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望洞庭》教学设计9
教材解读:
《望洞庭》是北师大版教材三年级上册“幻想和想象”这一单元的古诗。本诗描写了唐代大诗人刘禹锡夜游洞庭,对洞庭湖万籁俱寂的夜色所发出的由衷感叹。全诗四句,字字珠玑,生动地描绘出了洞庭湖那一幅安宁恬静的画面。作者始终以“远望”的视角进行观察,并且辅以大胆优美的想象,让我们从诗中处处体验美,处处找寻美,把洞庭湖的美融入了每一笔,每一画中。
学情分析:
三年级的学生已经初步具备了自读课文的能力。古诗虽短,但是充斥了很多文言气息,因此在教授时,大部分时间可由学生进行自读,从不断的朗读中去体会作者的深意,教师可从旁进行辅助,帮助学生理解这些相对困难的词句,对全诗内容进行适当提点,以便学生能尽可能领略诗中的美。
教学目标:
1、学习《望洞庭》,用正确的方法朗读诗歌,读出诗歌所表现出的韵味和含义,了解全诗的主要内容。
2、通过朗读,升华至朗诵,在朗诵中去体会洞庭山水的美。
3、抓住重点词语“望”“和”“镜”等进行重点分析,帮助学生理解各中意境,促使学生升华品味全诗。
重难点:
1、如何让学生在朗诵中去体会洞庭湖包含的那份大自然的美。
2、如何让学生在理解诗意的基础上,结合重点字词大胆进行想象,通过自己的理解诠释诗歌的意境。
教学准备:学生课前进行预习(读通诗歌,通过各种方式自查生字,并朗读熟练)
教师所制作的PPT。
教学过程:
一、谈话导入,揭示课题。
1、课前谈话,背诵曾经学过的古诗。
2、进行和诗歌有关的自我介绍,并以一种游玩的方式导入课题。
3、、从一幅优美的图画中去进行观察,并给出这些美丽景色的地点:洞庭。
(设计意图:游玩于山水之间的诗句,需要从平时的生活中去导入。而这样导入,更加贴近学生的日常生活,方便学生尽快地进入诗歌环境。)
二、朗读诗歌,观察美景。
1、观察洞庭的距离是远还是近?(远)
2、从哪个字能看出来?(望)
3、围绕着图画,自由读全诗,读出一定的节奏。自由读诗后,请个别学生单独朗读,教师相机指导。
4、齐读全诗。
(设计意图:朗读,尤其是掌握一定节奏的朗读,对学生理解诗歌的意境尤为重要。因此在学习全诗之前,让学生能通过朗读初步建立一种诗歌的音韵美。)
三、通过美图,理解全诗。
1、通过夜间的洞庭湖美景,再次询问学生能望见什么(在询问的过程中对学生所说词句进行适当补充完善)。
2、由重点词语“湖光”,“秋月”,品味当时洞庭湖上的那一片安静的风光,理解“湖光”从何而来,“秋月”对我们在夜色中观察洞庭湖起到了哪些作用。
3、在洞庭湖中,能看见几幅图画呢?分别在哪里?为什么你能够望见?
(设计意图:此三问为第一句的重点,将重点词语和“两相和”紧密联系,让学生能从美景的欣赏中准确找出“两相和”的原因)
4、这么美丽的景色,我们忍心破坏吗?所以我们要如何观察?
(设计意图:紧紧围绕着中心词“望”,让学生明白“望”能够发现如此之多的美景)
5、我们不忍心破坏,那大自然忍心破坏吗?你从哪里能感觉出来?
(设计意图:通过感觉升华景物的观察,由表及里,对美景进行层层递进。)
6、水面像什么?像一面什么样子的镜子?原因是什么?
7、原来水面像一面没有磨过的镜子,难怪你能看见两幅图画。再读一二句。(通过“镜未磨”很自然地联系回第一句话的画面,使两句诗有机结合。)
8、孩子们,大自然虽然不忍心去打扰洞庭湖的美梦,可它用自己的笔为洞庭湖添上了大自然里最美丽的颜色。望一望,它都为哪些美丽景色画上了一层外衣呢?
9,孩子们,原来大自然妈妈没有打扰洞庭湖的美梦,是想送给她一件青葱翠绿的外衣啊,让我们再远一点,读——遥望洞庭山水翠。
(设计意图:以拟人的手法进行过渡,突出洞庭湖的颜色)
10、平静的水面装下了洞庭湖的所有美景,这水可真像是一个——盘子。什么颜色的盘子?为什么是银白色的?
11、银白色的盘子里装了些什么呢?(学生可畅所欲言)
12、再读全诗,感受洞庭湖安静祥和的意境。
13、出示白天的洞庭湖,与夜晚的洞庭湖进行比较。
14、揭示“望”在全诗中所蕴含的道理。
(设计意图:对诗歌的理解再次升华,从对美景的欣赏转变为对生活的感悟。)
15、配合音乐,再读全诗。
16、欣赏音乐,再次回忆。
17、将刚才洞庭湖美景写在纸上,并写出你的感受。
(设计意图:再次升华,由读到写,让学生写出如同游记一般的几句话或者一段话)
《望洞庭》教学设计10
教学目标:
学习《望洞庭》和《游园不值》,理解诗句的意思,体会诗人表达的思想感情。
一、复习导入:
1、人们常说一幅精美的图画,就是一首清丽的小诗。看着这幅图画,你想起了哪首古诗?(绝句—杜甫,独坐敬亭山——李白,登鹳鹊楼——孟浩然)。
2、回忆一下我们学习古诗的方法是什么?(屏幕出示:学习古诗方法:知诗人、解诗题;读诗句、析诗意;想画面、入诗境;悟诗情、吟诗文)
二、整体通读,把握诗境
1、今天我们要学习的是17课的后两首古诗,你们是按照这几步预习的吗?请同学们拿出课文,读读这两首诗,两人一组互相说说这两首诗的主要意思。一会儿要展示你们的预习成果了。(生读课文,教师板书两首古诗的诗题)
2、 同学们准备好了吗?下面展示自己的预习成果。你喜欢哪首古诗,给大家读读。其他同学听听是否读得既正确又通顺。( 纠错 指导“磨、屐齿、青螺”的声音,指导“屐齿”的字形和意思)
三、分步解读,品悟诗情。
(一)学习《望洞庭》
1.谁愿把《望洞庭》读给大家听,作者写了哪些景物?[板书:湖水 秋月 山]
2.这湖水 秋月 君山构成了怎样一幅画面呢?能用自己的话描述一下?[如果一个学生说不全就这样引导,谁还有补充] [评价:某某同学给大家描述了一幅多美的画面呀! 或者说:你真会想象,描绘的多美呀!]
3.我们走近洞庭湖,欣赏欣赏这里的美景吧。把你看到的画面读给大家听好吗?
4.刘禹锡的这首诗不但诗中有画,而且诗中有情,读着这首诗,你体会到了诗人什么样的感情呢?
若学生说:作者对洞庭湖的美景是无比的喜爱?[插问:从哪知道的?](抓住比喻句来理解。)
若学生说:无风的湖面像一面未曾打磨的大镜子,作者是非常的喜欢,师评,是呀,多美呀!读出来。
总评:迷人的波光、柔和的月色、美丽的君山,多么让你、我和作者喜爱呀,来把你的喜爱之情表达出来。
(二)学习《游园不值》
1.作者叶绍翁来到了朋友家遇到了什么样的事情?他想到了什么?看到了什么?
2.柴门不开,他为什么想到是园子的主人爱惜那绿色的苔藓,才不开门的呢?(联系下文来谈自己的理解)
3.根据园子门口的苔藓和出墙的红杏,你想象一下园中会是一幅怎样的春景图呢?
4.作者没有看到满园的春色,却想象到了五彩缤纷的春天,当作者想到这些的时候,心情会是怎样的?把你对作者的理解读出来。
四、回归整体,对比参读
1.这两首诗在写法上有什么相同的地方?都进行了大胆的想象,表达出对景物的赞美之情。
2.把这种感情读出来。
本文来源:http://www.010zaixian.com/yuwen/jiaoxuesheji/4381759.ht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