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010在线作文网!

种树的牧羊人初一课文(2)

其他类 时间:2021-08-31 手机版

  当水回到大地,柳树、牡丹草、野花等一一复现。这些自然的变化在不知不觉中进行着。猎人们回到高地,开始猎野兔或野猪,他们或许看到了从地上冒出的树苗,但没有人想到那是布非耶的杰作;更不曾有人想像过光凭一个人的毅力和爱心,能让大自然有所改变。

  1935年,布非耶已经七十七岁。忽然有一天,官方派了一些人来巡察这个由布非耶创造的森林。他们异口同声地宣称这是一片“天然林”,同时决定对这片天然林采取一点必要的措施,把林地列入省的保护区,不准制炭者砍伐

  这些官员中有一位是我的朋友,我跟他提起布非耶,他大吃一惊,并且表示很想见见这位奇人。那天布非耶正在距离官员巡察林地的十公里之外,努力种树。我带了鸡蛋当礼物,三人在树下共进午餐。

  从我们刚才走过长满树木的山坡,实在很难回想在1913年,这里还是寸草不生的干旱大地。

  或许正因为布非耶拥有无私的心灵,加上住在有益健康的山林,过着俭朴的生活,上帝才赐予他如此强健的体魄。以他种树的速度,实在无法估算他还能种多少亩的山林!

  临走前,我的朋友留下几项种树的建议。他在回去的路上告诉我:“布非耶显然懂的比我多。”走了一个小时,他又补上一句,“他比大家都懂种树的道理,他已悟出幸福之道。”

  实在要感谢这位林务官,森林不但得以保全,也确保了这位种树男人的幸福。因为林务官派了三位巡山员。

  惟一会威胁森林的事,发生在第二次世界大战期间。那时候有些车的引擎是靠烧木材行驶的,所以人们开始砍伐橡树林。幸好这块高地离铁路太远,运输不便,伐木商人才没有打这里的主意。

  布非耶根本不晓得这回事。他不理会1939年的世界大战,如同不理会1914年的世界大战。

  我最后一次看到布非耶,是在1945年的6月。那时他已是八十七岁的老人。

  当我坐车进入高地时,我简直不敢相信自己的眼睛。河水汩汩地流入池塘,池塘边还种了一棵菩提树。原先的废墟修复成崭新的房舍,周围的菜圃与花园,井然混栽着各式各样的白菜、玫瑰、韭葱、金鱼草和秋牡丹。

  虽然刚受过战争的洗礼,但大地已有复苏的迹象。山坡上铺着一块一块的小麦田和裸麦田;狭长的山谷下,草地开始吐绿。才不过八年的时光,整个高地便焕然一新,散发出健康富裕的光芒。这一切都得归功于艾尔则阿·布非耶。

  这个男人告诉我们,只靠身体力行和蕴藏的品德,便能将荒地变成沃土。

  艾尔则阿·布非耶,1947年逝世于法国巴农的安养院《种树的牧羊人》讲解

  这是一篇著名的绘本故事,作者虚构了一个在贫瘠荒原孤独种树的牧羊人形象,通过荒原前后境况的对比,表达了对老人的赞美和敬佩之情。作者采用纪实笔法来写,曾让人误以为写的是真实的人,甚至有人去普罗旺斯地区寻访这位老人。作为一篇教读课文,本文与《纪念白求恩》有着不同的风格,承担着完成单元学习任务的重要功能。其教学价值有如下几个:

  其一,课文篇幅较长,适合训练默读。默读要求不出声,不动唇,不指读,不回顾,最好一气呵成读完全文。这样做,可将注意力集中在语句的层面,而不是单个字、单个词,有利于形成完整的印象,保持语感的连续性,从而更容易把握文章的意蕴。可采取多遍默读的方式,初读整体把握课文大意,第二遍读,重在梳理故事情节,把握人物形象,再读圈点勾画出关键语句和精彩之处。

  其二,把握课文的思路,理解一般记叙文的写作思路。课文是一篇以叙事为主的文章,采取先总起议论,奠定“这是一个难得的好人”的叙述基调,然后展开叙事,最后又以议论升华主题。一般记叙文,往往采取这样的写作思路。而文章主体部分的叙事,则采取时间顺序,写牧羊人二十年来的工作,写高原由荒凉逐渐变为繁荣的经过;同时采用第一人称的有限视角,避免“我”的过度参与,影响叙事的客观性。“我”只是长期地观察,牧羊人几十年如一日地孤独工作着,一点点积累,最终形成惊人的质变。这前后的对比,这不图回报的行事,客观写来,比任何激情洋溢的抒情,效果都更好。

  其三,文章中有一些议论性语句,起到点睛作用,值得细细品味;还有一些描摹细腻,生动形象的语句。可让学生将其勾画出来,认真揣摩。前者如:“这地方没有树;没有树,就不会有生命”“当我想到,眼前的一切,不是靠什么先进的技术,而是靠一个人的双手和毅力造就的,我才明白,人类除了毁灭,还可以像上帝一样创造”“我从没见过他有任何动摇或怀疑,只有天知道这有多难”等。后者如:“狂风呼啸着穿过破房子的缝隙,像一只饥饿的野兽发出的吼叫”“当我来到那个废弃的村庄旁,向远处望去,看到了一片灰灰的薄雾,像地毯一样,铺在高原上”等。

  习题设计:

  “思考探究”一旨在练习默读的基础上,了解文章结构,感知课文内容,弄懂大意,培养学生的梳理和概括能力。“思考探究”二结合具体描写理解人物形象,鼓励学生多角度评价,但要言之有据,要能结合文中的具体语句进行分析。“思考探究”三旨在训练学生深入理解文章主题,能结合文本及相关资料说出自己的观点,言之成理。“积累拓展”引导学生从文本走向文外,在前面练习感受人物人格、体会故事主旨的基础上,思考这些品质的现实意义。

  教学建议:

  (1)第一课时练习默读,感知基本内容,了解文章大意,落实基本字词,圈点勾画关键语句。要注意引导学生从两方面梳理故事的主要情节,一是牧羊人种树的过程,一是荒原前后的变化。在此基础上,做抽象分析,把握文章思路展开的方式。第二课时可进行精读、细读,关注描写性段落,把握细节和文章的点睛之笔,分析叙事的特点,把握人物形象,理解故事的主题。

  (2)对于主题的探讨,要注意结合关键语句的品味进行。可从两方面把握:其一,从环保的角度,牧羊人种植树木,改造荒原,表现出人类勇于承担责任、与自然和谐共处的意识;其二,从人的角度,牧羊人以一己之力改造了荒原,这是人类毅力、勇气和担当精神的赞美。  (3)课文是从原文中节选出来的,可引导学生阅读全文,并欣赏绘本图片,进一步思考文章的意蕴;也可观看奥斯卡获奖动画影片《种树的牧羊人》,联系自身经验,让学生进一步体会《种树的牧羊人》的现实意义。


本文来源http://www.010zaixian.com/wenxue/qita/1913194.htm
以上内容来自互联网,请自行判断内容的正确性。若本站收录的信息无意侵犯了贵司版权,请给我们来信(zaixianzuowenhezi@gmail.com),我们会及时处理和回复,谢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