语文说课稿 篇5
一、说教材。
《自己去吧》是小学语文一年级上册第四单元中的一篇童话故事。课文通过小猴、小鸭、小鹰学本领的经历告诉孩子们从小要学会自立自强。我在设计这节课时,提倡尊重学生的独特感受,把读书和思考的权利交给学生,让学生参与到课堂学习中来,尽量让学生在宽松愉快的学习环境中感受到学习语文的乐趣。
本课的教学目标:
1.巩固“自.己.吧.要.吃.多.这.样呢.字.去”;会写“子.去.果”。
2.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和背诵课文.
3.在理解课文内容的基础上,教育学生从小要树立自力.自强的思想,不依赖父母。
教学重点:
1. 会读.写“子.去.果”
2. 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教学难点:
从读中领悟出小猴.小鸭和小鹰的妈妈为什么要让孩子自己去学会生活的本领..
二、说学生
我们一年级的学生,由于前面已学过了拼音,这又是第二课时教学。他们基本上能流利地把课文读出来。
三、说教法、学法。
(一)读中品味,理解感悟。
我在设计教学策略时,以读为本,让学生通过各种形式的读(自读、指名读、合作读、分角色读、选读)体味课文语言,感受小鸭、小猴和小鹰不依赖父母,自己学会生活本领的决心和毅力。在读中对学生进行思维训练。启发学生提问题,回答问题,培养学生分析解决问题的能力。使学生在读中品味,理解感悟,受到情感熏陶。
(二)创设情境,合作交流。
我在课文中设计了展示学生自我的平台,通过“我会认”“我会读”“我会说”“我会写”“联系实际想一想”的情境创设,使孩子们入情入境,激发学生自主学习,自我展现的愿望。并在学生感悟课文后配上动作读课文。展示自己对课文的感悟。这些环节充分体现了学生学习方式的转变,张扬了学生的个性,培植了创新的幼芽!
(三)拓展延伸,培养想象。
在拓展活动中,我结合本文特点,让学生插上想象的翅膀和自由表达的空间。如小鸭子学会游泳后会说些什么?这样设计,可以培养学生的想象力,又训练了学生的口头表达能力。在感悟全文后,我又让学生说说其他小动物它们都会什么本领,是怎么学会的。并模仿课文续编故事。最后,又让学生联系实际讲述自己最近学会的一件事。促进学生树立自立自强的思想,美化学生的心灵。
四、说教学过程。
(一) 我会认--------复习巩固生字.
1 学生拿出生字卡片,小组内互相认读.
2.师生做识字游戏.
(二.)我会读----------朗读课文,感悟道理.
1.学生读课文,要求读准音,读通顺.
2贴字卡
3.师生接龙读课文.
4.小组读.------要求读出感情.
(三).我会说―――说话顺练
1.同学们,在我们的周围有许多小动物也通过自己的努力学会了生活的本领.你们想知道他们是怎样学到本领的吗?
2.让学生想一想,议一议,说一说
四.我会写.-------识记生字,指导书写.
1.出示生字----果子去
2.让学生拼一拼,说说你是怎样记住生字的?给生字组词.
3.引导学生观察生字的笔顺,用手描一描.
4.学生观察生字在田字格中的位置,师指导书写
五.联系实际,布置作业.
1 说说你这节课学到了什么?
2想一想,你在生活中学会了什么本领?是怎样学的?课后说给小伙伴听听.
语文说课稿 篇6
一、说教材
教材是课堂教学活动中的脚本。这句话道明了教材在教学中的重要性,对教材的认识和把握是搞好课堂教学活动的重要前提。苏教版五年级下册第十五课《音乐之都维也纳》是一篇散文,作者用优美的笔触描写了维也纳城市的独特风貌,讲述了维也纳被称为“音乐之都”的渊源,表达了作者对音乐之都的赞美与向往。
课文分三部分。第一自然段为第一段,交代了“音乐之都”的地理位置;第二、三、四自然段为第二段,从世界著名音乐家在这里的创作生涯、城市的建筑与装饰以及维也纳人对音乐的酷爱这三方面叙述了维也纳被称为“音乐之都”的原因;第五、六、七自然段为第三段,介绍了被称为“世界歌剧中心”的维也纳国家歌剧院、“金色大厅”的宏伟壮观以及在世界上的影响。其中第二、三段为教学重点。
就这篇文章而言,它具有以下几个特点:1、语言简洁、明快,优美,如第二段中,对维也纳是欧洲古典音乐的摇篮,它是用音乐装饰起来的城市的介绍,语言简洁明快。第四自然段,作者用准确、优美的语言描写了维也纳人酷爱音乐的特点,使人感受到夏日夜晚,音乐随晚风飘逸、回荡在街头巷尾,仿佛整个城市都沉浸在音乐之中;2、层次清晰、明快,有详有略,如音乐般急缓有致。全文以总分结构一以贯之,每一节也是如此。3、手法灵活、变化多样。全文内容不长,然而选材的代表性(内容上、结构上),描写的点面结合、动静搭配等均是学生读写结合的范文。这也是编者要求学生背诵课文3、4节的意图吧!4、文化底蕴丰厚,其地理风貌、尤其是名人名曲,也是陶冶学生性情的一个有效载体。
二、说教学目标
根据以上所述教材特点,课后练习以及五年级学生年龄特征、已有学习基础,特制定了以下教学目标:
1、能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课文第三、四自然段。
2、学会生字新词,理解“摇篮”、“掺和”、“装饰”等主要词语。
3、抓住课文第二、三、四自然段总分式的构段方式,引导学生发现作者在写法上的特点,体会作者这样组织安排材料的用意。
4、能联系课文内容,理解文中描写维也纳这座音乐都市的人们酷爱音乐的语句,感受维也纳浓厚的音乐氛围,培养学生喜爱的情趣。
这样确定教学目标,使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三维目标立体构成,且在同一教学过程中互相渗透,螺旋上升,学生的可接受性很强。
三、说教学重点、难点及教法、学法
教学重点:作者是从哪几方面具体叙述维也纳是“音乐之都”的。
教学难点:
知识难点:维也纳成为音乐之都的原因。
能力难点:用信息技术环境下的实际操作来了解维也纳的有关资料,网络获取知识的能力和自主学习的能力。
因为老师和学生谁都没有去过维也纳,所以也没有对这个城市的直观印象,因此教学前我可带领学生上网查找有关维也纳的资料,在头脑中形成初步印象,留下最初的知识积累;另外,课前我还要做好多媒体课件。教学中根据课文的需要采用投影、图片等直观形象的展示,以及音乐的播放、以读促思、以读代讲等手段,调动学生的多种感官,做到图文结合,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和热情。
因为教是为学服务的,所以教法和学法是密不可分的。在整个教学过程中,将按照“读——思——议——品——再读”的步骤直接和文本对话,将自己的个体感受与群体、集体进行交流,发现别人的优点,修正自己的思维,提高主动参与意识,从而以更大的热情向高一级目标迈进。
四、说教学程序
钻研教材,研究教法、学法是搞好教学的前提和基础,而合理安排教学程序却是教学成功的关键所在。
本课分三课时完成:
第一课时:简介城市,揭题入手;初读课文,整体感知;再读课文,理清层次;质疑课文,尝试解决。
第二课时:导入课文,激发兴趣;自主感悟,讨论交流;扩展文本,综合实践。
第三课时:小结课文,理清结构;汇报交流,积累内化;归纳方法,读写结合。
下面我重点对第二课时的教学进行说课:
(一) 序曲——复习导入,激发兴趣
1、出示第一段及维也纳风光图,语言导入:在多瑙河畔,有一个城市叫维也纳,通过上节课的学习,你觉得维也纳是个怎样的城市?
2、学生交流,教师板书课题。
3、为什么维也纳被称为音乐之都?你认为怎样的城市才能被称为世界著名的音乐之都?
教师在课题旁板书:?今天老师就和大家一起去维也纳走走看看,感受维也纳这座城市的神奇。
(设计意图:维也纳是世界著名的音乐之都,通过课前的预习和第一课时的学习,学生已经在头脑中留下了初步的印象,但是原因并不十分清楚,这也是这节课我们要解决的一个重点。以问题引导、自主探究,让学生在信息重组、比较分析、合理想象、自由质疑的情境中自由学习、独立思考,让学生带着思考进入下一环节的学习。)
(二)主曲——自主感悟,讨论交流
学生自学课文2—7自然段。
1、课件出示自学要求:用你喜欢的方式读课文,边读边想,将你读懂的内容设计成
问题。
2、2—4这三个自然段在写法上有什么特点?
(学生讨论,教师点拨、启发:全文按先总后分的写法来写,每个分层次也是按先总后分的写法来写的。)
重点抓住以下的问题:
(1)为什么说“维也纳是欧洲古典音乐的摇篮”?
(2)为什么说“维也纳是一座用音乐装饰起来的城市”?
(3)为什么说“维也纳几乎一天也离不开音乐”?
(4)为什么把维也纳歌剧院称为“世界歌剧中心”?
3、请同学们选择自己感兴趣的一个方面,仔细阅读,然后在小组谈谈你对这部分结构的理解。
(设计意图:本文的结构层次十分清楚,学生以前也已经学过这样的构段方式。为了降低难度,我增加了一个环节:找出每个自然段的中心句,并把它们划下来。这既是让学生了解每个自然段的意思,而且有利于他们从整体上进行感知作者组织安排材料的特点。
让学生从中选择一个自己感兴趣的方面进行自学,是因为学生之间存在个体差异性,我们要充分承认、尊重学生个体,把他们的这种个体差异转变为课堂中的教学资源,为我所用,让学生在自学成果汇报时能取他人之长,补己之短。同时通过这一环节既让学生进一步体会、运用、复习、巩固常用的总分结构方法,又使学生进一步了解语文重点段的的内容,为下一步教学作好铺垫。)
4、讨论疑难。
A、出示第二自然段,紧扣“摇篮”,理解问题1
(1)、出示课件:
奥地利的地形图以及古典乐派的三位代表人——海顿、莫扎特、贝多芬的图片。
贝多芬等人的乐谱手稿及相关图片。
(2)、理解“摇篮”的本义和引申义。
(3)、仿写句子。(出示课件,教师适当引导)
维也纳是欧洲古典音乐的摇篮。
少年宫是( )的摇篮。
( )是( )的摇篮。
(4)、伴随着美妙的音乐,让我们一起来读读课文的第二自然段。
(设计意图:通过课件补充,让学生了解维也纳给许多作曲家以丰富的灵感,创作出流芳百世的作品。海顿的《皇帝四重奏》是在维也纳完成的,莫扎特的《费加罗的婚礼》是在维也纳完成的,贝多芬的《命运交响曲》、《月光奏鸣曲》等是在维也纳完成的,舒伯特的《小夜曲》、《冬之旅》是在维也纳完成的,施特劳斯的《蓝色多瑙河》、《维也纳森林的故事》更是在维也纳完成的,从而理解维也纳是欧洲古典音乐的摇篮。)
B、出示第三自然段,紧扣“装饰”, 理解问题2
(1)、“维也纳是一座用音乐装饰起来的城市”,“装饰”是什么意思?维也纳怎么可以用音乐来装饰呢?
(一是“到处可以看到大音乐家的铜像或大理石石像”;二是“很多的建筑用音乐家的名字来命名”;三是“一个巨大的音乐符号作为装饰”。)
出示大音乐家的铜像或大理石石像。
出示用音乐家的名字来命名的建筑。
出示王宫公园的音乐符号
(2)、从“到处可以看到”我们可以感受到什么?(生答)你能读出数量多、影响大的语气吗?(生读)
(3)、在维也纳为什么有很多的建筑物用音乐家的名字来命名,是他们不会命名吗?
(不是他们不会命名。而是这些维出纳是许多大音乐家的摇篮,他们做出了许多的贡献,后人为了纪念他们,才用他们的名字来命名的。)
导读:我们许多城市都有中山路,这就是为了纪念革命先驱孙中山先生。而在维也纳,“到处——”读!
(4)、在维也纳用巨大的音乐符号作为装饰,你知道他们是怎样画的吗?(想象这些音乐符号的大小、形状、颜色)你看到这么美的音乐符号会说些什么?
(5)、导读:我们的故宫看得最多的是龙,这是我们民族的象征。而在维也纳,“就连王宫花园——”读!
C、出示第四自然段,紧扣“离不开”。
(1)、从哪些地方看出维也纳人离不开音乐?
(2)、理解“掺和”。
(3)、出示“露天广场音乐会”和“家庭室内演奏”的课件。
(4)、读出维也纳人对音乐的依恋。
(5)、读出维也纳人对音乐的热爱。
5、练习背诵,适时评价。
(1)、课后练习要求我们背诵第三、四自然段,下面我们就来试着朗读、背诵,并思考你是用什么办法背诵的?
(2)、学生自由朗读、背诵。
(3)、指名背诵:说说你是怎样记住的?
(设计意图:此环节的设置是按课后练习的要求而安排的,不仅要求学生读通读熟第三、四自然段,而且能做到当堂背诵,顺利完成了教学目标一的后半部分。说说你是怎样记住的是为了引导学生掌握背诵的方法。)
6、小结写法。
(1)、浏览2—4自然段,观察课文在写法上有什么特点。
(2)、谈谈这种写法的好处,并要求学生学习这种写法。
7、自学5—7自然段
(1)、默读5—7自然段,用简洁的语句在书上记下自己读某一句或几句话之后的感受。
(2)、学生自学,教师巡视。
(3)、全班交流,教师点拨:
出示第五节,让学生从具体数字及图片感受维也纳国家歌剧院的宏伟壮观。
出示第六节,让学生从语言文字及图片感受“金色大厅”的金碧辉煌并欣赏“音乐女神”像。
4、简介中国的宋祖英等音乐家曾在此举办过音乐会。
5、朗读。
(设计意图:这部分内容的教学是在学生提炼、归纳学法后,对学法的一次巩固运用。“教是为了不教”,达到不用教的唯一方法就是“授之以渔”,即教给学生学习的方法,培养学生的自学能力,这也体现了语文阅读教学“搀——扶——放”的原则。“介绍”的安排是将学生的感悟在积累语言的基础上进行内化,变为学生自己的语言和感受,锻炼他们的说话能力。)
(三)尾曲——拓展文本,综合实践
1、教师总结:刚才我们从四个方面学习了课文,正是因为以上四点原因,所以,维也纳成了世界著名的音乐之都。(教师在黑板上板书:!)
2、作业:课后,请大家完成两个作业:(1)搜集有关介绍世界名都的资料,同学之间相互交流。(2)设计一个中心句,然后练 习围绕中心句从各个方面展开叙述。
(设计意图:生活即语文,语文学习的外延就是生活,我们不能也不应该把学生的思维禁锢在方方正正的教室之内。我们应该做到语尽意未穷,让我们的学生保持课堂学习的热情和兴趣,运用课内学到的解决问题的方式方法,独立或者合作完成,培养他们收集信息、整理信息、整合信息的能力,我想这是课堂教学教学的最高境界,也是课改背景下的大势所趋。)
五、说板书
板书是“微型教案”,好的板书能起到画龙点睛的作用。
虽然只是两个标点符号,可是它包含的意义却是无穷无尽的:此间所留的空白,可启发学生根据自己的理解,进行无穷无尽的想象;学生在老师的指导下,将一个个疑问解决,生成新的问题;学生对未知世界的了解,发出了一个个惊叹;老师在学生学习的过程中,起点拨、引导、激励的作用,“!”就是指明他们学习方向的明灯,就是拨开学习迷雾的大手,就是激励起竖起的大拇指。
本文来源:http://www.010zaixian.com/sc/tupian/4346967.ht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