中遇到了阻碍,除了绕道走,还要勇于清理影响进步的各种阻碍。
探究三,如何除去部分变质的氢氧化钠中杂质的。
老师:氢氧化钠变质后还能用吗?
学生:如果完全变质就当碳酸钠溶液使用,如果部分变质就除去里面的碳酸钠,当氢氧化钠溶液使用。
【分组讨论】部分变质时的除杂方法,设计具体方案。
老师:选用了什么试剂(含钙钡的碱溶液),为什么不用其他试剂(稀酸或含钙钡的盐溶液)。
表5
操作方法
对应反应原理
向溶液中加入Ca(OH)2或Ba(OH)2溶液至不再产生沉淀为止,再过滤,装瓶。
Na2CO3+Ca(OH)2==2NaOH+CaCO3↓
Na2CO3+Ba(OH)2==2NaOH+BaCO3↓
【分组实验】强调过滤操作的注意事项。
【小结】学生谈收获。
【布置作业】:1,整理实验报告;
2,画出有关氢氧化钠变质的思维导图。
六、说课后反思:
本节实验课基本达到了教学目标。
优点:对于图片的分析,创设了真实情景;通过小组讨论收集问题,再由学生分组讨论解决问题的方法,设计具体实验并分工合作完成实验,学生的探究兴趣浓厚,思维活跃,参与的积极性高,难点得以突破,学生对于氢氧化钠变质的相关问题也有了系统的认识;学生亲历探究的过程,再次体验科学探究的方法,理论联系实际,端正了学生尊重事实的科学态度;分组实验锻炼了学生的动手能力,促进学生具备乐于学习、敢于探究、勇于表现自我、善于合作的品质。
不足:课前对于离子检验及复分解反应中不共存的离子对,让学生多加复习,可一定程度提高课堂效率。
本文来源:http://www.010zaixian.com/yuwen/shuokegao/4331281.ht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