说课稿 篇3
一、说教材
(一)课文在教材中所处的地位及作用
《桃花源记》是八年级语文下册第七单元的一篇文言文。这是一篇美文,居单元之首,是重点篇目,学好它是极其重要的。
(二)教学内容
《桃花源记》借助虚构的故事来表现作者的社会理想,表达了陶渊明对理想社会的追求,反映了古代劳动人民对美好生活的向往。
这是篇文言文,在教学上,首先还是要帮学生解决文字障碍,然后引导他们把握的大意,了解的主旨。于是,我把本课共分两课时完成,第一课时了解作者,解决文言字词,疏通文意并熟读;第二课时,在整体感知的基础上,分析理解的主旨,这里我要讲的是第二课时。
(三)教学目标的设置
根据新课标的要求:培养学生“具有一定语言感受能力”、“初步具有欣赏文学作品的能力”,再加上八年级的学生已经具备了一定的文言文阅读能力,他们已经能够借助课文注释和工具书能读懂课文的意思。所以我在处理教材时,将第二课时定为“品读美文”,把本课的目标定位以下几点:
(1)理清结构。
(2)品味的美点。
(3)品评作者笔下的社会理想。
(四)、教学重点、难点的设置
由于八年级学生的抽象思维能力还不是很强,学生正确评价作者的理想有一定的难度。因此依据教材内容的特点,结合学生的实际,本课的教学重点、教学难点这样设定:
教学重点:感受“桃花源”的美,乐,奇。
教学难点:理解、评价作者心中的理想社会。
二、说教法
结合本篇课文的实际特点,确定本课时教法如下:
1、品读法
2、提问法
3、讨论法与点拨法相结合
三、说学法
教法的根本是学法,只有把“学法”教给学生,才能达到不教。这也是课堂是否能高效的关键。本文是一个富有传奇色彩的故事,学生学习的兴趣很浓。但是,乡镇学生阅读面窄,写作水平低,他们对作者思想根源把握不了,造成了对课文的品读、理解有一定的障碍。因此,我在指导学生学习的过程中,重在指导学生在“读中品”、在“读中悟”。
根据以上学情我把学法确定为:
1、 诵读法
2、 想象法
3、合作探究法 特别是合作探究法,运用探究、合作的学习方式,把课堂还给学生,让学生自主学习。充分发挥学生的主动性,提高课堂效率,体现“高效课堂”。
四、说教学过程
教学基本流程如下:
(一)课堂导入
因为是第二课时,所以这一课时的导入就设计为:检查上节课作业的基础上,导入新课。
设计意图:温故而知新。
(二)回顾内容,梳理结构:
首先让学生用自己的方式美读课文,设计问题:课文以什么为线索?
这样学生在找线索的同时,就把渔人发现桃花源的经过,在桃花源的所见所闻,以及离开桃花源再寻桃花源的情形,贯串了起来。
(三)赏读课文、品说桃花源
这部分是教学的重点。
1、问学生:这篇课文美吗?学生肯定说:“美!”
你知道它美在何处吗?接下来,我们就一起为这篇寻找美点。学生比较容易找出桃花林很美,桃花源中的环境很美的句子。这时要引导学生去发现桃花源中的人美。“咸来问讯”,“皆出酒食”,“各复延至其家”热情,好客,慷慨,这不都能体现桃花源中的人美吗?接下来继续引导学生从情节的曲折是一种美,语言的流畅也是一种美,叙事的简明也是一种美。
这一环节的设计意图是:让学生学会从多种角度去欣赏的美,不要拘限于的语言,人物的行为。
2、 接下来让找出表现桃花源人心情的句子。哪个字是重点?
明确:乐。继续追问:乐在何处?
此处我设计一个情境:让一个学生扮成记者,穿越到晋朝,来到桃花源,进行采访,以“你快乐吗?”采访桃花源中不同身份的人,老人,小孩子,妇女等,让他们学出他们的快乐。然后再采访一下渔人,让渔人说出他在桃花源外的痛苦,与桃花源中的人的快乐形成对比。让学生在活动中了解当时的社会的黑暗。
3、读过此文,同学们肯定觉得其中有很多神奇之处吧?那你觉得奇在何处呢?引导学生找出景物之奇,山洞之奇,桃花源中的人之奇,故事的结局之奇。
为什么“处处志之”,又“不复得路”呢?这就为下面的环节作了引子。
(四)评说桃花源
这部分是课文的难点,这一环节中,我主要是鼓励学生多角度、有创意、有批判地阅读,以拓展思维空间,提高阅读质量。为此我设计了一道探究题。
桃花源很美,究竟存不存在?你是如何看待作者笔下的桃源世界?
题意在引导学生明确桃花源胜境只是虚构的,是作者的理想。
用多媒体展示桃花源人生活图片和我们现代人的生活图,形成对比,让学生知道,虚构的桃花源再美,也美不过我们现在人的生活,应辨证地看待桃花源的美,并了解当今社会不是桃源胜境,却胜似桃源胜境。以此引导学生珍惜现在的幸福生活。
(五)归纳总结
这节课,我们品味了陶渊明笔下的桃花源美景,虽然陶渊明向往的理想社会还带有局限性,但他对理想的追求,对黑暗现实的否定,还是值得肯定。如今的中国与东晋相比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陶渊明若是地下有知,一定会感到无比欣慰的。
(六)布置作业
有人说陶渊明的《桃花源记》是积极追求美好生活,也有人说是消极避世,你怎样评价?
五、说板书设计:
我认为板书应直观,简洁明白,能体现了的主要脉络。我的板书是这样设计的:
说课稿 篇4
童话是心田那一颗幸福的种子,童话是心底那一抹温柔的感动,童话是心路那一道深刻的哲学,童话是心扉那一片诗意的浪漫……拿到二年级的语文课本,我一下子就被《纸船和风筝》这个童话故事吸引了。
这是一个感人的小故事,纸船和风筝带着祝福,带着问候,带着谅解,带着浓浓的真情,在山顶和山假架起了一座七彩的友谊长桥。读完课文,相信您和我一样,被小动物间真挚纯朴的情感打动。“祝你幸福”、“祝你快乐”这样的祝福一直萦绕在我们的耳边。
“感人心者,莫先乎情”,只有真情最容易打动学生稚嫩而又单纯的心。就语文教学而言,没有感情的课堂,就如同没有清流的溪涧,没有清香的荷塘。结合本单元的教材编排意图,我便以“情感”为依托,以“纸船和风筝”为支点来处理教材,以在多样化的朗读中体会松鼠和小熊相好时的惊喜、快乐,闹别扭时的难过、失落,以及云开雾散的兴奋激动这种情感的变化为教学重点,把怎样交朋友和维护友谊作为难点来突破。如何让学生的情感、智慧、思想在品味语言、体验角色的过程中得到浸润、感染和丰富?经过反复的思考、斟酌,有了《纸船和风筝》教学的四个一:
营造一个“境”字
如果把学生的情感比作小河,要它漾起涟漪,泛起微波需要推力,这个推力就是创设情境。本节课我力求通过语言描述情境,以直观形象的图片和板画再现情境,以音乐渲染情境,把孩子们带入了美丽的童话世界,用浓浓的友情,去拨动了学生的情感之弦,使其产生了身临其境的真切体验,从而不知不觉地畅游于文本的“情境”之中。
体现一个“情”字
激动学生的是情,打动学生的是情,震撼学生的也是情,本课教学我以境导情,步步铺垫,在教学中我积极发挥自己的语言魅力,在推波助澜中去点燃学生的情感之火。促使学生情不自禁地进入角色,走入文中,与文本产生强烈的情感共鸣。
贯穿一个“读”字
在教学中对那些情感充盈的句子和片断,我采用以读代讲,以读促悟的教学策略。让学生在读中悟,悟中读,寓朗读指导于阅读理解之中。本节课我力求读的形式多样,方法灵活,这样才能激发了学生读的兴趣,使学生在读中对文本的内容加深了理解,在读中领会作者所要表达的思想感情。
讲究一个“实”字
识字写字是低年级阅读教学的重中之重,本节课,我根据生字的不同特点,运用了多种方式复现生字,在整个识字过程中,我积极引导学生自己去探索发现,培养了学生的识字能力。并将识字教学与学生的生活实际巧妙地结合起来,注意挖掘汉字本身所携带的知识趣闻,故事、历史、文化,从而让学生体会学习汉字的快乐。
在写字教学方面,我首先指导学生仔细观察字的结构、形体、笔画,欣赏汉字的形体美,做到“意在笔先,笔居心后”。通过教师的范写让学生直观感受起笔、行笔、和收笔的全过程,充分发挥小组互助合作的作用,使学生在相互品评中进一步感受汉字的形态美,写字能力也在他人及时的肯定和指正中不断提高。
教育的本质是什么?教是为了学服务。教学的核心理念是一切为了学生的成长服务。同一篇课文,同样围绕一条表达主线——情,但不同的学生,教学思路也会有所不同,今天再上《纸船和风筝》,感触颇深,也希望各位专家,各位同行多提宝贵意见,从而拓宽我的教学思路。谢谢!
本文来源:http://www.010zaixian.com/sc/tupian/4323088.ht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