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春望》教学设计6
一、教材分析
这首诗是诗人于至德二年三月所作。当时正直安史之乱,首都长安被叛军占领。诗人于至德元年八月被叛军捉住,押送到长安。在长安城里,诗人目睹了叛军的种种倒行逆施。第二年三月,春回大地、鸟语花香、草木茂盛,一派生气勃勃的景象,但这只能增加忧国忧民的诗人的痛苦和感伤。
二、教学目标:
1、知识目标:
深入理解诗句,培养学生鉴赏诗歌的能力。
2、能力目标:在自主合作、探究中通过各种形式的诵读,发挥他们的主体能动性和创新精神。
3、情感目标:反复朗诵诗歌,领略诗人深沉的爱国情怀。
三、教学重、难点:
教学重点:理解诗歌内涵,准确把握诗中情感,真正有感情地朗诵诗歌。
教学难点:深入理解名句,培养学生品味语言鉴赏诗歌的能力。
教学课时:1课时。
四、教学方法:
1、朗读法:俗话说,书读百遍,其义自见,特别是古诗词。诗的节奏、韵律,所蕴含的感情内涵都要靠读来感受体会,因此,朗读应贯穿整个教学过程中。
2、自主合作、讨论探究法:让学生作为学习的主体,自主合作,全身心地参与教学活动的全过程,让学生相互讨论,主动质疑,以学定教。
五、教学手段:以学生为主体,以教师为主导,配以多媒体课件辅助教学。
六、教学过程:
(一)导入:同学们,“国家兴亡,匹夫有责”。爱国是每个中国人的责任,更是中华民族自古以来优秀的传统。那么,大家知道哪些爱国的名人名言或爱国故事呢?(学生回答)
多媒体出示一副图片并配以文字说明,让学生说出这副图片中的人物是谁?这样可以调动学生兴趣,加深对杜甫的认识,烘托课堂气氛。
(二)品读感悟
1、多媒体显示诗歌朗诵,让学生初步体会诗的节奏和感情。
2、正音正字,划分朗读节奏。强调两个字的读音“搔”和“簪”。
3、学生放声自由朗读,感知诗的内容。
4、学生配乐朗诵《春望》。
(三)、画面欣赏
多媒体出示一组长安城繁华时与衰败时的图片,让学生在图片的欣赏中说出自己所观察到的一切。由此引入背景介绍。
(四)、整体感知
学生结合课下注释理解全诗,如果学生有不理解的地方,师生共同研讨。
(五)、品读探究
首联:1、诗人向我们描绘了他所望到的哪些景象?这些景象有什么特点呢?
2、面对人烟稀少的、杂草丛生的长安城,作者的心情如何呢?哪句最能表达诗人此时的心情呢?
多媒体显示图片:让同学们欣赏一组百花盛开、鸟鸣时的图片,说出欣赏图片时的感受。
颔联:1、鸟语花香是最美好的事物,能够给人们带来愉快的心情,但是给作者带来的是怎样的感受呢?
2、作者为何对花落泪、闻鸟惊心?
此时此刻作者为时局感伤得落泪,此刻的分别不是一般的分别,可能是永别,生离死别,所以作者的心情格外低落。
颈联:1、对于作者来说家书是十分宝贵的,由哪里可以看出?
2、一封薄薄的家书怎么能低得上万两黄金呢?我不理解,谁来说说!
此时此刻,战乱的早日平复、一封报平安的家属的到来,是作者急切盼望的,作者盼望到什么程度呢?
尾联:1、诗人对于一封报平安的家书以及战乱的早日平复,盼得忧愁得搔头,头发越搔越短,短到了什么程度呢?
2、簪是怎样的饰物呢?多媒体显示簪的图片,并配以解释性文字。
3、当诗人头上满是白发,甚至插不住簪子,这是因为什么呢?
4、大家猜猜杜甫当时多大年纪?
杜甫当年只有45岁,人到中年,为国家而担忧,为亲人的离别而忧愁。
(六)、延伸拓展
教师引导学生体验情感,把握情境。
提问:诗人在《春望》中“望”的是什么?
(七)、课堂总结:通过这节课的学习让我们感受到了作者忧国思亲的思想感情,更深刻地体会到了那句话——“国家兴亡,匹夫有责”。
(八)、板书设计(略)
教学反思:
教学设想是让学生多读老师少分析,学生在读的过程中进行感悟理解。可实际授课时还是讲多了,直接导致课堂上读的时间少了,预想的一些读的程序没有进行。原因?可能,读的花样设计少,旧的习惯难以扭转。特别是习惯,老是不放心,老想条分缕析地精细化文本内容,忽略了学生能力的锻炼。旧习不除,难以进步啊!真的到了好好改进自己的教法的时候了!
另一个方面,课堂上学生的反应没能跟上老师的预想,这也应反映了备课环节上的一个不足----备学情。备课之时,主要精力用在了对教材内涵的挖掘,忽略了对学生情况的研究,一相情愿地将学生的认知水平和表达能力置于一个较高的平面上,课堂之上自然就会出现学生反应与教师预想的反差。按说课堂上面对的是自己一手带出来的“嫡系”,不会不了解学生到底有多少“斤两”,可实际,自己在这方面的确做得不好,着实应该好好检讨一番。
【《春望》教学设计】相关文章:
2.《我想》教学设计
4.《风》教学设计
5.《天路》教学设计
6.《天狗》教学设计
7.秋天教学设计
8.《林海》教学设计
本文来源:http://www.010zaixian.com/yuwen/jiaoxuefansi/4027841.ht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