语文说课稿 篇2
一、说教材
全诗共8个小节。第1节以壮丽广袤的神州大地做背景引出中华少年的飒爽英姿,这是全诗的总起。从结构上来说是先分后总,“雪莲”喻指纯洁,“海燕”喻指勇敢乐观,“雏鹰”喻指抱负远大,“山丹丹”喻指热烈顽强,末句小结中华少年是“神州大地生长的希望”。第2、3、4节分别从三个不同的视角展开:第2节是写祖国锦绣的山川哺育了中华少年;第3小节写祖国悠久的文化滋润着中华少年;第4节是写祖国特有的民族传统风俗滋养了中华少年。这三个小节结构上都是先分后总。第5节是回顾中华母亲的艰难历程,晓喻中华少年应该继承先辈的志愿。第6、7节是写中华少年的誓言,表达了中华少年的坚强决心和豪迈情怀。第8节是全诗的总结。
综观全诗,结构清楚,过渡自然,首尾照应,浑然一体。在感情节奏上,全诗句式匀整,节奏鲜明,句末押韵,朗读时能感受到很强的节奏韵律。8个小节一韵到底,朗诵时显得铿锵、悠远、激情。在方法上,本诗把直抒胸臆和借物(景、境)抒情融为一体,反复运用排比句和对偶句,突出了诗歌直接抒情的特点,每个小节中景的选择(如,“碧波环绕的宝岛”)、物的安排(如,“冰山上的雪莲”)、境的再现(如,“军舰长风破浪”)都极具匠心而融情,使无形的情感有了有形、有声、直观、可感的载体。
另外,本诗最大的艺术特色就是意象的选择极具匠心,中华少年的英姿、祖国山川的壮丽、东方文化的美丽、民族历史的苦难以及中华少年的铿锵宣告,都被作者巧妙地物化为一个个真实可感的形象,通过这些意象凝聚诗人独特感受,使情感具体化。
编排本诗的意图是让学生通过朗诵诗歌来表达对祖国的热爱之情。因此,学习本诗,重在朗读,可以引导学生自由朗诵,也可以是分角色朗诵,还可以是表演朗诵。在反复的诵读中,体会诗人表达的情感。
、 说教学目标
1、学会本课生字,理解由生字组成的词语。
2、通过理解诗歌语言和吟诵诗句,激发学生对祖国的热爱之情,培养审美情趣。
3、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课文。 三、说教学流程与设计意图 一、导入
多媒体课件欣赏:祖国风光,配乐《长江之歌》。图片举例。 看了这段资料,你有什么想说的?交流一下。
设计意图:通过丰富的图片,富有激情的音乐,一下子把学生引入到情境中来,诱发出对祖国的热爱之情。
、交流资料
让学生说说自己课前收集的与本文有关的资料。
资料举例:
“枫桥的钟声”:(唐)张继《枫桥夜泊》,月落乌啼霜满天,江枫渔火对愁眠。姑苏城外寒山寺,夜半钟声到客船。
“大漠的孤烟”:《使至塞上》〔唐〕王维,单车欲问边,属国过居延。征蓬出汉塞,归雁入胡天。大漠孤烟直,长河落日圆。萧关逢候骑,都护在燕然。
“五月端阳,心随龙舟把诗魂追赶”:农历五月初五,是中国传统佳节之一,人们在这一天的重要活动,就是赛龙舟,这一民俗,由来已久。相传战国楚三闾大夫屈原眼看祖国灭亡而报国无门,自投汩罗江而亡。当地居民为防止水中鱼类咬坏屈原尸体而在江中遍撒鱼食,划舟保护,后有神鱼将屈原尸体驮至他的故乡秭归。以后每年这一天,人们便划舟来怀念屈原,这一天就是五月初五。如今,端阳龙舟竞渡已形成为群众性的水上体育运动。
哈达:哈达是藏族最珍贵的礼品。据传说,黄教祖师宗喀巴时代已经在西藏高原形成了互赠哈达、表示敬意的习俗。另有一种民间传说,声称菩萨的佛光,天上的祥云,都是幸福无疆、吉祥如意的征兆。于是,下界百姓,争相模仿,互赠哈达,以取吉利。哈达是一种工艺水平很高的编织品,有白麻织的,也有茧丝织的,长度二米、三米不等。哈达的颜色有四种:红、黄、蓝、白。上面编织着莲花、宝盖等宗教的八宝纹图。
芦笙:为西南地区苗、瑶、侗等民族的簧管乐器。早在西汉初已出现。芦笙大小不一,管的数目也不尽相同,从单管、双管,以至五管、六管、八管、十管都有,但较常用的是六管芦笙。六管芦笙的构造,是用六根长短不一的竹管,分成二排插入木制的笙斗;每管的根部各装一个铜质簧片;管的下端各开一个小孔,吹奏时手指按孔发音。芦笙多用于独奏、合奏和舞蹈伴奏。经过多次改革,先后有十五管、二十管、二十六管、三十六管的芦笙出现。
设计意图:培养学生自主的查找资料、积累资料的能力。把课堂交给学生。能说多少是多少,要试着让学生将收集的资料内化为自己掌握的知识。
四、初读课文,学习字词
1、自读课文。
2、学习生字:
⑴ 读准字音。 幻灯片出示: 翱翔、莽莽、昆仑、水浒、女娲、大禹、萦绕、蹒跚、敖包、铭记、焊接、璀璨、芦笙、唢呐、竞相。
指名逐词读,指导学生读准平翘舌音、前后鼻音等。
重点是多音字:刚劲(jìn jìng)、哈达(hā hǎ)
⑵ 理解词义:
学生分四人小组,交流一下不理解的词语。若是小组讨论无法解决的,提出来全班讨论。
设计意图:生字词是基本的东西,必须掌握。首先要做到读准字音,然后让学生讨论,解决词义。这样处理,一是充分发挥了学生学习的主动性,二是节约了课堂时间。
语文说课稿 篇3
今天,说课的题目是“品读自然,美不胜收——谈《山中访友》的教学设计”
一、说教材
英国浪漫主义诗人济慈曾发出感叹:“大地的诗歌是从来不会死亡的”!的确,大自然有如一首首耐人寻味的诗,细细品来,其芳香沁人心脾!有如一幅幅精美绝伦的画,久久凝望,其神韵美入心田!有如一支支动人心弦的曲,静静聆听,其旋律情韵悠长!九年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七年级上册第三单元的《山中访友》写的就是作者李汉荣带着“满怀的好心情”,走进这幅美丽的山水画,与山里的众美景,有如“朋友般”、“亲人般”互诉心声,营造了一个如诗如画的童话世界,表达了对大自然的热爱之情!
根据课标对散文的阅读要求:欣赏文学作品,能有自己的情感体验,初步领悟作品内含,从中获得对自然、社会、人生的有益启示。对作品中感人的情境和形象,能说出自己的体验;品味作品中富于表现力的语言,以提高自己的欣赏品味和审美情趣。可见,本单元作为散文的阅读,其鉴赏重点,应是在把握文章的思想内容和艺术形式的基础上,品味散文的语言,赏析散文的表现手法,《山中访友》作为本单元第三篇美文,应进一步提高学生鉴赏和品味散文语言的能力,培养学生的审美意识和审美情操。
二、说教学目标
据此要求,我把本课教学的目标确立为:
知识与能力目标:1.有感情地朗读课文,感知内容,了解作者所访之“友”。2.能抓住重点词语,理清思路,体会写作技巧。
过程与方法目标:1.感受文中描绘的如诗如画的童话世界,体会作者所表达的情感。2.提高品味,欣赏作品的语言特色。
情感、态度、价值观目标:培养学生热爱大自然、亲近大自然、热爱生活的美好情感。
三、说教学重难点
本文是一篇精美散文,画面美、语言美、情趣美……美不胜收。但在教学中不可能面面俱到,因此,我把欣赏文章画面美,感受作者美好情怀,品味文章清新优美的语言作为教学重点。
古人云“一切景语皆情景”,独特的语言表达能把景物特点的诗情画意发挥极致,收到把美尽收笔尖的效果。因此,我把学习本文独特的写景表达技巧,感受自然之美作为本课的难点突破!
四、说教学方法
1.本文是一篇美文,充盈意境之美。教学时着重创设一种情感与认知相互促进的教学环境,让学生在轻松愉快的教学氛围中,自主地获取知识,又陶冶情感,所以整个课堂贯穿情境陶冶法。
2.这篇散文意境优美、深邃。诗一般的语言将作者与“山中众朋友”互诉心声的童心和好奇心表达的淋漓尽致,所以,我采用“诵读法”教学本文,通过听读感染、品读感悟、细读赏析、互读揣摩等多种形式的诵读,把握文章内容,体会作者情感。
3.突破难点时,采用问题点拔法。
五、说学法
1.我认为读是走进文学作品的一把神奇的钥匙。学生通过在读中品,在读中悟,在读中说等多种形式,文章内含便领会于心。所以,我指导学生学会“品读法”,感受文章画面美、语言美、情趣美。
2.生生互动法。发挥学生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能力,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六、说教学过程
下面,说说我的教学过程,我的教学程序主要分为五大板块。分别为启发激情、引领美;引读入情,感受美;品读悟情,欣赏美;想象动情,创造美;导行延情,升华美。
(一)启发激情,引领美
为了很好地拉近学生与文本的距离,所以一开始我以一段抒情的启发式提问导入:同学们,走过朱自清欣欣向荣、勃勃生机的春天和济南温晴的冬天,让我们感受到了大自然的神奇和美丽!相信同学们也曾与大自然有过亲密接触,那么大自然在你们眼中是怎样的呢?
在学生畅谈了自己对大自然的感触后,进一步激情引入(同时一边展图片):是啊!美丽的大自然千姿百媚,怎不撩人情思!波光艳影的湖光山色,怎不令人凝目遐思!在诗人徐志摩的眼里,美丽的大自然是“夕阳中的新娘”,光艳照人;是莱蒙托夫眼中的恋人,带给他人所不知的快乐;是郭沫若眼中的“母亲”,幸福地“赤裸着双脚和她相亲”;是牧童眼中的少女,梦寐着朦胧而又美丽的遐思!那么,大自然在作者李汉荣的眼里,又是什么呢?下面,就让我们带着满怀的好心情,随着作者一起走进《山中访友》。
学生在老师动情的抒情导入和一幅幅优美的风景图片中自然受到感染,从而为走进作者李汉荣所描绘的童话世界做好感情的铺垫,为感受课文的自然美,体会作者情感美起到一个很好地引领作用。
(二)引读入情,感受美
首先,播放动画视频配乐朗读。让学生整体感知课文,在这儿,我通过简单移植远教资源flash动画朗读,让学生通过眼看、耳听、心想等多种感官,感受课文情境,初步领略文章的画面美、语言美、情感美。
完了,学生交流听读感受。大致把握课文内容,感受到文章的美——语言美、绘画美、情趣美,怎一个“美”字了得!得知拜访了:古桥、树林、山泉、溪流、白云、瀑布、悬崖、云雀等自然中的景物!字里行间流露出“朋友般的真情和亲人般的深情”。
(三)品读悟情,欣赏美
首先,学生自由品读,并提问:文中哪些句子能体会出作者与山中美景之间的浓浓的亲情和友情?你能不能把这份情感读出来?读给同学听呢?同时对学生进行诵读指导:文中倾注了作者情感的句子,朗读时要加重语气、要读出神韵,读出作者的陶醉感。
通过学生动情品读,读出课文的画面美,然后互读揣摩,品出作者的情感美。接着,在学生品读赏析课文之前,教师先示范赏析古桥,指导学生从句子关键字词中品读体会作者情感,其余由学生自由选择,依照老师的方法赏析树林、山泉、溪流、白云、瀑布、悬崖、石头等景物描写,自然而然地感悟出:亲切的称呼,如:山泉姐姐、溪流妹妹、白云大嫂、瀑布大哥、悬崖爷爷、云雀弟弟等称呼既符合景物特点,又显得亲切,形象地体现出对大自然的热爱之情。贴切的拟人修辞,如:山泉捧着明镜照我,溪流吟着小诗邀我唱和,瀑布从早唱到晚等拟人动词的妙用,营造了一个如诗如画的童话世界,表达了对大自然的热爱之情。还有美妙而神奇的想象,如:走进树林,每一株树都是我的知己,我真的变成了树,在年轮里旋转、流淌,表达了对美景爱得如痴如醉。等等,无处不融入了作者对山中美景的热爱之情。
接着,在学生体会作者的情感基础上进一步提问:你最喜欢文中哪些对自然景物描写的句子?为什么?
此问题的设计,让学生自由选读,在精美语句中品味文章优美的语言,赏析文章独特的写景表达技巧。
在这环节完全尊重学生的个性品读,鼓励学生畅所欲言。
(四)想象动情,创造美
这个环节是本课的难点,为激发学生想象的热情,写作的冲动,达到对文章独特的写景表达技巧的学以致用,我设计了一个讨论题:词人辛弃疾曾说:我看青山多妩媚,料青山见我亦如是,那么,在作者亲切的呼唤声中,山中的景物会有怎样的感悟和回声呢?试着以某一种景物的语气给作者写一段回应的话!
同时提出要求——仿着本文的写作技巧:亲切的称呼,贴切的拟人,神奇的想象。同桌两人互相配合,先互读揣摩,合作对话,再用键盘把对话输入自制的幻灯片,再从老师所给的众图片或配乐中选择最喜欢的图片,配上最喜欢的曲子,完了,到讲台演示对读自己的“创作”。在这里,我为学生准备了丰富的图片与配音资源,为学生发挥个性的创作做了充分的准备。
(五)导行延情,升华美
即以抒情的语言深化主题,提醒学生:大自然是我们的好朋友,能给我们以许多启迪,我们要尽情地去亲近大自然,热爱大自然。
(六)作业布置
1、选择文中优美的段落,完成一张精美的幻灯(要求配画、配曲、配朗读)
2、选一个好天气与好友结伴,到郊外一起去触摸大自然。
(以此作业布置,激发学生亲近大自然,热爱大自然的情怀)。
(七)板书设计
这是我的板书设计,通过图示法,既直观简洁,又有助于激发学生的发散性思维。
本文来源:http://www.010zaixian.com/yuwen/shuokegao/4321370.ht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