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010在线作文网!

再别康桥教学设计(4)

再别康桥 时间:2021-08-31 手机版

再别康桥教学设计6

  【教学目的】

  1、理解作者的思想感情。

  2、了解“意象”在诗中的作用。

  3、了解诗歌的一些表现手法。

  【教学重点难点】

  1、意象的含义、作用。

  2、作者的思想感情。

  【教学方法】

  讲解与背诵相结合,辅以电教手段。

  【课时安排】

  1课时。

  【教学步骤】

  一、通过自我介绍的方式导入新课

  二、作者简介及写作背景

  徐志摩(1896~1931),浙江海宁人,新月派的代表人物,作品有《志摩的诗》《猛虎集》《云游集》等。

  1918年赴美国留学;1920年赴英国留学,读博士;1928年秋重到英国,写下此诗;1931年因飞机失事去世。

  徐志摩的诗具有音乐美、绘画美、建筑美。

  三、充分熟悉教学材料,获得感性认识

  1、学生阅读课文,解决生字生词。

  2、指定学生朗读课文,检查自读情况:

  正音正字,投影:

  河畔(pàn) 青荇(xìng) 长蒿(gāo) 漫溯(sù) 笙箫(xiāo) 载:zǎi(一年半载 ) zài(载歌载舞 装载 登载) 斑斓(澜、阑)

  3、教师范读。

  4、学生齐读。

  四、解释“意象”

  诗歌离不开“意象”,那么什么叫“意象”呢?(以粉笔、板擦等为例)。

  意象=物+情(写入作品中的物与情的结合而形成意境)

  1、作品中的“物”都是带有作者的思想感情的。“一切景语皆情语。”(清·王国维)

  2、我们鉴赏诗歌,就可以从诗中的“景”、“物”入手,去分析作者的思想感情,进而揣摩作者的写作意图,即“旨”。物→情→旨。

  五、分析作品的思想感情及写作方法

  1、轻轻的(走)(来)(招手):不想惊动别人,更不想惊动这里的美景。忧愁。

  2、“西天的云彩”换成“东方的朝阳”如何?

  傍晚适合表达依依惜别之情,正如“秋”“雨”中写离别能泻染出这特定的意境一样,同时作者是别西(方)而东去,因此别“西天的云彩”准确。

  3、(金)柳→新娘→荡漾:喜爱这美景。(比喻)“柳”不是一般的意象,古代的离别诗中经常出现“柳”这一意象,因“柳”与“留”谐音,来表达惜别之情。可见,“柳”为意象,具有深厚的文化意味。

  举例:昔我往矣,杨柳依依。今我来思,雨雪霏霏。(《诗经》)

  渭城朝雨浥轻尘,客舍青青柳色新。(王维《送元二使安西》)

  杨柳岸,晓风残月。(柳永《雨霖铃》)

  4、青荇→招摇,做水草:感情深化,不想走了。留恋。(拟人)

  5、清泉→虹→梦:再深化,回答了为什么“留恋”这个问题,景美,更重要的是这里曾有自己的梦想。

  6、因此:寻梦,引起美好的回忆。撇开美景,沉浸在美好的回忆之中。(陶醉)

  7、沉默──回到现实(别离),获得了短暂的陶醉之后,不得不面对现实。伤感。

  8、照应开头,“不带走一片云彩”,飘逸、洒脱。

  小结:

  1、这首诗每小节的感情不同且具有一个美丽的圆形结构:

  美景(意象)

  轻轻的(忧愁)

  回忆(想象)

  悄悄的(洒脱)

  现实(伤感)

  2、徐志摩的艺术风格:

  投影:

  字句清新,韵律和谐,比喻新奇,想象丰富,意境优美,神思飘逸,富于变化,整饬华美,具有鲜明的个性。

  六、学生反复朗读、仔细体会

  七、知识迁移

  投影:

  沙扬娜拉──赠日本女郎

  徐志摩

  最是那一低头的温柔,(仔细的观察,抓住最有代表的一瞬。)

  像一朵水莲花不胜凉风的娇羞,(新奇而准确的比喻。)

  道一声珍重,道一声珍重,(直抒胸臆。)

  那一声珍重里有蜜甜的忧愁──(复杂的情感。)

  沙扬娜拉!(照应题目,无奈分别,珍重,珍重。)

  注:括号内容为评说。

  八、作业

  有表情地朗读,以至背诵这首诗。

再别康桥教学设计7

  教学目标:

  1、能鉴赏“新月派”诗歌的建筑美、绘画美、音乐美。

  2、能了解徐志摩的生平简介,整体把握其诗歌特点。

教学设计:

  1、学情:现代诗歌较之于当代诗歌,思想内容比较容易把握。因为《再别康桥》是新诗中的名作,特别适宜朗诵,所以课堂上应少作分析,多多朗诵,进而把握诗歌的感情变化流程。

  2、教材:对这首诗的理解有两种说法:一是作者为了躲避与陆小曼的感情纠缠,再次到英国寻找以前与林徽音的旧梦,聊作排遣,另一种是说此诗就是表达对康桥的留恋与热爱。教学中,可以根据文本写景抒情的特点,采用第二种说法。

  3、教法:诵读法

教学过程:

  一、导入

  1928年夏天。伦敦。一个三十开外、身材颀长、面容清秀的年轻人在康河边长久的踯躅。他看不倦河畔水色,听不厌近村晚钟。这康河以及河上的康桥,还有那上游的拜伦潭,潭边的果树园……一切是那么熟悉,而如今却又不得不向它们告别。

  这位风度潇洒、相貌英俊而又略带倦容的人是谁?他为什么要到这里?

  他就是中国现代著名诗人徐志摩,一个风流倜傥、洒脱不羁、放浪形骸的短命诗人——

  徐志摩(1896—1931)浙江海宁人,生于富商家庭。笔名云中鹤、南湖、诗哲。他的一生是幸福的,却又是痛苦的,这个我并不多说,有兴趣的自己动手去查阅资料,我要说的是诗人的“康桥情结”:

  康桥,即英国著名的剑桥大学所在地。1920年10月—1922年8月,诗人曾游学于此。康桥时期是徐志摩一生的转折点。诗人在《猛虎集·序文》中曾经谈道:在24岁以前,他对于诗的兴味远不如对于相对论或民约论的兴味。正是康河的水,开启了诗人的性灵,唤醒了久蜇在他心中的诗人的天命。因此,他后来曾满怀深情地说:“我的眼是康桥教我睁的,我的求知欲是康桥给我拨动的,我的自我意识是康桥给我胚胎的。”(《吸烟与文化》)1928年夏天,诗人故地重游。11月6日,在归国途中的轮船上,他吟成了这首传世之作。可以说,“康桥情结”贯穿在徐志摩一生的诗文中;而《再别康桥》无疑是其中最有名的一篇。其他名作:《偶然》、《沙扬娜拉》等。

  胡适说:“他的人生观里……只有三个大字:一个是爱,一个是自由,一个是美。”现在就让我们一起走近这由爱、自由、美三朵鲜花所编制的诗的世界——

  二、整体感知

  1、题目:题目中的“再”,交代了这是诗人第二次离开,第一次的离开,作者写就《康桥,再会吧》,如今情难自控,再次挥笔成诗,可见作者对康桥的依恋。此外,告别的对象不是人,而是物,是优美宁静的康桥风光。就从这点上说,这首诗较之于一般的离别诗,就显得新颖而又含蓄。

  2、朗读。要求入情入境地诵读这首诗。

  ①正音,正字。青荇榆阴漫溯斑斓笙萧

  ②教师范读。

  ③学生自由朗读。

  ④交流诵读感受。(感情变化:依恋-欢欣-陶醉-执着-激动-沉默-平静)

  三、讨论:

  1、胡适所说的诗人的“爱、自由、美”的人生观可以在诗中那些地方可以找到?

  提示:①无限眷念,难舍难分——真爱无声

  (开头的三个“轻轻”,使我们体会到,康桥的宁静与优美已经深深印刻在诗人的内心深处,以致于诗人在即将告别之际,也不忍打破康桥宁静之美,这种细腻而真实的惜爱之情缘自诗人对康桥对美好自然和美好生活的热爱,也为全诗确定了情感基调。结尾处的三个“悄悄”,比起“轻轻”,略显沉重,但是,通过诗歌主体部分感情变化可知,诗人在壮怀激烈准备高歌一曲的时候,读懂了“悄悄是别离的笙萧”这一清淡雅致的离别主题,因此以沉默的姿态悄悄告别,可以说,感情上更是加深对康桥的尊重和热爱。可谓真爱无声。)

  学生也可以从选择美好的自然物象(比如“做一条水草”表明永不分离等)来表现热爱自然这一角度作答。

  ②寻梦放歌,潇洒挥手——自由无边

  (儒雅的文人也当是性情中人,寻梦就是寻找自由,寻找爱情。当唱欲唱,却又不唱,看似矛盾,好象感情受到了压制,实际上却体现了诗人还给静谧的康河风光以自由而获取自己心灵上的更大自由。从开头的招手到结尾的挥一挥衣袖,感情由眷念到洒脱,境界顿出。)

  学生也可以从“做一条水草“等语句分析诗人对待“物”的民主、平等态度。

  ③如梦如幻,如画如歌——大美无形

  (在那桃花盛开的地方,有着陶渊明的动人幻想。在康河的柔波里,也有着徐志摩的美好理想。可以说,这是诗人现实中的桃花源。作者用细腻的笔触,优美的意象,描绘出一幅静美悠闲的西方油画。加上整齐的诗行,鲜明的节奏,平平仄仄起来,声调舒缓有致,参差错落,就像一支动听的小提琴乐曲。那旋律真是太悦耳、太让人陶醉了!每节的换韵,又使得我们听出了旋律的流动之美。首尾的呼应,又使得乐章的回环严密。而这一切的造化了无痕迹,得益于诗人那颗敏感纤细的心,到这里我们可以悟出:康桥是美丽的,康河的河畔是美丽的,而最美丽的当时诗人那颗热爱自然、追求自由的心了!)

  学生可以从意象上进行分析,可以抓住色彩进行想象。不赘言。

  2、进一步通过诵读感受“新月派”诗歌的“三美”主张

  建筑美:四行一节错落排列字数相近回环呼应——(形式)

  音乐美:节奏感旋律美弹跳性——(语言)

  绘画美:金柳新娘招摇彩虹似的梦——(意境)

  四、课堂练习

  怎么理解诗题中的“偶然”?

  《偶然》

  徐志摩

  我是天空里的一片云,

  偶尔投影在你的波心——

  你不必讶异,

  更无须欢喜——

  在转瞬间消灭了踪影。

  你我相逢在黑夜的海上,

  你有你的,我有我的,方向;

  你记得也好,

  最好你忘掉,

  在这交会时互放的光亮!

  参考资料:

  写于1926年5月,初载同年5月27日《晨报副刊·诗镌》第9期,署名志摩。这是徐志摩和陆小曼合写剧本《卞昆冈》第五幕里老瞎子的唱词。

  能把“偶然”这样一个极为抽象的时间副词,使之形象化,置入象征性的结构,充满情趣哲理,不但珠润玉圆,朗朗上口而且余味无穷,意溢于言外——徐志摩的这首《偶然》小诗,对我来说,用上“情有独钟”之语而不为过。

  诗史上,一部洋洋洒洒上千行长诗可以随似水流年埋没于无情的历史沉积中,而某些玲珑之短诗,却能够经历史年代之久而独放异彩。这首两段十行的小诗,在现代诗歌长廊中,应堪称别备一格之作。

  这首《偶然》小诗,在徐志摩诗美追求的历程中,还具有一些独特的“转折”性意义。按徐志摩的学生,著名诗人卡之琳的说法:“这首诗在作者诗中是在形式上最完美的一首。”(卡之琳编《徐志摩诗集》第94页)新月诗人陈梦家也认为:“《偶然》以及《丁当-清新》等几首诗,划开了他前后两期的鸿沟,他抹去了以前的火气,用整齐柔丽清爽的诗句,来写那微妙的灵魂的秘密。”(《纪念徐志摩》)。的确,此诗在格律上是颇能看出徐志摩的功力与匠意的。全诗两节,上下节格律对称。每一节的第一句,第二句,第五句都是用三个音步组成。如:“偶尔投影在你的波心,”“在这交会时互放的光壳,”每节的第三、第四句则都是两音步构成,如:“你不必讶异,”“你记得也好/最好你忘掉。”在音步的安排处理上显然严谨中不乏洒脱,较长的音步与较短的音步相间,读起来纡徐从容、委婉顿挫而朗朗上口。

  而我在这里尤需着重指出的是这首诗歌内部充满着的,又使人不易察觉的诸种“张力”结构,这种“张力”结构在“肌质”与“构架”之间,“意象”与“意象”之间,“意向”与“意向”之间诸方面都存在着。独特的“张力”结构应当说是此诗富于艺术魅力的一个奥秘。

  所谓“张力”,是英美新批评所主张和实践的一个批评术语。通俗点说,可看作是在整体诗歌的有机体中却包含着共存着的互相矛盾、背向而驰的辨证关系。一首诗歌,总体上必须是有机的,具各整体性的,但内部却允许并且应该充满各种各样的矛盾和张力。充满“张力”的诗歌,才能蕴含深刻、耐人咀嚼、回味无穷。因为只有这样的诗歌才不是静止的,而是“寓动于静”的。打个比方,满张的弓虽是静止不动的,但却蕴满饱含着随时可以爆发的能量和力度。

  就此诗说,首先,诗题与文本之间就蕴蓄着一定的张力。“偶然”是一个完全抽象化的时间副词,在这个标题下写什么内容,应当说是自由随意的,而作者在这抽象的标题下,写的是两件比较实在的事情,一是天空里的云偶尔投影在水里的波心,二是“你”、“我”(都是象征性的意象)相逢在海上。如果我们用“我和你”,“相遇”之类的作标题,虽然未尝不可,但诗味当是相去甚远的。若用“我和你”、“相遇”之类谁都能从诗歌中概括出来的相当实际的词作标题,这抽象和具象之间的张力,自然就荡然无存了。

  再次,诗歌文本内部的张力结构则更多。“你/我”就是一对“二项对立”,或是“偶尔投影在波心,”或是“相遇在海上,”都是人生旅途中擦肩而过的匆匆过客;“你不必讶异/更无须欢喜”、“你记得也好/最好你忘掉,”都以“二元对立”式的情感态度,及语义上的“矛盾修辞法”而呈现出充足的“张力”。尤其是“你有你的,我有我的、方向”一句诗,则我以为把它推崇为“新批评”所称许的最适合于“张力”分析的经典诗句也不为过。“你”、“我”因各有自己的方向在茫茫人海中偶然相遇,交会着放出光芒,但却擦肩而过,各奔自己的方向。两个完全相异、背道而驰的意向——“你有你的”和“我有我的”恰恰统一、包孕在同一个句子里,归结在同样的字眼——“方向”上。

  作为给读者以强烈的“浪漫主义诗人”印象的徐志摩,这首诗歌的象征性——既有总体象征,又有局部性意象象征——也许格外值得注意。这首诗歌的总体象征是与前面我们所分析的“诗题”与“文本”间的张力结构相一致的。在“偶然”这样一个可以化生众多具象的标题下,“云——水”,“你——我”、“黑夜的海”、“互放的光亮”等意象及意象与意象之间的关系构成,都可以因为读者个人情感阅历的差异及体验强度的深浅而进行不同的理解或组构。这正是“其称名也小,其取类也大”(《易·系辞》)的“象征”之以少喻多、以小喻大、以个别喻一般的妙用。或人世遭际挫折,或情感阴差阳错,或追悔莫及、痛苦有加,或无奈苦笑,怅然若失……人生,必然会有这样一些“偶然”的“相逢”和“交会”。而这“交会时互放的光亮”,必将成为永难忘怀的记忆而长伴人生。

  五、作业

  1、随笔,下周一交。题目自拟,字数不少于800字。

  2、背诵《再别康桥》

  3、预习:如何分析《死水》中的“三美”?


本文来源http://www.010zaixian.com/wenxue/zaibiekangqiao/3988849.htm
以上内容来自互联网,请自行判断内容的正确性。若本站收录的信息无意侵犯了贵司版权,请给我们来信(zaixianzuowenhezi@gmail.com),我们会及时处理和回复,谢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