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010在线作文网!

西餐的礼仪(6)

礼仪常识 时间:2021-08-31 手机版

西餐的礼仪11

  在中国, 就餐前客人应该等候主人邀请才可坐下。 必须等到所有人到齐才可以开始任何 形式的进餐活动 —— 即使有人迟到也要等。 中式菜肴上菜的顺序第一道菜是汤, 紧接着是主 食辟如干饭, 再则是餐酒, 最后一道菜是水果用来促进消化。 除了汤之外, 席上一切食物都 用筷子。 筷子是进餐的主要工具, 因此千万不可玩弄筷子; 不可用筷子敲击其他物品, 更不 可以用筷子对人指指点点或打手势示意。 绝对不可吸吮筷子或把筷子插在米饭中, 这是大忌, 被认为是不吉利的。 再有, 不可用筷子在一碟菜里不停翻动, 应该先用眼睛看准你想取的食 物。 当你用筷子去取一块食物时, 应尽量避免碰到其他食物。 吃完饭或取完食物后, 要将筷 子放回筷子座。

  就中国人而言,一坐上餐桌,往往会滔滔不绝,互相夹菜,互相劝酒,以显出彼此的热 情与关心。这种闹从某种程度上反应了人们内心的愉悦,温馨和睦,一团和气。

  在座位排序方面,中西方人在正式宴会上都讲究座位的安排。在中餐餐桌上常用圆桌, 一般情况下, 坐北朝南或者正对门厅的座位为上座, 两边为偏座。通常是让年长者、 位高权 重者或主宾坐上座, 男女主人或陪客者坐下座, 与上座相对, 其余客人则按重要程度做偏座。 在中国, 长期占统治地位的是儒家文化与思想, 所以长幼有序, 男尊女卑作为了排座的标准。 总之,在中国,左为尊,右为次;上为尊,下为次;中为尊,偏为次。

  在中国,人们在餐馆用餐的穿着可以随便一些,即使是 T 恤,牛仔裤都可以,只有在 重要的宴会上才穿的隆重一些。

  在餐桌话语上,中国人请客吃饭时,摆在桌上的菜花样繁多,至少有七、八道菜,如果 是盛宴, 主菜会更多, 越名贵、 越奇特的菜会越显示主任的殷勤和客人的身份。 而主人却往 往要说 “ 今天没有什么好菜招待大家 ” 、 “ 菜做得不好,多吃一点 ” 之类的话。

西餐的礼仪12

  就座时,身体要端正,手肘不要放在桌面上,不可跷足,与餐桌的距离以便于使用餐具为佳。餐台上已摆好的餐具不要随意摆弄。当女主人拿起餐巾时,你才可以拿起餐巾放在腿上。有时餐巾中包有一只小面包,应把它取出,放在旁边的小碟上。

  餐巾如果很大,就双迭着放在腿上;如果很小,就全部打开。千万别将餐巾别在领上或背心上,也不要在手中乱揉。可以用餐巾的一角擦去嘴上或手指上的油渍或脏物,千万别用它来擦刀叉或碗碟。

  西餐的正餐通常从汤开始。在你座前最大的一把匙就是汤匙,它就在你右边的盘子旁边。不要错用放在桌子中间的那把匙子,因为那可能是取蔬菜或果酱用的。

  在女主人拿起她的匙子或叉子以前,客人不得食用任何一道菜。女主人通常要等到每位客人都拿到菜后才开始。她不会像中国习惯那样,请你先吃。当她拿起匙或叉时,那就意味着大家也可以那样做了。

  使用刀叉进餐时,从外侧往内侧取用刀叉,要左手持叉,右手持刀。切东西时左手拿叉按住食物,右手执刀将其切成小块,用叉子送入口中。使用刀时,刀刃不可向外。进餐中放下刀叉时应摆成“八”字型,分别放在餐盘边上。刀刃朝向自身,表示还要继续吃。每吃完一道菜,将刀叉并拢放在盘中。如果是谈话,可以拿着刀叉,无需放下。不用刀时,可用右手持叉,如果讲话需要做手势时,就应放下刀叉,千万不可手执刀叉在空中挥舞摇晃,也不要一手拿刀或叉,而另一只手拿餐巾擦嘴,也不可一手拿酒杯,另一只手拿叉取菜。要记住,任何时候,都不可将刀叉的一端放在盘上,另一端放在桌上。用餐后,将刀叉摆在4点钟方向即可。

  用刀叉吃东西时,应以叉子将左边固定,用刀子切一小口大小,蘸上调味汁送入口中。美式的吃法是先将食物全部切成小块,再换右手拿叉子慢慢吃。但如果吃的是多汁的肉类菜肴,肉汁会流满盘子,并不雅观。因此最好是切一块吃一口。

  吃体积较大的蔬菜是可用刀叉来折迭、分切。较软的食物可放在叉子平面上,用刀子整理一下。稍事休息时,刀叉的摆法:如果吃到一半想放下刀叉略作休息,应把刀叉以八字形状摆在盘子中央。若刀叉突出到盘子外面,不安全也不好看。

  如果有鱼的话,它多半在汤以后送上,桌上可能有鱼的一把专用叉子,它也可能与吃肉的叉子相似,通常要小一些,总之,鱼叉放在肉叉的外侧离盘较远的一侧。通常在鱼上桌之前,鱼骨早就剔净了,如果你吃的那块鱼还有刺的话,你可以左手拿着面包卷,或一块面包,右手拿着刀子,把刺拨开。如果嘴里有了一根刺,就应悄悄地,尽可能不引起注意地用手指将它取出,放在盘边沿上,别放在桌上或扔在地下。

  必须用手吃时,会附上洗手水。当洗手水和带骨头的肉一起端上来时,意味着“请用手吃”。用手指拿东西吃后,将手指放在装洗手水的碗里洗净。吃一般的菜时,如果把手指弄脏,也可请侍者端洗手水来,注意洗手时要轻轻地洗。

西餐的礼仪13

  西餐无论从形式、内容到进餐的礼仪都与中国人的饮食习惯全然不同,它能顺利地打进中国市场,并不仅仅是崇洋思潮的影响,也因为它对中国人具有特殊的吸引力。 在古人的心目中,以吃喝为主要内容的宴饮,它的意义远在吃喝以外。

  《周礼》说: “以乡燕(宴)之礼,亲四方之宾客”,“以饮食之礼,亲宗族兄弟”,用宴饮联络宾客,敦睦亲属,亲善友谊是中国人的传统,遇有婚丧喜庆、联谊、册封、庆功,结盟的,没有哪个节庆不以吃喝为特色。以吃交好,以吃释怨,以饮消愁,都以吃喝为高潮,吃喝成为中国人联络亲朋,整合关系的重要方式。

  然而以中式宴饮为交往方式,除了三、二知己小酌以外,大宴宾客都是群体性的活动,尊卑有序的程式,拘守进退的礼仪,并不便于宾客的自由交往,有什么私密话也很难避开别人的耳目,而西式冷餐会、自助餐比传统中餐的宴请提供了自由宽松的气氛,更便于交谈,增进联络。晚清以来社会交往扩大,外事活动增多,吃西餐成为待客的新方式,黎元洪入京谒隆裕太后,有人讥之曰:“一卧瀛台经岁暮,几回请客劝西餐。”可见清宫备西餐已是寻常,这在宫中又称为“洋饭”。溥仪在御花园举办茶点会,用御制的酒杯盛上洋酒招待英、美、日等各国使节和夫人。

  茶点会往往在台上放置三明治、土豆片、计司条等各种西式冷菜,席间只有少许座位,主人和宾客大都站着边吃边谈,由待者端着盛满西点和酒水的托盘在宾客中穿梭,由宾客自由取舍,这种别具一格的餐饮方式深受人们的欢迎。

  在上个世纪之交这已成为中外官员,权贵显要,聚会、谈判的重要形式,位居东交民巷附近的六国饭店是经常举行盛宴的场所,时人记载说: 六国饭店在中御河桥边,建筑壮丽、陈设华美,较之沪上汇中,殆过不及,从前为外交团俱乐部。光、宣之交,满清贵族群学时髦,相率奔走六国饭店,。”官场借助西餐酒会进行交际,民间也争相效法,由官员士大夫和富商大贾的带头,西餐馆很快在中国立足、生根。

  据民国时期《上海市场大规》记载,清末民初上海有一江春、一枝春、一品香、大观楼十多家;1920xx年北京海宴楼开张不久,《大公报》刊文说:“ 北京自庚子乱后,城外即有玉楼春洋饭店之设,后又有清华楼。近日大纱帽胡同又有海晏楼洋饭馆于六月十七日晨开张。盖近年力主人于西学西艺虽不知讲求,西洋习者正复不少,于此可见一斑矣。”

  西餐是对西方餐饮的统称,其实法式菜、英式菜、德式菜、俄式菜等各有千秋,无一不反映不同民族的喜好和特色,这对中国人又是见所未见之事。法国人对什么酒配什么菜都有讲究,海味要配白兰地,清汤需品葡萄酒,野味要与红酒相伴,色拉非得用甜酒,一道道酒配以一道道菜,进餐者在享用美味的同时也充分享受了这丰富多采的过程;英国人注意绅士风度,起床首先要饮红茶,早餐要有麦片、咖啡、面包、水果、煎鸡蛋,午饭只要简单的三明治,下午要有下午茶,晚餐则是最丰富的一顿,牛羊鸡鸭、水果点心,各式俱全,食谱和程序都要照章办事;美国人进餐不拘一格,以英式菜肴为主,融汇欧亚于一炉,制作不讲求搭配,什么都可以加混在一起进食。

  中国人本来喜爱大家围坐一起,热菜、热汤、热饭,吃得热热乎乎,西餐的口味、制作与中式餐饮大相径廷,但嗜好美食的中国人自古以来就有兼容各种美食的能耐,对西餐也是这样。西式菜很少用油盐酱醋烹饪,大多是原汁、原味上桌,调味品主随客便,油盐、果酱、胡椒、芥末、柠檬等都由个人的嗜好取舍使用,进食的宾客各不相谋,更无相互夹菜的习惯。对此,当时人记载说:“欧美各国及日本之会食也,不论常餐盛宴,一切食品,人各一器。

  我国则大众杂坐,置食品於案之中央,争以箸就而撄之,夹涎入馔,不洁已甚。” 对这分食制人们由陌生而认同: 番菜馆为外国人之大餐房,楼房器具都仿洋式,精致洁净,著名的有四马路海天春、一家春、一品春、杏林春等。“人各一肴、肴各一色,不相谋也不相让,或一二人,或十数人,分曹据席,计客数不计席数,向时华人鲜过问者,近则裙屐少年,巨腹大贾,往往携姬挈眷,异味争尝,亦沾染西俗之一端也。”

  更重要的是,从这“人各一肴,肴各一色,不相谋也不相让。”的食俗中体会到西方人尊重个体自主的生活方式。这种进餐方式还带来了社交中的平等意识,即使贵为王公贵族,在茶点会上也和宾客一样,都是站着进餐,来的都是客,不分贵贱,这在中国是前所未有的事。 宴请中的平等意识对中国男尊女卑的旧风俗是一大冲击。

  在西式酒会中男主人带夫人出席,在西方是一种礼貌,可在中国却为社会所不容。1878年中国驻英公使郭嵩焘偕同夫人,宴请英国绅商仕女,在中国官场却引起舆论大哗,认为身为朝廷大员携内眷赴宴,男女混杂,不成体统,因此“传为笑柄,群指郭公为淫佚放荡之人”,为此《申报》发表专题评论《论礼别男女》一文,为其辩护。

  一直到十九世纪末,中国还不断重申禁止良家妇女出入茶肆酒楼,成都规定年青妇女不得进茶馆,后来有开设女座的,但进出之门要与男性分开。


本文来源http://www.010zaixian.com/shiyongwen/liyichangshi/3755835.htm
以上内容来自互联网,请自行判断内容的正确性。若本站收录的信息无意侵犯了贵司版权,请给我们来信(zaixianzuowenhezi@gmail.com),我们会及时处理和回复,谢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