物理说课稿 篇2
各位老师:
大家好,今天我说课的内容是人教版物理必修2第6章第4节《抛体运动的规律》,下面我将从以下几方面展开我的说课。
一.教材分析:
(一)、本节内容的地位与作用:
在学习《抛体运动的规律》之前,学生已学习了《探究平抛运动的规律》,为本节的学习作了铺垫。抛体运动,尤其是平抛运动的规律是本章教学重点之一。抛体运动的内容虽在高中物理中算不上非常重要,而且知识点也不多,但它所包含的物理思想和思维方法却是十分重要,在后继课程中还有重要的应用,如在电场或复合场中研究带电粒子运动的问题。另外,日常生活中有关抛体运动的现象很多,因此学习这部分知识有着广泛的现实意义,它能使学生体验物理知识对生产生活的重要作用,激发学生学习物理的兴趣。
基于以上分析,我确定本节如下教学目标及重点难点:
(二).教学目标
1、知识与技能
(1)知道抛体运动的受力特点
(2)掌握分析抛体运动的方法,能用数学知识总结得到平抛运动的规律
(3)了解斜抛运动
2、过程与方法
(1)在对平抛运动特点的感性认识基础上上升到理性思维,使学生体会并理解在平面上应用牛顿定律的方法
(2)在总结得出平抛运动的规律的过程中进一步认识和掌握利用数学知识解决物理问题的方法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1)体会利用数学知识表达物理规律的和谐与美,养成良好的思维习惯
(2)通过用学到的方法解决没有感性认识的斜抛运动,使学生获得成功的体验,增强学生学习与探究的X望。
(三).教学重点与难点
教学重点:(1)探究如何利用合成与分解的方法分析平抛和斜抛运动
(2)利用数学工具得到平抛运动的规律
教学难点:理解为什么平抛运动可以分解成水平方向的匀速直线运动和竖直方向的自由落体运动
因此我采用的教学方法是:
二.教法和学法:
教法:物理是一门培养发展人的思维的重要学科,因此,在教学中,不仅要使学生“知其然”,而且要“知其所以然”。基于本节课的理论性强,我采用讲授法和启发式相结合的教学方法。使学生不仅掌握知识,而且发展了学生学习科学的思维方法,有助于学生今后的自主学习。
学法:针对本节课的特点和学生年龄特点,采用讨论法.分析法.归纳总结法来进行学习,主动探究,学会自主学习。
那么我对本节的具体教学过程如下:
三.教学过程
(一)简单 复习引入新课
[1. 复习物体做直线运动的条件和做曲线运动的条件
2.复习运动的合成和分解的方法,指出这种方法在解决复杂运动问题时的作用。
3.复习如何用坐标描述做一维运动和二维运动的物体的位置。
4.复习匀变速直线运动规律的数学表达式。指出研究物体的运动规律就是要确定物体在任一时刻的位置和速度。-------课件
本节课要用到的旧知识点琐碎,复习与本章有关的这几个重要知识点,有意识地使学生在已有知识的基础上顺利地进行新知识的同化。
(二)进行新课
(1)从总体上看,本节课的内容可以分为两大部分:平抛运动和斜抛运动。
因此可以先对平抛运动进行分析,在此基础上简单分析斜抛运动。这种由简单到复杂的过程,可以培养和发展学生科学的思维方法,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
(2)对平抛运动的分析既是重点又是难点,可以分两步,第一步,分解平抛运动;第二步,得出平抛运动的规律。
对于第一步,要创设问题情境,通过这三个问题:[课件]使学生主动思考讨论,发表见解,担任课堂的主角,通过学生的回答,暴露学生思维上存在的问题,适时点拨启发。这样,不仅使学生 深入理解了平抛运动,而且可以使学生分析、讨论、解决复杂问题的能力也得以培养和提高。
对于平抛运动的规律的得出,在分解平抛运动的基础上难度就会有所降低,所以,先让学生自己推导,再进行讲解,引导学生体会并理解在二维情景下应用牛顿定律的方法。
对于斜抛运动,先介绍什么是斜抛运动,并展示图片,引发学生学习的兴趣,
再让学生用学到的方法,尝试进行分解斜上抛运动,培养学生自主学
习的能力
(3)为使学生对所学知识有深层理解和应用,在课堂上安排时间进行巩固和练习。练习选取课本例题2。练习选取课本例题2,再进行小结,最后布置作业。
课后习题的选取以生活事例、生活现象为主,让学生充分体会到学以致用的效果,激发学生的潜力。
六.板书
七.结束语
鉴于本节课的特点,我注重创设问题情境,激发学生探究的热情,根据学生认知的发展,有步骤地提出问题,使学生在独立思考和交流过程中,不断地发展自己的观点,经历了学习过程的体验。这样学生不仅能学到研究物理问题的方法,而且还学会了怎样去思考问题。
我的说课结束,请各位多多指教。谢谢!
物理说课稿 篇3
一,教材分析
(1) 教材的地位与作用
"机械波"是高中物理教材第一册(必修)的第五章"机械振动和机械波"的第七节内容。
机械波是机械运动中比较复杂的运动形式。它作为周期性变化的运动,广泛地涉及物理学的各个领域。上好这节课不仅可以巩固以前学过的有关运动学和动力学的知识,还可为今后学习电磁振荡,电磁波和光的本性打下良好的基础。
通过本节课的教学,学生初步认识到学习波动知识时重要的是要会确定波的总的运动情况,即由波长,频率和波速等物理量来表征运动情况,而不是确定单个质点在某一时刻的位置,速度和加速度。对培养学生科学的思维,研究方法,发展学生智力有着特殊的意义。
(2) 教学目标
根据学生的认知基础,心理特征及本节课教材大纲要求,拟定下列教学目标。
知识目标
明确机械波的产生条件;掌握机械波的形成过程及波动传播过程的特
征;了解机械波的种类及其传播特征;初步了解描述机械波的物理量。
能力目标
培养学生观察分析,逻辑思维及归纳总结的自主学习能力;培养学生
的时空观念。
3,德育目标
培养学生用辨证的观点探究物理过程及其规律,对学生进行唯物主义世界观和科学方法论的教育。
(2) 重点,难点分析
机械波的形成过程及描述是本节课的重点和难点。因为波动过程的细节不容易体现出来,教学过程通过课件模拟物理过程的方法进行重点难点的突破,使学生获得较直观的信息,充分调动学生的主观能动作用,以激发学生研究物理问题的浓厚兴趣。
二,教法与学法
现代教育理论认为,科学教学必须让学生们参与以探究为目标的研究活动,使他们同老师和学生一起在相互启发相互促进。对从学生们所亲历的事物中产生的一些实际问题进行探究,是科学教学所要采取的主要做法。
基于这种理念,本节课主要采用指导——自主学习法,通过课件和实验演示,引导学生进行问题探究和讨论,以期达到教学目标。有着丰富生活体会的学生往往对波动形成的物理过程有着浓厚的兴趣。为了使学生能认识机械波这一特殊的运动形式,教学中可以渗透"指导——自主学习"的教改思想,鼓励学生积极参与,突出学法指导,思维启发,和师生的情感交流。通过学生小实验和教师实验演示及课件模拟物理过程,逐层深入,让学生分成小组在教师创设的问题中进行分析探究,总结波动特征。在此基础上指导学生从功和能的角度去探究波动过程,进而搞清波动的成因。引导学生在讨论中互相问答或自问自答,进入思维的迁移,每观察到一个现象都去想想几个为什么。真正培养起抽象思维能力和独立的思维能力。
在教学的过程中,教师要对所有学生的各种不同见解,技能和经验都有所尊重。逐步把全班学生培养成科学探究推理严谨缜密,思想方法与行为方式以及社会价值观念都有助于科学学习的科学学习者。
三,教学过程设计
新课引入
(课件)在生活中,我们是否见过此现象——向一滴水滴入平静的水
面,会看到水面上荡起圈圈涟漪,起伏不平的波纹向四周传播出去,形成水波
(课件)曾记否,当进球后球迷此起彼伏所形成的波浪 (让学生按顺序逐个相继站起,坐下,这时全班的同学都有机会亲身体会到作为波动中的一分子的运动情况,引导学生分组思考,讨论波动的成因)
(课件)"敕勒川,阴山下,天似穹庐,……"连绵起伏的山峦构筑了
华夏民族的脊梁……
(小实验:学生同桌两人用手抖动课前准备好的绳子,会看到凹凸相间的波向绳的另一端传播出去,形成绳波。)
上述现象,都是我们平时所见到的波的情形,那么,波形成的条件
是什么呢 波是什么 前面我们学习过的机械振动是描述单个质点的运动形式。这节课我们来学习由大量质点构成的弹性介质的整体的一种运动形式——机械波。
机械波的概念和产生条件
机械波的概念:机械振动在介质中的传播就形成了机械波。上述的
水波和绳波都是机械波。
2,机械波的产生条件:振源和介质(引导学生思考探索所观察的现象,归纳总结)
振源——产生机械振动的物质,如在绳波中的手的不停抖动。(如果没有连续的振动,则质点很快停止下来。)
介质——传播振动的媒质,如绳子,水。
机械波的形成过程
1,介质模型:把介质看成由无数个质点弹性连接而成,可以想象成
如右图所示。
机械波的形成过程:
由于相邻质点的力的作用,当介质中
某一质点发生振动时,就会带动周围的质
点振动起来,从而使振动向远处传播。(课件演示相邻质点的相互作用)
(实验和课件演示)绳波的形成过程。(引导学生观察,思考,分析)质点间有弹力联系着。开始时刻(t = 0),各质点都处在平衡位置。其中第一个质点受到外力作用将开始在垂直方向上做简谐运动,设振动周期为T,则经过T / 4,质点1已经达到最大位移,正要开始向下运动。质点2的振运动较质点1落后一些,仍向上运动;质点3更落后一些,此时振动刚传到了质点9。经过T / 2时,质点1回到了平衡位置,并继续向下运动,质点9刚到达最大位移处,此时振动传到了质点17。依此推论,演示经3T / 4,T和5T / 4后各质点排列成的波形。
机械波的特点
1,介质中各点都在各自的平衡位置作往复运动——振动。
2,各质点并不随波向波的传播方向迁移。
3,各质点在振动时有时间上的先后。
4,波是能量传播的一种方式。
(小实验:学生用手抖动绳子,形成绳波。如果不再抖动,则原位的质点很快平静下来。它说明波动是伴随着能量传播的,要维持波的传播,必须不断地给振源提供能量。)
横波与纵波
按波的传播方向和质点的振动方向可以将波分为两类:横波和纵波。
1,横波
质点的振动方向与波的传播方向垂直。(凹凸相间的波形——波峰,波谷)
2,纵波
质点的振动方向与波的传播方向在一条直线上。(疏密相间的波形——
疏部,密部)
例:声波是纵波。其中振源是声带,介质是空气,固体,液体等。
(课件演示两类波的形成及其波形)
说明:地震波既有横波又有纵波。(拓展学生的认知层面)
机械振动与机械波的关系
课件演示机械振动和机械波的图象,启发学生思考两者的区别与联系。
作为课后思考题。为下一节课作铺垫。
课堂小结
1,只有振动才有可能引起波动。
2,只有通过介质,才能由局部的振动引起全局的波动。
3,每一局部都在平衡位置附近做住复运动——振动。
4,每一局部并不随波向波的传播方向迁移。
5,每一局部的振运动在时间上有先后。
6,机械波是机械振动在介质中的传播过程,它是一种振动形式,又是能量传递的一种方式。
(引导学生归纳总结,并对问题研究的方法做出评价,思考描述波动与振动的物理量有什么不同。)
本文来源:http://www.010zaixian.com/yuwen/shuokegao/4325085.ht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