数学说课稿 篇4
教学目标
1.理解相遇问题的基本特点,并能解答简单的相遇求路程的应用题.
2.培养学生初步的逻辑思维能力和解决简单实际问题的能力.
3.渗透运动和时间变化的辩证关系.
教学重点
掌握求路程的相遇问题的解题方法.
教学难点
理解相遇问题中时间和路程的特点.
教学过程
一、以旧引新
(一)口答列式,并说明理由.
1.一辆汽车每小时行60千米,4小时行多少千米?
2.一辆汽车4小时行了240千米,每小时行多少千米?
3.一辆汽车每小时行60千米,行驶240千米需要几小时?教师板书:速度×时间=路程
(二)创设情境
1.录音(或录相)“有一天,张华放学回家,打开书包正准备做作业.发现没在意将同桌李诚的作业本带回了家,她赶紧给李诚打电话通知他,两人在电话中商量了一会,如果步行的话,有几种办法可以让张华把作业本还给李诚呢?同学们你能帮助他们想出几种办法呢?”
2.小组集体讨论
(1)张华送到李诚家;
(2)李诚来张华家取走;
(3)两人同时从家出发,向对方走去,在途中相遇,交给李诚.
3.认识相遇问题
(1)找两名学生表演第三种情况,其余学生观察并说出是怎么走的?(同时,从两地,相对而行)
(2)两个人之间的距离有什么变化?(越来越近,最后变为零)教师指出:当两个人的距离为零时,称为“相遇”
具有“两物、同时从两地相对而行”这种特点的行程问题,叫做“相遇问题”板书课题:相遇问题
(三)出示准备题:
张华距李诚家390米,两人同时从家里出发,向对方走去.张华每分走60米,李诚每分走70米.
根据已知条件填写下表
走的时间
张华走的路程60米
李诚走的路程70米
两人所走路程的和
现在两人的距离
1分
60米
70米
2分···
3分···
思考:
1.出发3分钟后,两个人之间的距离是多少?说明什么?(相遇)
2.两个人所走路程的和与两家的距离有什么关系?(两人所走路程和=两家距离)
二、教学新课
(一)教学例3
小强和小丽同时从自己家里走向学校,小强每分走65米,小丽每分走70米.经过4分钟,两人在校门口相遇.他们两家相距多少米?
1.教师指名读题,并在例题中“同时”、“相遇”的下边用红笔做上标记.请同学解释这两个词的含义.
2.动画演示两人行进的过程,并在图中显示出已知数据.(演示课件:相遇问题)
3.由学生尝试解答例3
4.结合线段图订正答案.
方法一:65×4+70×4 方法二:(65+70)×4
=260+280=135×4
=540(米) =540(米)
速度和×相遇时间=路程
5.比较
(1)两种算法哪一种比较简便?
(2)两种算法之间有什么联系?
三、巩固练习
(一)志明和小龙同时从两地对面走来,志明每分走54米,小龙每分走52米,经过5分钟两人相遇,两地相距多少米?
(二)两列火车从两个车站同时相向开出.甲车每小时行44千米,乙车每小时行52千米,经过2.5小时相遇.两个车站之间的铁路长多少千米?
讨论:行程问题在出发地点、出发时间、动动方向、运动结果上有什么共同特点?板书:出发地点:两地
出发时间:同时
运动方向:相向(相对、对面)
运动结果:相遇
(三)两只轮船同时从上海和武汉相对开出.从武汉出发的船每小时行26千米,从上海开出的船每小时行17千米,经过25小时两船相遇.上海到武汉的航路长多少千米?
(四)两辆汽车同时从一个地方向相反方向开出.甲车平均每小时行44.5千米,乙车平均每小时行38.5千米.经过3小时,两车相距多少千米?
1.由学生用手势表述题意.
2.比较:与前面题目相比,有什么不同?又有什么共同之处?
(五)甲、乙两列火车从两地相对行驶.甲车每小时行75千米,乙车每小时行69千米.
甲车开出后1小时,乙车才开出,再经过2小时相遇.两地间的铁路长多少千米?
1.由学生用手势语言向同组同学介绍题意.
2.由学生独立解答
3.出示四种不同解法,请同学小组讨论并做出判断.
方法一:75×1+75×2+69×2 方法二:75×(1+2)+69×2方法三:75×1+(75+69)×2 方法四:(75+69)×(2+1)
四、课堂小结
通过上面两个例题我们可以看出,行程问题也还有许多变化,请你猜一猜,行程问题还可能有哪些变化?
(相背、同向、不同时、不相遇、相遇后返回第二次相遇,三个物体运动??)今天我们学习的是行程问题中最基本的一种,求路程,它需要告诉我们哪些条件?
怎样求?如果要求“相遇时间”该告诉我们哪些条件?怎样求呢?请同学们在课下思考?
五、课后作业
(一)两只轮船同时从上海和武汉相对开出.从武汉开出的船每小时行26千米,从上海开出的船每小时行17千米,经过25小时相遇,上海到武汉的航路长多少千米?
(二)两辆汽车同时从一个地方向相反的方向开出.甲车平均每小时行44.5千米,乙车平均每小时行38.5千米.过3小时,两车相距多少千米?
数学说课稿 篇5
教学目标:
1、正确的观察课文插图,能看图找出课文中的语句。
2、理解句子意思,概括出句子主要意思。
3、会用“谁怎么样,把什么轻轻地怎么样”的句式说、写句子。
4、能正确的朗读课文,读出词语之间、句子之间的停顿。
教学重点:理解句子意思。
教学难点:第六句,正确的朗读课文。
教学方法:直观教学法、读书指导法、讲读法、练习法
教具:挂图打字课文
教学过程:
一、复习词语
1、看(听)话写词语。
曹红蹲下去辫子绸带绑踩实
2、用词语说句子。
轻轻地
二、读句子
流畅地朗读,读出词语之间、分句之间的停顿。
1、慢慢读
2、提速读
3、常速读
4、流畅地读
三、讲句子
1、图解句意。看图读句子,把写图意的句子画出来。
(1)看图1、一、二句
(2)看图2、三、四、五句
(3)看图3、六句
想象第七句
2、讲解句意。概括出句子的主要意思。
(1)、一天,曹红戴着红领巾,背着书包,高高兴兴地上学去。
概括成“四素句”——一天,曹红高高兴兴地上去。
概括成“三素句”——曹红高高兴兴地上学去。
或一天,曹红上学去。
概括成“两素句”——曹红上学去。
(2)、曹红走过玉米地,看见一棵玉米倒在地上。
概括成“五素句”——曹红看见一棵玉米倒在地上。
概括成“四素句”——曹红看见玉米倒在地上。
(3)、她蹲下去,把玉米轻轻地扶起来。
试着概括成“三素句”:
(4)、一松手,玉米又倒下去了。
试着说说句子的主要意思——
(5)、怎么办呢?
(6)她想起辫子上的蝴蝶结,就很快地解下绸带,再扶起玉米,用绸带把它和别的玉米绑在一起,还把玉米根上的土踩结实。
a.看图3,写出写图意的句子:她用绸带把它和别的玉米绑在一起。
b.补充分句(根据图画和句子中带点的词推想):
(),
用绸带把它和别的玉米绑在一起,
()。
c.理解每一分句的意思:
她想起辫子上的蝴蝶结。——她想起蝴蝶结。她很快地解下绸带。——她解下绸带。
她扶起玉米。——她扶起玉米。
她用绸带把它和别的玉米绑在一起。——她把玉米绑好。
她把玉米根上的土踩结实。——她把土踩实。
d.理解这句话的意思:
·用下面的连贯动做演示句意。
想起解下扶起用绑踩
·用关联词和动词按先后顺序组成一句话。
关联词动词
想起
↓
就解下
↓
再扶起
↓
用、绑↓
还踩
e.概括出这句话的主要意思:
她把玉米绑好。
(7)、曹红看了看绑好的玉米,理了理辫子,飞快地向学校跑去。概括成四素句:曹红()()()。
概括出每一句话的主要意思。概括成三素句:曹红()(
四、说句子
五、写句子
1、在括号里填上适当的词语。
(1)、曹红上学去。
曹红()上学去。
(),曹红()上学去。
(2)、曹红看见玉米倒在地上。
曹红看见()玉米倒在地上。
曹红走过(),看见()玉米倒在地上。
(3)、曹红向学校跑去。
曹红()向学校跑去。
曹红(),()向学校跑去。
2、照样子写句子。
(她)(蹲下去),把(玉米)轻轻地(扶起来)。
()(),把()轻轻地()。
()(),把()轻轻地()。
五、板书
8、上学路上
看见??
扶起来
曹红上学去倒下去向学校跑去
本文来源:http://www.010zaixian.com/sc/tupian/4319445.ht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