社戏优秀教学设计2
教学目标
1、情节结构与节奏
2、写景与抒情及人物塑造(重点)
3、人物品析——人物群体形象(重点)
4、平桥遗梦——童年记忆中的桃花源(难点)
教学设想
1、以结构情节分析为切入点
2、核心问题——“乐”与“不乐”
3、激活学生的童年体验,激发学生的通感共鸣
4、目标1、3以学生探究为主,目标2、4学生探究与教师点拨相结合
5、加强朗诵示范与指导,体会抒情小说、散文体小说的特点
6、注重阅读规律与技巧的探究、渗透、提炼、整合、运用
7、注意结合作者时代、当代现实
教学长度
三课时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要点
1、结构分析
2、作家作品
3、字词
一、导语
我在年青时候也曾经做过许多梦,后来大半忘却了,但自己也并不以为可惜。所谓回忆者,虽说可以使人欢欣,有时也不免使人寂寞,使精神的丝缕还牵着已逝的寂寞的时光,又有什么意味呢,而我偏苦于不能全忘却,这不能全忘的一部分,到现在便成了《呐喊》的来由。
——《呐喊自序》
我有一时,曾经屡次忆起儿时在故乡所吃的蔬果:菱角、罗汉豆、茭白、香瓜。凡这些,都是极其鲜美可口的;都曾是使我思乡的蛊惑。后来,我在久别之后尝到了,也不过如此;惟独在记忆上,还有旧来的意味留存。他们也许要哄骗我一生,使我时时反顾。
——《朝花夕拾小引》
鲁迅的小说,有一些是“从记忆中抄出来的”,它们带有更其强烈的抒情色彩,我们可以称之为抒情小说、散文体小说。,《社戏》就是其中之一。
二、轮读:每生一段,标段划词,师生评点,解决字词
三、为什么是乐土?(引出结构分析)
学生读课文搜寻、概括解答。看社戏也是且是最重要的原因
写看社戏包括哪些段?(细部分析)
四、根据以上,给课文分段,概括段意
五、作业
1、如时间不够,上面第四部分可以作为作业
2、同步训练一,基础知识部分
3、读一读,写一写(带音抄五遍)
第二课时
要点
1、情节结构与节奏(乐与不乐)
2、人物形象分析
3、品析“不乐”之处
一、复习分段,解决作业
二、作者还写了“不乐”之处,找出来,有何作用?(结合作文)
1、曲折与波澜(文似看山不喜平、写心情)
2、人性、风情——群像、双喜
3、戏好看么?
三、小结
四、作业
1、预习分析写“乐”之处
2、同步训练二,阅读部分
第三课时
要点
1、品析看戏之乐
2、写景——抒情与人物塑造
3、平桥遗梦
一、月夜行船
1、动词与心情
2、多角度感觉
3、虚实、动静
二、午夜归航
与“月夜行船”内容角度有何不同?为什么?
三、偷豆吃豆
为什么“没有昨夜的豆那么好”?
四、总结
结尾的理解
平桥乐土——平桥遗梦
五、作业
1、同步训练全部
2、读后感
板书设计
社戏优秀教学设计3
【教材分析】
本单元课文的内容定位在“文化生活”上,这体现了语文同社会文化生活的密切联系。文化生活是人类社会生活的重要内容,是人类精神活动的高级形式。语文除了是交际和学习的最重要的工具之外,还是人类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因此,语文教学除了教会学生使用语文工具外,还有引导学生认识和把握人类文化的重要任务。培养学生对文化生活、对文学艺术的广泛兴趣和鉴赏能力,是语文教学普遍的目标内容之一。课文《社戏》以“社戏”这一江南水乡文化活动为线索,表现了“我”的一段童年生活经历。课文通过“我”和少年伙伴们夏夜行船、船上看戏、月下归航等情节的描写,展示了“我”的一段天真烂漫、童趣盎然的江南水乡文化生活经历。
【教学目标】
根据新《大纲》对阅读和写作的要求,将本课教学目标拟订如下:
1、知识目标:
体会江南水乡文化生活,适当引导学生关注自己家乡的文化习俗。
2、能力目标:
⑴引导学生通过反复的朗读加深对课文内容的理解;
⑵体会景物描写的诗情画意和抒情作用。
3、情感目标:
体会农家少年的淳朴善良、好客能干和“我”与农家小朋友的真挚感情。
【教学重点、难点】
在课文中,作者记叙了一段幼时看社戏的经历,表现对童年美好生活的回忆和留恋之情。本文的景物描写、细致逼真,充满江南水乡的诗情画意。引导学生领会作者是如何抓住特点描写景物,又是如何融情人景的,这是本文教学的重点。本文结尾对“豆”与“戏”的评价、赞美与前面对“豆”与“戏”的描写似乎有些矛盾,引导学生理解这一问题是本文教学的难点。
【教学手段】
1、从学生实际出发,以多媒体展示作为主要教学手段,一方面增强直观感,培养学生对江南水乡文化生活的感性认识。另一方面可以提高课效率,增加课堂知识容量。
2、把播放课文录音作为重要的教学辅助手段,通过课文录音把学生引进课文所描述的画面,接受美的熏陶。
【教法、学法】
1、《社戏》虽然写的是童年趣事,而且主人公的年龄与初一学生大体相当,但毕竟年代久远,对于当代少年,尤其是城市少年来说,是既熟悉又陌生,既亲切又有隔膜,既容易理解,又会产生出许多奇怪的疑问来。针对这种情况,教师在选择教法时原则上应该精讲、少讲,放手让学生去读,去讨论,去领悟。学生的阅读兴趣可能会只集中在故事情节上,而对优美的景物描写、细腻的心理刻画不会很在意。这正是需要教师精讲的地方。教师要重视点拨,提供背景材料,点明要点所在。教师的作用在于启发学生思维,而不是交给学生一个答案。文学作品的内涵是十分丰富的,对文学作品的欣赏也应该是丰富多彩的。不同的读者从不同的角度会有不同的理解和感悟。教学本课时,尤其在处理课后练习,不宜追求惟一的标准答案,要允许并且鼓励学生提出质疑、发表见解。
2、不同时代的少年儿童有不同的兴趣爱好,但他们纯真的童心却是相同并且相通的。因此,在阅读时,采取联想的方法会比较好一些。从《社戏》里小伙伴们的所作所为,联想到自己;如果身处其境,会不会也那样做?在现实生活中,自己和朋友们是不是也做过类似或者更“淘气”、更有意思的事,做这些事,表现了少年朋友们怎样的态度和情感?其次,要学习发现问题,提出质疑。《社戏》里的小朋友为什么这样而不那样,怎样去评说他们的行为,这些都是可以质疑的。不只要提出问题,还要有自己的见解。第三,要认真体会作品中的景物描写和心理描写,并学习这些表达方式。
【教学课时】
3课时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教学环节
1、导入新课;
2、解决字词障碍;
3、理清文章脉络;熟读课文;
4、明确“我”在平桥村得到的优待和乐事
教学方法
1、播放课文朗读录音整体感知课文;
2、学生朗读课文,梳理文章脉络;
3、利用课文中的注释和背景材料介绍,学生描述社戏这一习俗;
4、学生联系家乡某一文化习俗,在课堂上口头表达,课后写小作文。
设计意图
引导学生通过反复的朗读加深对课文内容的理解;体会江南水乡文化生活,适当引导学生关注自己家乡的文化习俗。
第二课时
教学环节
1、看戏前的波折;
2、航船在去赵庄途中的如画景物和急切心情;
3、看戏时的心理和兴趣。
教学方法
1、找出夏夜行船时表现作者所见、所闻、所感的句子,并且体会其中哪些描写可以体现当时人物的心情,明确此处是通过写景来抒情的;
2、学生复述看戏过程,归纳看戏时人物的心情;
3、布置课后写一篇小作文,练习以景抒情的写法。
设计意图
体会景物描写的诗情画意和抒情作用。
第三课时
教学环节
1、看戏归来的情形;
2、看戏次日的情形。
教学方法
1、复述归航时主要写了哪些趣事;
2、比较此时心情同看戏时有什么不同;
3、重点讨论、理解文章最后一句的含义。
设计意图
体会农家少年的淳朴善良、好客能干和“我”与农家小朋友的真挚感情。
【课后实践】
学生虽然不大会有在农村看社戏的经历,但在城市中会有丰富多彩的各种文化活动,可以把自己参加过的一次活动的情况写下来,也可以请自己的爷爷、奶奶、爸爸、妈妈谈谈他们是否看过社戏的情景。
本文来源:http://www.010zaixian.com/yuwen/jiaoxuesheji/3802372.ht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