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010在线作文网!

试论现行高校教师教学活动管理模式的有效性论文(2)

实用文 时间:2021-08-31 手机版

  三、现有的教师教学活动管理模式的比较分析

  教师教学活动是以教师一定的专业化水平为基础,参与教学计划、教学大纲、教材选用、教学进度、课堂教学、实验教学、学生作业布置与批改、教学效果测评、毕业设计指导等一系列与学生学习相关活动的过程。教师教学活动的顺利完成涉及学校的教学管理、教学服务支持和学生的参与。在这一过程中,教学管理规章制度的完善、科学与否、教学服务体系运行状况、教师专业化水平和工作动力、学生参与程度都会对学校的教学活动的投人产出产生影响,也就是说,一个有效率的教学活动决定于上述因素的共同作用,然而,在上述影响和制约因素中,教师的主体作用居于首位,因此,强化教学活动中教师的教学活动管理是保证高校教学质量的关键。

  已有的研究成果并没有把教师的教学活动管理与教师管理作严格的.区分,传统的教师管理强调从人事、队伍建设、薪酬三个方面来加强教师管理(朱欣,2007)。虽然教师教学活动的产出与教师的管理有一定的关联性,但教师管理与教师教学活动管理之间却存在着本质区别:一是教师管理的主体是学校相关的管理部门,而在教师教学活动管理过程中,教师是主体;二是教师管理是通过资格、绩效考核、薪酬激励等现代人力资源管理方式来完成的,而教师的教学活动管理是以相关的教学目标、大纲和教学计划为基础,通过一定教学资源的投人和程序规定,由教师与学生在教与学的过程中互动完成的。由此可见,把教师的教学活动纳人到教师管理的框架下进行管理,会降低教师教学活动相关措施的正确性和管理方式的科学性。现有的教师教学活动管理模式可以细分为行政管理、学生评价和教师自我管理三种,但三种管理模式作用的发挥均有严格的条件。

  一是以建章建制为基础,强化管理部门对教师教学活动过程的指导、监督的行政管理模式。制度经济学认为制度的效率在于规范人的行为,使其行为与组织期望行为保持一致。总体上,高校教学管理制度是由教学质量目标体系、监督体系、评价体系组成,通过教学计划、教学组织和过程控制等管理职能来达到和提高教学质量的目的。现代管理理论认为,管理活动的有效性决定于管理内容与管理方式的有机结合。教师教学活动具有投人的不可观察性,且产出会因教学对象、教学环境的不同而出现同样的投人却有不同产出的特征。针对教师教学活动的这一特殊性,如果由学校的管理部门对教师教学活动进行管理并保证其管理活动有效率,那么就要求管理部门必须拥有教师教学活动全过程的相关信息。为获取有关教师在教学活动中的投人信息,相关管理人员必须对教师在课前准备、课堂教学活动以及课后延伸等环节的工作投人进行全面的监督控制,这可以理解为以制度或以行政措施对教师教学活动进行有效率管理的条件。为达到以上目的,客观上就要求学校的管理部门配置相应数量的管理人员,相应的制度和程序完善,且行政管理人员有责任心和能力。事实上,受学校人力资源有限的约束,教学行政部门主导下的教师教学活动管理对教师的课前准备、课堂教学活动以及课后延伸所采用的是随机抽查的简单化的管理模式,当随机抽查人数以及时间一定的情况下,随机抽查就会由概率事件变成确定性事件,抽查的管理方式对教师教学活动的约束力就会明显减弱,从而失去其应有的制约作用。 与此同时,在教师教学活动中,教师作为教学活动的组织者、管理者,其在教学活动中具有教学相关投人的信息优势,这也在一定程度上决定了由管理部门对教师教学活动进行管理的作用的局限性。更进一步,管理部门在对教师教学活动方面具有绝对的权力优势,一旦这种权力过于集中,必然会导致行政管理部门管理范围过宽、过细、过死,从而剥夺了教师在教学活动过程中的主体地位,降低教师的积极性且极易在教学管理部门与教师之间形成心理上的对立,从而影响到学校相关政策措施在教师教学活动的真正意义上的贯彻执行,使学校的教学理念、目标以及质量管理难以落实到具体的教学过程中。

  二是将教师教学活动的管理交由受教育的对象学生去管理的管理模式。教师的教学活动过程既是知识传播过程又是服务过程,服务的提供与消费同时发生,将服务质量的评价权力交由服务对象更具管理效率,可以有效地解决信息不对称的问题。然而要保证学生评教管理模式的有效就必须满足以下条件:一是学生对教师的教学活动过程以及这一过程的质量关键点能够完全了解且在不同的学生个体之间有统一的标准;二是学生作为教师教学活动质量的评价者,它必须具有完全公正的思想,也就是说,对不同课程的教师不同的教学活动应保持绝对公正的评价标准;三是教师在整个教学活动中不能向学生做出任何言语或行为上的暗示,以保证学生对其教学活动做出公正的判断;四是教师不能动用威胁手段(这种威胁包括在学生心理层面上的),且传统性教育留下的任何有关教师与学生关系的“经验知识”都不会影响学生对教师教学活动的评价行为;五是其评价结果能够给学生带来切实的利益,这种利益包括事后学生可以获得重新选择教师的权利。从服务质量管理角度分析,在教师的教学活动过程中,教与学是同时发生的,这决定了其效率是难以量、难以标准化,让服务对象对服务的提供者进行评价在理论上是可行的,也是最有效的。然而现实环境很难满足以上条件。首先,在教师的教学活动中,双方的信息是非对称的,教师在自己的投人上是具有信息优势的,且学生在评价过程中处于心理和行动上的劣势,传统的有关学生与教师关系的教育是以尊师为前提的,这种理念势必会影响学生对教师教学活动评价的公正性,尤其是让学生对站在公正立场上对自己并不满意的教学活动做出评价时,学生将面临背离传统的心理压力,且还会担心遭到教师的报复,这势必会让学生作出违心的评价。其次,教师在教学活动中的言行也会影响学生对教学活动的评价,从而影响到其评价的准确性。事实上,在整个教学过程中,教师可以利用一些策略性手段让学生做出对自己有利的评价,这些策略性手段包括对听从自己指挥和安排的学生得到高分、满足学生一些不合理的要求,作为交换条件,学生也会对教师的教学活动作出与事实不符的评价。现实中,我们经常会发现一些管理严格、教学态度端正、工作敬业的教师得到的学生评价结果明显低于一些管理不严、教学效果并不理想的教师,这就是最好的例证。再次,学生对教师教学活动的评价是否会对学生的利益产生影响,也是学生能否有积极性参与教师教学活动评价的关键。将学生对教师教学活动的评价作为教师的绩效考核指标一直以来既存在理论上的争论,也存在着现实中的操作难题,它必须解决学生的公正性问题以及认知标准问题。基于这样的现实,许多高校并未把学生对教师的教学活动评价作为其职称晋升、薪酬调整的指标,也就是说学生评价结果对教师的约束力有限,这意味着学生评教或以学生作为教师教学活动的管理主体的模式的形式意义远大于实质意义。如果学生参与教师教学活动的评价的利益还包括学生在教师选择方面的权利,那么面对高校扩招之后,多数高校师资力量短缺、许多应开设课程都难以开设这样一个客观事实,学生很难得到更换和选择教师的权利,这又从另外一个层面弱化了学生参与教师教学活动评价的积极性。从理性经济人角度分析,学生评教的结果难以给学生带来自身的利益,学生利益的表达机制在整个教师教学活动中不完善必然会导致学生的失望和对此事的无所谓,事实上在许多高校的学生评教中,一个学生代表全体学生对教师进行评价也不是个别现象,这极大地降低了其有效性,从而使以学生作为主体对教师教学活动过程进行管理的模式的有效性受到了质疑。

  三是以教师作为教学活动管理主体的管理模式。教师的教学活动更多地可以理解为教师的个体劳动,其劳动效果决定于教师的动机、能力与环境,是三者的函数。组织行为层面上的动机包括努力、组织目标和需要,强调个体努力的目标的组织指向性川。期望理论认为,当人们预期到某一行为能够给个人带来既定结果,且这种结果对个体具有吸引力时,个体才会做出特定行为。在这一过程中,个人努力与个人绩效之间的关系、绩效与奖赏的联系以及吸引力是三个关键变量。显然地,个体努力与个人绩效之间的关系受个人能力与目标绩效评估系统的影响,而在绩效与奖赏之间受绩效评估指标的影响。如果把教学质量的提高理解为组织目标,那么其实现是建立在个人目标实现基础上的,这客观要求为数众多的教师的主导需求应该没有差异,且学校对教师教学活动评价体系应保持公开、公平、公正。上述条件可以理解为教师作为教学活动管理主体的理论基础和前提。然而,回到学校教学管理实践中,我们可以发现,这一条件是非常苛刻的。首先,学校的教学体系是由众多的、具有不同属性的科目组成的,不同科目要求教师的教学活动的投人是不同的,且教学活动有效性的表现形式也存在差异,理论上就要求管理层面上应根据不同科目的差异性采用有差异的绩效考核体系。如果以同样的指标体系去考察不同科目教师本身就会产生考核指标的公平性和效率问题。其次,它要求在具体评价实施过程中,考核实施主体应对不同的考核对象采用同一标准且没有差异,这一条件受到人本身身体和心理的挑战,是难以满足的。上述两点难以满足的结果是教师之间不公平心理的产生。公平理论认为员工选择的与自己进行比较的参照对象是重要变量,包括他人、制度和自我,也就是说个人不仅关心由于自己努力得到的绝对报酬,而且还关心自己报酬与他人报酬之间的关系,从而通过比较的结果来调整自己的行为。以此为分析基础,在一个学校范围内,如果一些在教学活动过程中付出较少的教师却得到与付出较多教师相当的报酬或结果,那么理性的教师个人将会在心理上产生不公平感,从而调整自己的行为。在报酬相同的情况下,教师会减少自己的付出。将教师个人的这种行为放在一定的群体范围内,多次重复博弈的结果是所有的教师都不断地减少自己的投人,从而使整个教学活动陷人一个恶性循环之中。  四、结论

  高校教师教学活动投人不可观察、产出不可度量以及其过程难以标准化的本质属性决定了教师教学活动管理的学校行政主管、学生参与管理以及教师自我管理三种模式的各自条件和局限性,也就是三种模式的任何形式的单独使用都面临着现实困难。这一研究结果表明,高校教师教学活动管理应根据教学活动本质特征,采用综合的教学活动管理模式,且在这一过程中应充分发挥教师作为教学主体的主动性、积极性作用。为此,学校应建立起以教师为本的人力资源管理理念,以尊重教师的主动性、创造性为基础来设计高校教师教学活动管理制度和体系,在强调制度的刚性的同时,应突出制度的柔性,通过制度的完善、教师作用的发挥和学生的积极主动参与来提高高校的教学质量。

【试论现行高校教师教学活动管理模式的有效性论文】相关文章:

1.试论地方高校教师激励管理论文

2.试论高校教师师德建设现状与思考论文

3.提高阅读教学有效性的几点尝试论文

4.基于成熟度模型的高校教师教学活动能力评价论文

5.中学英语教学活动有效性分析与改进建议论文

6.浅谈高校教师激励管理模式的构建论文

7.高校管理模式论文

8.关于高校教师教学反思论文


本文来源http://www.010zaixian.com/shiyongwen/2040848.htm
以上内容来自互联网,请自行判断内容的正确性。若本站收录的信息无意侵犯了贵司版权,请给我们来信(zaixianzuowenhezi@gmail.com),我们会及时处理和回复,谢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