读《发现母亲》有感2
有的人看见这个题目会问:“做个合格的家长?难道我做得不够合格吗?我让孩子吃饱穿暖,还让孩子早日接受教育,参加了好多培训班,不让他输在‘起跑线’上,我这个家长不合格吗?”我想说,合格不合格,你将《发现母亲》看一遍就知道了。读完了《发现母亲》后,你就会觉得抚育孩子不仅仅是吃好穿好,多参加几个培训班就行了。它包括对孩子进行习育、教育和化育。如果能做到这三者的融合,你就不但能成为一个合格的家长,还能成为一个杰出的家长。没准因为你的出色的抚育,你还可能培养出天才来。
《发现母亲》的封面顶部,就有那么一行信心十足的话:你可以不是天才,但你可以成为天才的母亲。这是大话吗?非也。你去书中走个来回,就能感觉到,这句话的力量底气十足,这句话的内涵无比丰富。这句话的背后,是作者王东华先生历时十年,从文化学、社会学、教育学等不同角度揭示了母亲对一个人成长的重要影响后,对为人父母者最好的祝福。
读罢此书之后,有一类“成功”人物的形象在我的心目中轰然崩塌了。这一类人就是为了事业,而不顾孩子的人。作者说:“在过往的历史里,成功的人往往不是好父亲、好母亲,我们有许多名人教子的故事,但是我们却没有看到几个被教育出来的有作为的孩子,相反,败家子却层出不穷。”这是多么发人深省呀。我们不顾孩子的教育、成长,而只热衷于自己所谓的“事业”,而在自以为是的“成功”之后,却为社会“贡献”了一个又一个的“累赘”,难道这样的价值观我们还能弘扬下去吗?王东华更是在书中以“成功:用孩子抵押来的勋章”为专题,提醒人们“我们是孩子的生命之舵,孩子是我们的生命之锚”,提醒人们“如果连关系自己身前身后的子女都不去关注,又何谈去建功立业呢”。
然而,王东华经过考察后发现,有很多的“成功人士”即使有教育好孩子之心,也不知道怎样才能把子女教育好,当然这也是绝大部分“平凡”父母面临的问题。比如历史上俯拾皆是的“英雄无继”现象,还有现实中仍在上演的“富不过三代”便是明证。有人以“因果”来解释,有人以“风水”来阐释,而作者对同时又大量在历史上存在的“人才世家”现象进行了剖析,发现不管是“富不过三代”也好,“人才世家”也好,起着最关键作用的仍然是家庭教育是否成功。
不过,这里提到的“家庭教育”远非现在我们常常提到的狭隘的“早期智力教育”范围了。为了真正揭示“家庭教育”的成功规律,作者系统研究了胎儿的发育、幼儿的成长,研究了人生的发展、人才的培育,研究了人才成长中的长子现象、行序现象、幼子现象、独子现象、寡母现象等,从而发现了父母在孩子成长、成才过程中的重大责任。比如,王东华在比较了“教师”与“母亲”在孩子成长过程中的作用大小之后,提出了“一个瞽母胜过一打特级教师”的观点;他在比较了“家庭”与“学校”在孩子成长、成才中的作用大小后,提出了“家庭是最早最好也是最高的学府”的观点。而在分析了“家长的行业是教育子女”、“让妈妈成为母亲,成为教育家”等一系列观点后,他更是提出了“母亲是孩子的大老师”这一重要观点,而不是人们常常说得“第一任老师”。
因为“这部著作完全是作者考察了中外上千年教育史、女性史及文化史,并对之进行了批判性分析研究写成的,完全是作者独立思考之结晶”。所以,书中的所有论断都显得那么新颖又具有震撼力。如:“人脑是分两次诞生的”、“第二次诞生更重要”、“人是早产三年的动物”、“婴孩的一年等于十年”等,让人们从根本上认识到了抓住关键时期对孩子进行教育的重要性、紧迫性。又比如:“母子感通:摇篮里建立起来的感应频道”、“恋母情结:母亲是孩子的纯金恋人”、“慈容精神:孩子是母亲身上掉下的肉”等,让人们认识到了在对孩子实施家庭教育时,母亲的不可替代的重要作用。
从王东华的《发现母亲》开始,中国的“母亲教育学”也正式开始了。建立一门新学说是不容易的,需要大量的资料作支撑。于是,“方仲永真的神吗?”、 “傅雷为什么反对傅敏学音乐?”、“鲁迅怎样做父亲,做对了吗?”、“教皇的养子为何比亲子成名的概率要小?”、“全世界智商最高的金雄熔失败了吗?”等古今中外一系列涉及人才成长、家庭教育成败的正反面事例都成为了他的研究对象。建立一门新的学说是不简单的,需要有“板凳要坐十年冷”的耐力。于是,本来是学工科出身的作者,为了这本著作、这个学说的问世,真就坐了十年冷板凳。而且在成名后,直到现在,仍然没有停下他研究的脚步。
是什么在支撑着他?是社会的赞美、优厚的报酬吗?我觉得的都不是,因为如果仅仅为了这一些,他完全可以从事自己的“老本行”。我觉得他有一种使命感,这种使命感在他的书中处处洋溢着。我们可以随便摘出来一段体会体会:“我们不能成就伟业,那并不仅仅是我们自己的过错。但是,如果我们不去做一个能理解伟大体验的人,则是我们的过错;而如果体验了理解了这份伟大而不能传达给孩子,从而让孩子点起自己那燃烧的对真理、伟大追求的火炬,那则是一种太遗憾和太不应该的过错了!”
他的使命感不仅是为了中国的繁荣与进步,更是为了世界的美丽与发展。所以作者在书的结尾发出了“让天才成批出现”的呐喊。他说:“当这种呼喊最终化为人类的一种信念时,那么一个天才竟长的新时代必将到来,到那时,我们将怀着极欣喜的心情注目于这个远远超过文艺复兴时代的全人类长盛不衰的全面复兴与增长,注目于这个在大地上建立起的人类最美好的群星灿烂的极乐园!”这是一种多么高远的境界呀,我们所有为人父母或将为人父母者还能冷眼旁观吗?不,再也不能了。我们应该行动起来。那么,就让我们从做一个合格的家长开始吧。
推动世界的手是摇摇篮的手,那手就长在我们身上!
读《发现母亲》有感3
首先,要感谢学校有机会让我们接触王东华先生的《发现母亲》。“你可以不是天才但你可以是天才的母亲”,“推动世界的手是摇摇篮的手”。这两句话贯穿了全书的中心,是作者最有价值的发现。从这两句话,就可以看出母亲在孩子成长中的重要作用。
家长是孩子的第一任老师,作为两个孩子的母亲,在看完这本书之后,我深深觉得,自己不是一个合格的母亲。在对老大的教育上,作为老师尤其是班主任,我对自己的学生要求很严格,进而对自己的孩子要求也很严格,我总觉得孩子其实可以做的更好,而忽略了,其实老大在很多方面已经做的很不错;我脾气很急躁,做事很麻利,不喜欢拖泥带水,所以特别讨厌孩子做事推三阻四,拖拖拉拉,所以就会经常催着她去做,孩子对此很反感;因为每天都有很多家里的.事情,学校的事情需要处理,我没有很多时间耗在孩子身上,所以我喜欢快刀斩乱麻,在对孩子的教育上缺少耐心,造成孩子做事也没有耐心;因为我不喜欢看书,所以也没有从小陪着孩子读书,造成孩子也不喜欢读书……,其实每个孩子都是家长的一面镜子,孩子身上都会多多少少有父母的影子。其实对于老大,我没少说她,但效果甚微,当时有用,等下次再遇到时,就又恢复原样了。尽管言教在孩子的思维能力具备后效力很大,但是,言教的基础仍然是身教,如果身教不好,那么言教的效果不可能好。只有身教和言教同时进行,身教是告诉孩子怎么做,言教是告诉孩子为什么这样做,孩子的教育才能起到作用。我深深觉得老大身上的很多毛病,跟我的教育有很大的关系,我必须行动起来,做出改变,和老大一起为老二做榜样。
首先,我需要从思想上先认识到,不论事业多么辉煌都不应放弃母亲的责任,许多老师把别人的孩子培育的很成功,但却没有时间管自己的孩子,这种代价是很沉重的,这其实是作为老师的一大失败。居里夫人的成功无人能比但依然把女儿培养成了诺贝尔奖获得者。
不能因为工作太忙,而放弃了对孩子的管理,学生是别人的最多跟你三年,而孩子是自己的,要跟自己一辈子。因为工作而放弃对孩子的教育这是最错误的选择,你的工作可以由更多的人去做,但孩子因此被毁掉的一生却是永远没有人能弥补的。其次,我必须在对孩子的教育上做出改变,以平和的心态去纠正孩子身上的缺点,多发现孩子的闪光点,时不时的跟孩子聊聊这几天她有哪些地方进步了,哪些地方给我们了巨大的惊喜,不要吝啬对孩子的赞赏,每天抽出半小时的时间放下手机,放下家务,放下工作,陪着孩子一起共读一本书,跟孩子交流读书心得,一起共读优美的语句。周末陪孩子一起去上辅导班,跟她一起学习。努力把孩子往更优秀的方面培养,相信在我们的共同努力之下,孩子一定会越来越优秀。读《发现母亲》有感4
这本是母亲看的书,但我也从中收获良多。这本书关注的母亲对孩子成长中的作用及贡献。它打破了一般思路从母亲要干什么,而是认为母亲对孩子更多的是指导。
如果一个国家科技文化不发达,那一定是教育系统有问题,如果社会风气不良好,那一定是家长的教育有问题。这值得我们大家深思,要成才,先成人。良好的家教对今后的发展有深远作用,甚至成为一个有高尚品德的人更重要,翻开史书,有才无德之辈比比皆是,但骂名远扬。我们应该在母亲的教导下走对路子。
每个人的教育方式会有不同,但总会有一个助手,那是母亲。在我们伤心时安慰我们,在我们成功时分享喜悦。他们给我们一个良好的环境,让我们茁壮成长,这也是我们需要感激的。书中有一个观点,母亲与父亲是不同的,母亲更多的是把希望寄托在孩子身上,对孩子有一个预先的期望,并变成孩子的形象。
而父亲更多的是扶起伤痛,走下去。胡适曾将家乡的生活,说:“除了读书看书以外,究竟给了我一点做人的训练,在这点上,我的恩师就是我的母亲。”母亲对胡适有强大的塑造性,是对孩子未来的加工,当孩子走上社会时,是孩子的维护者。母亲支持孩子的发展。
我也不禁想到了如今的教育,现在家长有一个误区,孩子学不好是学校的责任,却往往忘了作为家长的责任。现在家中有了教育,再由学校培养。家校的联系才让孩子更好的前行。书中还认为有着慈祥的心态的母亲教育出来的孩子性格也是和谐的,那些失去这种慈祥形态的母亲教育出来的孩子性格会出现偏离,对于母亲来讲,她们的心灵应是无争的,平静的,也总是博大无比的。
应此孩子能够在这片心灵下自由安详的成长。而当这些孩子在自由安详的环境中成长,母亲的心灵却受到外来威胁时,他会把这种不安全感不自觉的传导孩子身上,这样会造成孩子的心灵封闭,甚至会造成性格偏激,具有消极的影响。母亲应在这是转变这种观念,如果孩子上学与知识和同学有矛盾,要学会引导。这更需要母亲的关怀,母亲为我们的现在和未来操心,为我们得到的努力,我们也应该给他们一些设么,不是吗?好好学习,好好感恩。
【读《发现母亲》有感】相关文章:
1.读《母亲》有感
4.读我的母亲有感
5.读母亲有感作文
本文来源:http://www.010zaixian.com/shiyongwen/4166162.ht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