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010在线作文网!

《黄鹤楼送孟浩然之广陵》教学反思多篇(3)

  《黄鹤楼送孟浩然之广陵》教学反思篇三:

  王崧舟老师说过:“一个不会抬头仰望星空的老师,绝不会是一个好老师。抬头仰望的繁星中,最闪亮的就是诗。”对于古诗教学,我一直怀有浓厚的兴趣。《黄鹤楼送孟浩然之广陵》这首诗是唐代大诗人李白所写,古诗所表达的是诗人对扬州的向往以及送别好友时无限依恋之情。诗人巧妙地将对好友的一片深情寄托在对自然景物的动态描写中,将情与景自然地交融在一起,含吐不露而余味无穷。在这一课的一路打磨中,各位前辈、同仁对我的课提出了许多宝贵的意见,使我对古诗教学有了更深的认识与体悟。现将自己对这一课执教的反思总结如下:

  一、准确把握一堂课的情感基调

  在设计教案之前,对《黄鹤楼送孟浩然之广陵》这首古诗我进行了深入的钻研。这是一首送别诗,但整首诗的感情基调并不仅限于送别友人的无限依恋与伤怀。李白送别友人孟浩然前往唐朝最繁华的扬州城,内心是带着对友人的祝福和自己的向往的。因此在教学设计中,我将全诗的感情基调确立为李白对扬州的向往和送别友人的不舍之情。这样一来,这首诗除了离别伤怀还带上一抹清丽的色彩。

  二、掌控一堂课的教学节奏

  在这首古诗的教学中,我按照知诗人——读诗文——解诗意——入诗境——悟诗情的方法进行教学。各个环节环环相扣,自然流畅。在诸多的环节中,我把重点放在了“入诗境”、“悟诗情”上。在学生整体感知古诗大意的基础上,通过引导学生品析“西辞”、“烟花”、“尽”以及“唯”等词语入诗境,展开文本对话,拉近学生与诗人的距离,进而体悟古诗蕴含的情感。

  三、整合一堂课的多种元素

  (一)渲染情绪

  诗是浓缩的画,诗中的画,诗中的情需要细细来品味。因此,在教学古诗时,我注重情绪的渲染。在朗读“烟花三月下扬州”时,我创设三种情景引导学生读进去:

  师:春风拂面,带来清新花香,陶醉其中,忍不住轻轻吟诵。

  生读:烟花三月下扬州。

  师:大街小巷,繁华热闹,耐不住愉快的说道。

  生读:烟花三月下扬州。

  师:放眼望去,万紫千红,禁不住高声诵念。

  生读:烟花三月下扬州。

  学生在我创设的情境中,感受着烟花三月的扬州是如此繁华多娇。这为学生接下来体会李白对扬州的向往之情做了铺垫,渲染出了向往的情绪。

  在“孤帆远影碧空尽”一句中教学中,我也采用了渲染情绪法。

  师:孟浩然的小船有发动机吗?

  生:没有。

  师:是呀没有,只有一个用手撑桨划船的师傅。孟浩然的小船有咱们现在的船行驶得那么快吗?

  生:没有。

  师:当然没有,它是悠悠的远去,慢慢地远去。李白究竟送了多久呢?是30分钟的送别,读。

  生读:孤帆远影碧空尽。

  师:是一个多小时的送别,读。

  生读:孤帆远影碧空尽。

  师:是两个多小时的送别,读。

  生读:孤帆远影碧空尽。

  师:无论是多长时间的送别,李白都久久不愿离去。桃花潭水深千尺,李白情深深几许?读。

  生读:孤帆远影碧空尽。

  通过调动学生的生活积累,创设情境渲染情绪,让学生体会了李白长久而深情的送别。

  (二) 反复诵读

  王崧舟一直认为诵读是感悟作品的基本策略,是唤醒感觉的过程,是激活诗意的过程。在古诗的教学中,我也十分注重诵读。总体来看本堂课的诵读主要指向这几个方面:一是读准字音,读通古诗;二是整体感知;三是想象入境;四是体悟情感;五是背诵古诗。以读促悟,让学生在反复诵读中展开文本对话,进入情境,贴近诗人,体悟诗情。

  (三) 角色对话,启迪情思

  在本节课中,我感觉自己在两个点的教学中很有缺憾。一是学生在理解“烟花”一词时,没有让学生说一说自己想象中的“烟花三月”之景。随着了解了课下注释的解释以及我形容出自己看到的“烟花”之景,学生的脑海中一定也有自己解读“烟花”一词生成的画面。让学生自己说一说,既是很好的口语表达机会,更能激发自己向往的意愿,仿佛在与李白对话,拉近与李白的距离。二是在品析“孤帆远影碧空尽”一句时,我顺势擦去图画中的“孤帆”、“烟花”、“黄鹤楼”之后,学生面对黑板上仅剩下的李白与长江水,应该创设微写作环节,让学生把想对李白说的话,想问李白的话写出来,让更多的同学参与到与李白的对话中,启迪情思,深入体会这送别情深。

  经过领导与同事们的指点,我这节课确实有了很大的提升。古诗教学也让我看到了语文教学更广阔的天空。作为一名在起跑线上的教师,漫漫教育路,趁着年轻的大好时光,我将更加努力地向优秀的前辈们学习,更加努力地读书,积累教育教学经验,不断摸索,努力形成自己的教育特色与风格,让我的语文课堂绽放出丝丝光彩,让我的学生有更多的收获与体悟!


本文来源http://www.010zaixian.com/wenxue/huanghelousongmenghaoranzhiguangling/175607.htm
以上内容来自互联网,请自行判断内容的正确性。若本站收录的信息无意侵犯了贵司版权,请给我们来信(zaixianzuowenhezi@gmail.com),我们会及时处理和回复,谢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