说课稿 篇2
《宋庆龄故居的樟树》安排在第七单元。课文通过两条线索表达了对樟树的赞美、对宋庆龄的怀念之情。同时引导学生领悟到以物喻人的写作方法,这一方法将有效地帮助学生领会课文精髓,并指导学生写作。
根据教材分析,我为本节课制定了以下三个方面的教学目标:
1、知识与能力:能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通过对具体语言材料的阅读赏析,懂得樟树具有拒虫的香气并能永久保持的可贵之处,领会樟树体现了宋庆龄高贵品质的象征意义。
2、过程与方法:通过品读、运用多媒体等手段,了解樟树的外形和生长特点,懂得樟树的可贵之处,感悟宋庆龄的高贵品质。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懂得樟树的可贵之处,感悟宋庆龄的高贵品质。使学生受到情操的感化,心灵的洗礼。
对于四年级的学生来说,自主阅读、了解课文主要内容已经比较顺利,但领悟课文精髓还是有较大难度的。因此本节课的教学重点是:通过对具体语言材料的阅读赏析,理解重要词句,懂得樟树的可贵之处,教学难点是:领会宋庆龄和樟树的共同点。
依据以上分析,我从下面三个环节进行了本节课的教学:
1、建构樟树形象,体会生长特点。
由于现实条件的限制,学生对樟树的形象感知十分模糊,这对于理解文本是很不利的,因此我首先带领学生欣赏了樟树的图片,直观的感受一下子吸引了学生的兴趣,他们纷纷表达自己的感受:有的说樟树长的很茂盛,有的说长得很健康,通过有针对性地观察枝干和树叶这两幅图,学生很容易就理解了文本中的枝干粗壮、稠密、绿得发亮等描写樟树特点的词语,紧紧抓住这些词语配合完整的樟树图片,引导学生发挥想象:樟树还会在哪些环境中依然蓬蓬勃勃。因为有了前面的直观感受,学生的想象有理有据,很好地达成了说话训练的目标。
2、品读语言文字,感悟樟树可贵。
在感知形象的基础上,要领悟樟树的可贵之处,不能完全依赖信息技术,必须回到文本中来,抓好语言文字的学习。所以在这一环节我只是用多媒体简单地出示了学生找到的重点句,意在照顾学习能力较弱的学生,跟上课堂节奏。通过这一环节的,学生对樟树香气永保的可贵品质有了深刻的认知。
但本文的精髓是对宋庆龄同志高贵品质的认知体会,因此教学进行到这,学生对文本的解读依然是浅层次的,而文本资源对于学生领悟文本精髓是远远不够的。所以在第三环节要拓展资源,揣摩写法,延伸树香。
在课前我给学生提供了两个地址,一个是上海宋庆龄故居博物馆的网页,一个是教师自己的博客,学生可以通过这两个网页搜集大量信息资料,全面了解宋庆龄。在课堂教学中我通过信息技术引入了关于宋庆龄简介的视频资料,学生们观看后结合课前搜集的资料进行了热烈的课堂交流:我心中的宋庆龄奶奶是一个什么样的人。无论是从现场还是从结果来看,学生的交流都是认真有效的。我抓住契机,引导学生揣摩课文以物喻人的写作方法,从而深刻地领悟到宋庆龄奶奶的高贵品质与樟树的可贵之处是相互融合、交相辉映的。
再次面对樟树,学生们说:我不仅看到了樟树,还看到了宋庆龄奶奶,我适时引导学生写话:你想对宋奶奶说些什么?由于时间的限制,无法让每个孩子都进行现场交流,所以我再次提供了教师的博客,让学生将自己的感受通过这个平台与教师对话,与同学进行交流,从学生的作业反馈来看,很好地完成了教学目标。
纵观本节课的教学,我立足语文学科的根本,紧扣文本展开教学:
1、让电影、画面走进课堂,调动起学生各种感观协作分析,充实了学生的知识库,帮助学生理解文本激发情感。
2、运用信息技术让学生深入了解宋庆龄,领会樟树和宋庆龄之间的共同点,体会人们对宋庆龄的崇敬和怀念之情!突破了课堂教学的难点。
同时培养了学生的语文素养,提高学生搜集信息、处理信息、反馈信息的综合能力。
说课稿 篇3
一、说教材
1、教学内容及地位和作用:
本节课的.教学内容是人教版数学六年级上册第四单元《圆》的第一节内容《认识圆》,主要内容有:用圆规画圆、了解圆各部分名称、掌握圆的特征等。
圆是一种常见的平面图形,也是最简单的曲线图形。是在学生认识了长方形、正方形、平行四边形等平面图形,并直观认识了圆的基础上进行学习的,是后续学习圆的周长和面积以及圆柱和圆锥的重要基础,对于丰富“空间与图形”的学习经验,发展学生的空间观念,感受数学价值,具有重要的地位和作用。
2、教学目标:
(1)使学生认识圆,知道圆的各部分名称。
(2)使学生掌握圆的特征,理解和掌握在同一个圆里半径和直径的关系。
(3)使学生通过观察、实验、猜想等教学活动过程认识圆,进一步发展学生的空间观念和初步的探索能力。
3、教学重点:会使用圆规画圆,知道半径和直径的关系。
4、教学难点:用圆规按要求画圆。
5、教具学具:多媒体课件、圆规、圆形纸片、直尺、剪刀等
二、说教法
新课程标准指出,教师是数学学习的组织者、引导者、合作者。根据这一理念,本节课我设计了以下三个教法:
1、实验操作法:学生的学习过程是一个主动建构的过程,教师要激活学生的先前经验,激发学习热情。本节课我以学生亲自动手制作车轮为主线,在动手中引导学生认识圆的各部分名称,理解圆的特征,以及教学圆的画法时,有目的、有意识地安排了让学生画一画、指一指、比一比、量一量等动手实践活动,启发学生用眼观察,动脑思考,动口参加讨论,用耳去辨析同学们的答案,让学生在经历、体验和运用中真正感悟知识。
2、探究尝试法: 教学中我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淡化教师的主观影响,让学生自己在实践中产生问题意识,自己探究、尝试,总结规律,从而主动获取知识。
3、探索发现法:本节课我采用了多媒体教学手段,主要运用操作、探究、讨论、发现等教学方法。使学生的学法与教法相对应,让学生主动探索、主动交流、主动提问。通过多媒体手段将直观演示、学生的观察、操作、思维与语言表达结合在一起,使学生对圆有一个形象的感知。同时激发学生的感官,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给学生充分的时间和机会让他们主动参与获取知识的过程,培养学生自主学习的意识与创新的能力。
三、说学法
新课标指出:学生是数学学习的主人。对数学学习的评价,要关注学生的学习结果,更要关注他们的学习过程。我们的教学应该教给学生学习的方法,本节课我遵循学生“初步感知——形成概念——灵活应用”的认知发展规律,充分运用多媒体辅助教学,精心设计生活情境;通过让学生画一画、指一指、比一比、量一量等实际操作、合作交流、探究发现的学习活动中,促使学生多种感官参与,激发学生的兴趣,让学生愿学、乐学、会学。
四、说教学过程
这节课,为了体现学生是学习活动的主体,我以学生的学为立足点,设计了以下的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境,激发兴趣(出示课件)
1、让学生从生活事物中找到圆。揭示今天要学的图形——圆。(适时板书:认识圆)
2、投影展示各种类型的车辆,让学生观察各种车的车轮形状。然后提问:“这些车的车轮都是什么形状的?车轴都装在车轮的什么位置上?让学生讨论、交流。
(设计意图:创设这样一个学生熟悉的生活情境,让学生在充分观察讨论的基础上,感悟到生活中处处充满数学,数学就在我们的身边。使数学的内容充满人文色彩,在体现了社会性和时代感的同时,激发了学生的好奇心及强烈的探究欲望,生动活泼,大大提高了教学效率。)
(二)、动手操作,探索新知
师:现实生活中的车轮都是圆的,而且车轴都装在圆的中心,这节课我们就一起来做我们熟悉的自行车的车轮,好吗?
1.做车轮(画圆)
师:要做车轮,首先要做什么?(画圆)
学生小组合作,任选工具画圆,再把圆剪下来。
师:你是怎样画这个圆的? 学生介绍不同的画圆方法。
师:你觉得用哪一种方法画圆比较简便?(用圆规)
师:你是怎样用圆规来画圆的?你认为用圆规画圆时要注意什么?
教师介绍圆规的结构及画法,重点指导学生按要求画圆。(课件出示圆的画法图)
2.安车轴(认识圆心)
师:车轴安装的地方我们把它看作一个点,那么车轴应装在哪里呢? 学生动手装车轴。圆规画圆时,针尖固定的一点。
不是圆规画圆的,怎样找车轴?学生介绍方法(多次对折后折痕相交的一点)
师小结,屏幕显示:圆心O (圆中心的一点叫做圆心)
3、装钢丝(认识半经): 学生装钢丝
投影出学生所画的钢丝,问:你是怎样安装这些钢丝的?它们都是怎样的线段?(课件出示半径图)
师小结:连接圆心和圆上任意一点的线段叫做半径。这样的线段你能画几条?你还有什么发现?(在同一个圆里,有无数条半径,所有半径的长度都相等)
屏幕显示:半经r。 学生判断(出示课件)
问:你现在明白车轴为什么装在圆的中心了吗?(回应了引入的问题)
4、认识直径:
(1)用学生剪出来的圆进行对折,让学生观察折痕有什么特点?从而懂得:通过圆心并且两端都在圆上的线段叫做直径。(课件出示直径图)
(2)组织学生分小组讨论,你能否发现直径有什么特征吗?
(3)汇报:同一圆里,直径有无数条,长度都相等。
屏幕显示:直经d 学生判断(出示课件)
5、认识半径与直径的关系
师:刚才我们通过设计车轮,知道了圆内各部分的名称,那么你们还可以发现直径和半径之间什么关系吗?
学生小组讨论 (可以让学生在圆上画一画,量一量,比一比)
出示板书:在同一个圆里, d=2r或r= d(出示课件)
(设计意图:通过“做车轮、安车轴、装钢丝”等一系列开放性活动,变被动地“学数学” 为主动地“做数学”。在“动手实践、自主探索、合作交流”等方式中,学生掌握了数学的一些思想方法,理解了圆的基础知识,训练了一些基本技能。尤为重要的是培养了学生的合作能力和创新思维,体验了数学学习的快乐,让学生的个性得到了张扬和发展。)
(三)结合实践,学以致用
1、 第88页第一题。(学生回答后让他们再说说一些物体的哪一部分是圆。)2、 填表。(让学生充分理解在同一个圆里半径与直径的关系)
r(米)
(1)用圆规画出半径是2厘米的一个圆,并用字母O、r、d分别标出它的圆心、半径、和直径。
(2)画一个直径是4厘米的圆。
(设计意图)帮助学生巩固所学知识,提高学生运用数学知识的能力。
(四)课外延伸,灵活应用
学生的学习活动是一个生动活泼而富有个性的过程,为了把学生探索的阵地从课堂延伸到课外,引导学生主动地应用所学的知识和方法解决实际问题。我又设计了以下练习题:
1、脑筋乐园:学校田径运动会即将举行,你有办法帮学校在操场上画出一个半径为50米的圆吗?
2、(1)应用圆的知识解释下列现象,并写出来。
为什么井盖也得做成圆形的?
人们在围观的时,为什么会自然地围成圆形?
(2)搜集有关圆的资料。贴到教室的数学角上,大家共享。
3、画出各种大小、不同颜色的圆,组合出一幅美丽的图画。
(设计意图)将学生探索的阵地从课堂延伸到课外,引导学生主动地应用所学知识和方法解决实际问题。(我认为把本句提前,这里删去,这样显得更连贯)
(五)全课总结
1、让学生谈收获,进行自我评价。
2、我对整节课进行知识要点归纳和对学生学习情况进行评价。 (这样总结,我注重学生的自我评价,自我体验和个性发展。即学生情感的体验和收获)(我认为蓝色字那句可删去)
五、说板书设计
这样的板书设计,让学生一目了然,既体现了本节课的教学重点,又突出了教学难点,有利于帮助学生系统地掌握所学的知识。
老师们:数学的魅力在于生活,数学的生命在于探索。让我们一起以“不待扬鞭自奋蹄”的姿态和冲劲,以“直挂云帆济沧海”的魅力和胆色,在新课程改革的里程上再写新篇。
本文来源:http://www.010zaixian.com/yuwen/shuokegao/4326569.ht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