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010在线作文网!

简史读后感(2)

实用文 时间:2021-08-31 手机版

简史读后感范文4

  公元前4世纪,孔子在泗水边望着流淌的河水,长叹:“那逝去的时间不就像这奔腾不息的河水吗?”表面是慨叹岁月如流,实际是以此勉励学生珍惜时间。古往今来叫做宙,宙是时间。佛经里讲世界,世指过去、现在、将来,也就是时间。

  日常生活中,时间是分、秒、小时、日、月、年。这些只是度量时间的尺度,不是时间本身。人们曾经相信,时间是由无数瞬间组成的。瞬间与瞬间之间彼此连接,不可分割。并且以均匀的速度彼此连接。就这样从过去到未来延伸。如果画在纸上,就是一条箭头指向前方的直线,这是牛顿的绝对时间。而爱因斯坦的相对论,打破了绝对时间的概念。他用光速不变重新审定了时间的概念。没有不变的时间,没有绝对不变的同时性。最著名的例子是双胞胎的故事。如果双胞胎中的一个以光速在宇宙空间旅行。若干年后,等他回来时,他的同胞兄弟已垂垂老矣,而他还是年轻时的样子。这正是因为每一位观察者都拥有他自己的时间。这种时间是用他携带的时钟来测量的。记得以前看过一本科幻小说,一对不小心进入宇宙飞船的兄妹在经历了一系列的神奇旅行后,回到家的时候,发现自己的时间比地球上的时间晚了一个季节。

  因为在他们的旅行中经过一个黑洞,为了摆脱黑洞,飞船的速度一瞬间达到光速。

简史读后感范文5

  本书简述了人类从动物通过不断的进化演变,变成至今食物链最顶端的高级动物(上帝)的过程。通过认知革命、农业革命到工业革命,演绎出人类一步步的变化。其中,书中有几个观点,比较触动人的思考:

  1、 关于人类体格的进化。作者把采集狩猎阶段人类的体格与农业社会阶段相比较。由于农业耕作的需要,人类的体型与采集狩猎时期相比相对没有那么健壮及灵敏。这不禁让人想起了现代的科幻片中的画面,试想随着计算机等科学技术的日益发展,体力等粗重活都由机器人所代劳,繁琐的事情都由计算机来处理。人类只需开发和创造更多的程序及机器人即可。由此推导,将来人类的大脑将越来越发达,身体四肢将越来越羸弱。或许到了后期,人类的存在形式只需要有一个大脑即可了。

  2、 关于信仰的力量。人类从单个的个体到群体再到部落到现在变成了国家、社会。为了维系社会秩序,产生了宗教、制度、法律等,也形成了道德和文化,当然还有信仰。若信仰缺失,人们就会失去精神上的约束,失去对事物的敬畏之心,而如果思想无限膨胀,就会做出许多伤害自然、伤害他人的事情。如现在的食品安全问题、还有酒驾、儿童拐卖以及当街砍杀等现象。当然,若信仰过分被强调或被利用,也会出现危机,如早前法国遭受的伊斯兰极端分子的恐怖袭击等。信仰是一把双刃剑,必须使用得度才能国定家安。

  3、 关于虚构与想象。书中有很多的观点都会提到,制度是人虚构出来的、金钱是人虚构出来的、宗教信仰是人虚构出来的其实,除了我们的实体以外,几乎所有的东西都是人虚构出来的,换句话说人类就是生活自己创造出来的想象之中。而如果这些“虚构”出来的东西都成为了我们共同认可的东西,或者说成为一个共同认可的“游戏规则”,那这些虚构与想象就会对人们的行为产生巨大的约束和影响。但有时人类却为了虚无缥缈的名利追逐,去伤害自然、伤害身边的人,甚至是迷失了自己。

  大自然孕育了人类,人类在在改造客观环境的同时,为世界带来了人类文明,也成为了全球的霸主。未来人类的脚步将如何在地球上继续走下去,回头想想,功绩、名利、金钱真的这么重要吗?这些重要,或者只是我们觉得重要而已。

  综上所述,,智人用自己的双手和智慧创造了世界,。如今,值得我们思考的是是等待自然的筛选而灭亡还是进入一个新的进化阶段?这都需要我们的共同努力,共同维护这美丽的地球以及发挥祖先留下来的智慧。

简史读后感范文6

  应该是在20xx年的时候我从大学舍友那里知道有这本书,他当时正在备考GRE考试去美国读研究生,当时他在读这本书。我看书通常是别人推荐了我才看,要么是朋友推荐,要么是看到书评,很少是我自己莫名其妙地找来一本书来看,除非是刚好那本书就是讲的话题我很感兴趣。

  这本书在1981年就出版了,距今都有35年了。他讲的问题是各个国家或者是种族在美国发展的历史。里面运用了详尽的统计数字,比如某段时间里某种族移民的性别比例,某个年龄段的收入,某个年龄段女性生育孩子的数量,某个种族受教育的时间,某个种族参政的人数,等等。这些因素都被作者用来做出相关的推断,比如最初移民的男女比例,和移民的心态有关系,如果男性远远多于女性,那么这个种族对于美国还处于试探阶段,而假如男女比例接引1:1,那么说明这个种族是做了在美国定居打算的,因为如果要定居就会带着配偶一起移居美国。

  书中介绍了爱尔兰人,德国人,意大利人,日本人,犹太人,华人,墨西哥人,黑人,波多黎各人等。大致来说,爱尔兰人早起在美国主要是干农活和低技术含量的工作,生活很艰苦;德国人以起精湛的技术和认真的态度为美国的很多领域做了很大贡献;意大利人由于南北的差异,在美国一直互相不睦;日本人早起在美国很多以做园艺工作起家,也有做农场主的,但是美国出台了很多限制日本人在美国买地的政策,更可怕的是在第二次世界大战期间,美国对日本人出台了残酷的隔离政策,让日籍华人受损极大;华人在美国和早起爱尔兰人一样做低技术含量的工作,加之美国一度出台限制中国人移民的政策,对于华人在美国的发展进行了很大的打压,但是华裔美国人和犹太人一样,都是在重重危机中坚韧地生活,且都还算成功,华裔美国人很多人进入高技术领域而成为专门人才;犹太人在美国也是备受歧视,但是他们在经济上的成功是不可否认的;墨西哥人和黑人以及波多黎各人就不一一介绍了。

  这本书给我最大的感受是,各种族在美国的成长史,和国内各个省份外出迁移的情形在某种程度上有很多相似之处。我一直在思考,那些异乡人克服距离产生的陌生感,克服思乡的愁苦,来到一个也许是连语言都不通的地方打拼,最终将是"一将终成万骨枯".当年南下深圳淘金的外省人,也是几家欢喜几家愁。此外,书中还用华人和犹太人在美国的经历讨论了一个有意思的问题,作者认为并不是教育改变了这两个种族在美国贫穷的处境,而是当他们经济稍好一点后开始重视教育的,也许之后重视教育加速和加剧了他们的成功。即使在今天,西方国家还在怀疑资助非洲的教育是否真的可以改变非洲贫穷落后的现状。孰是孰非,争论不休。

  纵观国内,经济发达的地区往往是外来人员比较多的,比如长三角地区,珠三角地区;同时往往选择外出谋生的人更容易获得在其家乡不易获得的成功。有句话叫做"树挪死,人挪活".放眼国际,那些经济发达的地区,也往往是乐于招商引资以及喜欢走出去投资的地区。就拿美国来说吧,每年那么多人希望去美国,希望可以拿到美国的绿卡,而美国也因此可以招揽到他需要的人才。换言之,全世界的国家都在为美国培养人才。我记得在印度电影《三傻大闹宝莱坞》那部电影里讲到,男主角所在的学校,即现实中的印度皇家理工学院的很多毕业生都去了美国,他们也引以为豪。再来看看国内的著名高校,是不是也是很多毕业生都去了美国呢?就我所在的研究所,也算是国内一流的生命科学研究机构了,但却很少碰到北大清华的毕业生,也不是没有,很少很少。我就问别人,北大清华的人都去哪里了?有人给了我一个相对合理的解释:北大清华最好的学生都出国了,稍差的留本校了,再不行才来上海,当然了他们如果不能去美国也不能留校,那他们宁愿选择就业。不过据说他们出国和留本校读研的比例很高。因此有人调侃说,国内有一流的高中生,二流的本科生,三流的研究生。因为,我们的高中教育世界一流,而高等教育不太好,有些优秀的高中毕业生已经选择了出国,本科毕业再出去一批,留在国内的读研的研究生只能是三流的。当然了,这些都是调侃的说法,似乎有些道理,但不一定是真的。

  继续回到《美国种族史》吧,我猜即使我推荐这本书给大家,也不会有几个人真的去看,因为我也是看了很久才把它"啃完",因为实在是趣味性有点低,也许这就是严肃历史书籍的通病吧。但是,假如你真的把它读完,绝对获益良多。这本书肯定没有那些所谓的自媒体人做的节目好看,但是这本书是纯干货,而且严谨很多。


本文来源http://www.010zaixian.com/shiyongwen/2622970.htm
以上内容来自互联网,请自行判断内容的正确性。若本站收录的信息无意侵犯了贵司版权,请给我们来信(zaixianzuowenhezi@gmail.com),我们会及时处理和回复,谢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