篇三:形势与政策 论文:我们生活在一个不断提速的时代
我们生活在一个不断提速的时代。出差是飞机高铁,上网是极速体验,吃饭要争分夺秒,就连蹒跚学步的孩子,都不能“输在起跑线上”。“快些!再快些!”这已经成为了每个人生活中的潜台词。可是,社会的非正常之“快”让我们经历了一月前的高铁之殇;生活方式的非正常之快,让我们的身心面临“不能承受之伤”,攀升的慢性病和心理疾病发病率,很多都是这个“快时代”的副产物。
我们的“加急时代”
在这个“加急时代”,“疲于奔命”成了多数人的共同感受。“时间就是金钱,效率就是生命”演变为一种普世的价值观。从出生伊始,“不能输在起跑线上”的口号,便时刻督促着家长,给孩子们安排越发忙碌的课余生活;学生时代,早上学、跳班、提前毕业,越来越多地与时间赛跑的案例出现在我们身边,“年龄不等人,出名要趁早”成为了很多学生的口头禅;当我们终于熬到上班,又不得不面对更加“快速”的生活:一步到位、名利双收、嫁入豪门、一夜暴富前提只有一个,那就是越快越好。
在这种发展速度的带动下,人们日益变得神色慌乱、步履匆匆。去年,一项关于“全球最着急的人”的调查显示,中国人在世界上最没耐心。在北京、上海等以“高压紧张和快节奏”而闻名的大城市,每天早上固定时间段的公车上,挤满了一脸倦色的上班族;林立的`写字楼中,到处可见为准时打卡而比赛般奔跑的人们;不仅如此,在生活方式上,“快”也成为了第一标准,出行要快、吃饭要快、办事要快、娱乐也要快,甚至对待婚姻大事,都讲究“速战速决”。
“快”让我们逐渐失去“慢”的能力。在超市收银台前的购物者,推着购物车在几条长龙之间踯躅,插队加塞挤来挤去,一分钟也不愿意等待;早起的上班族为了抢上一辆出租车而争得面红耳赤;着急的驾驶员会在交通灯变黄时一脚油门加速而去我们很急,我们很不耐烦。因为总是会担心,如果这个机会不抓住,就被社会抛离;如果现在乖乖排队,那么就一定会有人插在你前面。
“快”的代价
“如今的人们成了被速度绑架的奴隶!”苏州荣格心理咨询中心高级督导王国荣如此评价整个社会的急躁。“工作的时间有的是,锻炼的时间没有、看书的时间没有、陪伴家人的时间没有,甚至连思考自己为何忙成这样的时间都没有。”不知不觉中,身心一点一滴的超负荷累积,直到积重难返。
急出来的心脏病。卫生部中日友好医院心血管内科副主任医师曹启富告诉《生命时报》记者,超负荷的工作以及因此带来的焦虑、急躁等情绪,使人常常处于应激状态,从而提高心脏病的发生几率。很多中青年过劳死、猝死的发生就与此有关。各种“心疾”找上门。
“1分钟剥1根香蕉皮,你能轻松完成。可过快的生活节奏却像要求你在1分钟内剥完100根香蕉皮!”王国荣如此比喻。早在上世纪七八十年代,著名心理学家贝克就在书中写到,美国至少有2200万人遭受“慢性恐慌症”的困扰,这些人时刻充满紧迫感,觉得自己还有无数的事情要干。而更严重的则是焦虑、动力缺乏、狂躁等心理疾病。
太亢奋致失眠。上海市中医失眠症医疗协作中心副主任施明告诉记者,40%—55%的失眠症是由精神心理因素引起的,其中很重要的一条就是节奏太快。快节奏的生活一方面会导致脑子在晚上仍然很亢奋,身体想休息了,脑子却“关”不掉,难以入眠;另一方面晚上经常加班会使生物钟产生混乱,影响内分泌的正常分泌规律,导致失眠。
狼吞虎咽伤肠胃。只用5分钟解决午饭,最常吃的就是快餐,这些状态都会让肠胃很受伤。曾有调查显示,近40%的人曾因吃饭过快引发胃疼、胃胀等不适反应。中国农业大学食品科学与营养工程学院副教范志红表示,吃饭太快容易导致消化代谢功能紊乱,引起便秘,导致吃太多等问题。
盲目追赶心很累。盲目追赶过程中,人失去了“慢”和“静”的能力,失去了独立思考的能力,也失去了欣赏美的能力,更失去了思考生命终极意义的能力。而这些,恰恰是能滋养你心灵,让你感知幸福的养分。
不做“急躁的傻瓜”
“慢的乐趣怎么失传了呢?古时候闲荡的人到哪儿去啦?民歌小调中的游手好闲的英雄,这些漫游各地磨坊,在露天过夜的流浪汉,都到哪儿去啦?他们随着乡间小道、草原、林间空地和大自然一起消失了吗”捷克小说家米兰·昆德拉在《慢》一书中忧伤地写到。在全球都在关注“中国速度”的时候,我们真的该慢下来了。
主动给自己放个假。在瑞士工作两年多回国后,曹启富最初常感觉自己像个带线的木偶,被人牵着连轴转,身心俱疲。瑞士的记忆变得清晰:休息不是吃饭搓麻,而是爬山滑雪,享受家庭生活。此后,每当感觉工作量饱和时,他便会强制自己暂时放下手头工作,去农家小院住上两天。
做好评估,学会拒绝。王国荣的经验是听从自己内心的声音,掂掂自己身心能承受的最大工作量,并勇敢拒绝超负荷的部分。十年前的王国荣,在急匆匆超过旁人时,会在心理不屑地说:“笨蛋,走那么慢!”那时,他同时为7家杂志社写专栏,一周至少要完成7000字。而读完《慢》一书后,他彻底醒悟:“我才是急躁的傻瓜!”他推掉了5家杂志社的约稿,坐地铁时开始主动“缩”在最后。
提前10分钟出门。时间像个环,如果凡事掐着时间点来,第一步你晚出发10分钟就意味着你将迟到10分钟,路上的忐忑不安、焦虑急躁伤身,而随后的道歉、内疚甚至是不欢
而散同样让人郁闷。王国荣反问,为什么不提前10分钟?“很多人每天都忙忙碌碌,很大原因就是时间没安排好,或者该集中精力工作的时候却偷懒,比如看微博、聊天等”。见缝插针也要放松。很多专家都不会安排固定的放松时间,而是在忙碌中见缝插针地进行。王国荣每天坚持在工作间隙分4次做400个俯卧撑,而胡大一教授的“日行万步”也是在会议间隙、机场候车等空隙中做到的。此外,抽空听音乐、阅读等都是不错的放松方法。让身体“挣够钱”。晚上11点睡,早上5点半起的习惯,施明坚持数十年了。在他看来,晚上睡觉是身体在挣钱,白天工作是身体在花钱。“只有收支平衡了,才能挣更多钱。若总是在透支,身体都垮了,再成功都是个失败者!”
尝试慢体验。意大利记者、美食评论家卡洛·彼得里尼是“慢食运动”的发动者,他号召大家慢慢进食,享受食物的天然美味。不妨找一个下午,花三小时和家人喝一顿下午茶。“慢生活日”首倡者、意大利人贡蒂贾尼还提出了 “慢生活”的几大原则,包括“每天早起5分钟享受早餐”、“利用堵车时间和旁边的司机聊聊天”、“早晨别看电视而是读读书报”、“别动不动就说自己没时间”等。
【关于慢生活的演讲稿】相关文章:
1.生活的快与慢散文
2.慢脚步生活的散文
5.关于快与慢名言
本文来源:http://www.010zaixian.com/shiyongwen/yanjianggao/2983436.ht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