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结束语
多学科设计优化是科技创新的结果,在未来行业的发展中具有很大的优势,不仅缩短了工程师的时间,还优化了设计流程,提高了设计方案的质量,在对现代建筑的设计中,具有重要的实际意义。在不断的实践过程中,这种设计方法还有可能继续发展,没准将来的某一天,建筑设计将不需要工程师的实地走动,全程靠计算机软件控制,使人们的工作生活享受更上一层楼。
第五篇:建筑装饰工程设计人才培养模式探究
一、高职院校建筑装饰工程设计专业的学科特点
与普通高校本科院校相比,高职院校更加注重学生实践操作能力的提高和职业技术素质的培养和提升,当前,高职院校建筑装饰设计专业学制为三年,其中两年专业理论课程学习,一年顶岗实习,学习期满将获得相应的毕业证书和设计、管理、预算方面的从业资格证书。建筑装饰工程设计根据其学科特点,其教学内容更倾向于实践,采用工学结合的教学模式,课堂上也多采用案例式驱动,将生动的装饰实践案例融入课堂,积极开展校外实习实训,建立校企联合培养互动机制。建筑装饰工程设计专业的就业主要集中在室内外装修设计行业,此外也可在建筑工程、房地产、广告设计、市场营销等相关领域谋得一席之位,装饰工程设计的培养的人才就业渠道广,如何培养与之匹配的专业性相关人才,建立起高职院校建筑装饰工程设计专业的人才培养模式至关重要。
二、国外高职院校人才培养模式梳理
工学结合的人才培养模式是当前西方发达国家职业教育通常采用的人才培养模式,最具代表性的培养模式如美国的“合作教育”、德国的“双元制”、英国的“三明治”教育、等,他们的主要目的就是培养学生的职业素养,在学校学习期间便积累相关行业的工作经验,以期学生应届毕业便具有良好的社会适应能力。
1.美国的“合作”教育
合作教育是把课堂学习与通过相关领域中生产性的工作经验学习结合起来的一种结构性的教育策略,学生工作的领域是与其学业或职业目标相关的。合作教育将教学和实践结合,采用集中和分散管理相结合的模式,由专职合作教育协调员确定岗位,由教员给予学习评定,学生获得相应学分。合作教育这种模式把学校教育的面扩大到社会,实现了教育面向社会,社会和学校双向参与互动。
2.德国的“双元制”又名现代学徒制,学生在校期间的培养任务
由企业和学校共同来完成,学校负责文化理论方面的通识教育,企业提供职业培训方面的课程,两者互为补充,校企合作,这种人才培养模式实现了受训者学生和学徒双重身份的结合,经费来源上企业和国家两条经费渠道的结合,评价机制上理论课程考试和职业实践考试成绩的结合。
三、我国高职院校人才培养模式发展历程
2006年以前,我国高职院校人才培养模式主要集中在理论领域,2006年之后才开始探索应用在实践领域。主要的模式有以下四种:
1.理论实践一体化模式
理论实践一体化模式又分为三种:①依托骨干专业创建教学性公司;②校企合作创建教学工厂;③校企一体,企业参股职业教育;理论实践一体化模式虽然实现途径不同,但都是校企联合办学,培养学生的应用实践能力为主。
2.工学交替模式
即理论、实践、再理论、再实践的循环交互模式,其优点是将学习和工作紧密结合起来,并且学生能得到一定的工资补贴,减轻学生家庭的经济负担。
四、高职院校建筑装饰工程设计专业人才培养模式的实现途径
1.改革现有的课程体系和教学内容
建筑装饰工程设计专业与建筑类其他专业略有不同,课程体系不但设计到建筑行业相关的理论知识,还包括计算机软件技术的应用,美术,美学方面的技能和知识。建筑装饰工程设计的课程体系应围绕“专业基础训练、专业基础技能、室内装饰工程综合设计”的教学法展开本课程的教学工作。
2.课堂教学手段的创新
摈弃传统的纸上谈兵式的教学手段,利用现代教学手段,强化“设计与表现”的教学中心环节,推行目标作品教学法,将现实建筑装饰案例应用到课堂中来,从任务的下达,到制图、出图、招标等社会实践模拟,让课堂教学与社会接轨,做到把每一次设计都当成现实装饰设计的预演。
3.改革学生评价机制,学生考试形式综合化
高职院校具有高等学校和职业院校的双重性质,我们应摒弃传统高校中理论轻技能,将考分作为评价学生的唯一手段,高职院校装饰工程设计专业应定期举办设计作品展,社会实践中企业对学生的评价也应纳入考试成绩评定中来。
4.工学结合模式
借鉴国外工学结合模式的成功经验,鼓励校企联合办学,经过顶岗实习,培养“订单式”人才,学生毕业即正式就业,很快适应工作岗位,融入社会建设当中去,真正做到学以致用。
【5篇关于建筑工程设计的论文范本】相关文章:
6.水库工程设计论文
7.水利工程设计论文
本文来源:http://www.010zaixian.com/shiyongwen/2471588.ht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