社会实践报告 篇3
在这个暑假工作的这段时间内,我帮忙接电话,复印资料,清洗水果及装箱等工作,感受着工作的氛围,这些都是在学校里无法感受到的,而且,我要做一些清洁的工作,在学校里也许有老师分配说今天做些什么,明天做些什么,但在这里,不一定有人会告诉你这些,你必须自觉地去做,而且要尽自已的努力做到最好,一件工作的效率就会得到别人不同的评价。实践期间我觉得同事们的工作总体上做的不错但我也发现了工作中存在的一些问题,擅自离岗,脱岗,迟到早退现象时有发生。有的工作人员工作态度不认真,工作期间从事其他事情,究其原因主要是这些人员在思想上不重视。在学校,只有学习的氛围,毕竟学校是学习的场所,每一个学生都在为取得更高的成绩而努力。而这里是工作的场所,每个人都会为了获得更多的报酬而努力,无论是学习还是工作,都存在着竞争,在竞争中就要不断学习别人先进的地方,也要不断学习别人怎样做人,以提高自已的能力!记得老师曾经说过学校是一个小社会,但我总觉得校园里总少不了那份纯真,那份真诚,尽管是高中了,学生还终归保持着学生的身份。
其实工作中不一定有太多地方用到什么知识,更多的是我们要耐心、细心一步一个脚印、脚踏实地的去工作,只有基本工作做的够好,才能赢得上级和同事的信赖,才有机会展示更多的才华。现实中就是这样,当你上学时,做着工做梦。而当你工作时,你就开始怀念上学的时光了,刚毕业的学生个个都是这样!所以趁现在我们还有着多自由时间,赶快做一些自己想做的事情吧!相信我们有一颗赤诚的心,定能胜利!时代在进步,社会在发展,而随之而来的竞争也非常严峻的摆在了我们的面前,现代社会所需要的已经不再是单纯的知识型人才。时代赋予人才新的定义:不仅能够驾驭新科技,具有创新意识,更要有将科技应用于实践的能力。但是,再看看我们,只是被禁锢在四角高墙内,捧着书中自有黄金屋的古训,做着日后事业有成,飞黄腾达的白日梦。我们的传统,我们的教育制度还有我们本身使我们缺乏勇气走出象牙塔,去接受实践的检验和社会竞争的洗礼。在这样一个知识与实践完全脱节的环境里,我们又有什么资本去谈成才、谈竞争、谈事业?时代证明,历史证明,我们的自身状况证明:我们唯有面对社会,才能心平气和地作出一些选择,才能确立自己学习和生活的目标。
很高兴能有这次社会实践,总体来说,我可以说自己真正学习到了社会经验,相信这次的社会实践将在我的人生中留下深刻的印象,也将影响我一生的足迹。
社会实践报告 篇4
暑假没有回家,在学校参加了聊城大学农学院XX年的社会实践活动,跟随“科技支农”来到了周刘村。在这里让我兴奋,在这里的所见所闻也让我产生了更多的关于“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思考。
周刘村是一个典型的农业村,祖祖辈辈几十代都靠土地过活。全村共有耕地1378亩,和村中的总人口相比,人均土地占有量在附近几个村中也是名列前茅的。近几年来,伴随着中国新村的建设,村委带领大家搞起了特色种植,摆脱了祖祖辈辈留下来的那种只靠栽种粮食过活的生活模式,人均收入有了大幅度的提高。村中主要从事大棚西瓜、棉花以及玉米生产,这样,在满足自己需要的前提下,可以大量的供应周边市场。从村支书的口中得知在所有作物种植中仅大棚西瓜一项就占地达150亩之多,是附近西瓜的主要供应地,是村民收入的主要来源。对于村子的发展建设,村民很满意,毕竟穷了几辈子,终于可以摆脱贫困奔小康了。对于此,村委功不可没。在他们的领导下,周刘村正在大步行走在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大路上,满怀信心的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
众所周知,近年来中共中央制定出台了一系列的关于“三农”问题的文件,农业、农村、农民问题成为社会的焦点,尤其是在今年2月的《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推进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若干意见》出台后,全国掀起了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热潮,如何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已经成为人们讨论的主题。国家各种政策的出台,确实有力地促进了农民增产增收,提高了农业综合生产能力。自从全国范围内取消农业税,完善并加强“三补贴”政策出台后,农民更是实实在在的尝到了新村建设的甜头。在减负开源,让农民增收之后,我国也开创了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新局面。现在,大家开口谈论就是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可是新农村建设到底“新”在何处?该如何做“新”?
从国家的下发文件来看,新农村的“新”是指:生产发展、生活宽裕、乡风文明、村容整洁、管理民主,也就是说,我们要不断的推进现代农业建设,强化新农村建设的产业支撑;促进农民持续增收;加快发展农村义务教育,提高劳动力技能;加快农村能源建设步伐和加强农村基层组织的阵地建设。我们知道在农村一切都是建立在土地的基础上,对于一个农民来说,土地是他们的生命线。在现代的农村中仍有九成农民的生活依靠土地,如此类推社会主义新农村的建设应该转移到最基本的土地上来,于是如何利用好手中的土地是建设新村的关键。
建设新农村,对土地一定要科学规划,爱护珍惜。可是,我们不难发现在近几年来农民手中的土地在不断的受到威胁。由于城市扩建,郊区越来越小,这对于缩短城市、农村的差距来说是有利的,可是让世世代代生活在农村的人一下子做市民,他们该怎样谋生?他们的温饱问题、他们的子女的教育问题该怎样解决?缩短城乡差距是必要的,可是要有一个循序渐进的过程,不可渴望一步登天,瞬间完成。城市扩建是一个方面,在农村中,随着农村经济逐步发展,农民生活日渐富裕,农民对住宅条件的要求逐年提高。在建设新宅时,部分农民往往将旧宅弃在一边,重新选新地盖新房,这样无疑是对土地的严重浪费。旧宅地因为人的活动已久,所以几年内根本不适于栽种农作物。这样算来,农民盖一处新宅要用两倍的宅地面积。一些村民为了交通方便,建房选址一般在交通要道的两旁,且具有很大随意性。中国古代留下来这样一句话,说“道上房,道下地”,意思是说,靠近道路上面的房子风水较好,相反,在道路下边的土地更长庄稼。因为公路两边都盖了房子,好地相对减少了。好地一陇比孬地十亩强,这样无疑是对土地的严重浪费,降低了土地利用率。与此同时,占用土地时缺乏规划,管理不到位,占地规模难以调控,建设布局零乱等等问题使农村的土地利用率极低。
作为一名大学生,我们要关心国事。对于土地问题,我认为在我国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时期,应严格控制建设用地,以切实保护农民的基本农田,减少不必要的公用设施建设,可以因地制宜地开展造田造地,在坑洼处采用异地运土、填土的方式来造地,以实现耕地占补平衡。同时,即使是小村落,村中也要对后备土地资源进行全面调查,制定出自己村中的近期、中期、远期用地计划,切不可为了赶形式,胡乱占用农民土地,要建立自己的耕地储备库,为子孙后代的的发展做好打算,实现土地的可持续发展。当然,仅仅依靠一个村来做这些事情是远远不够的,还要相关部门出台相关政策保护耕地,减少浪费。加大土地整理力度,提高土地利用率。
本文来源:http://www.010zaixian.com/shiyongwen/3376517.ht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