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010在线作文网!

关于于谦诚信的故事(3)

故事 时间:2021-08-31 手机版

于谦保卫北京

  正统十四年(1449)七月,蒙古瓦剌部首领也先率领铁骑分四路大举南犯。

  年轻气盛的英宗朱祁镇在宦官王振的蛊惑下,幻想着像其曾祖父成祖朱棣那样数入漠北建立赫赫军功,所以不顾群臣劝阻,贸然亲征。

  八月十五日,在土木堡,明朝数十万大军被蒙古军队一举击溃,英宗也成了也先的阶下囚,史称“土木之变”。

  土木之变,影响深远。

  它标志着明朝失去了对蒙古军事力量的优势,也是明朝由盛转衰的分水岭。

  土木之变,使得明朝面临的局势极其危险。

  英宗为也先俘获,明朝陷入了国无君主的窘境。

  同时,英宗成为也先手中的一个筹码,随时随地可以向明廷要挟索价。

  也先挟持英宗,乘土木新胜之余威,率众直趋北京,欲一鼓作气攻取明朝的京城。

  而数十万明军在土木堡一役土崩瓦解,北京守备空虚,形势岌岌可危。

  当时北京城内人心惶惶,许多大户人家纷纷南逃。

  朝廷上下,群臣惊愕,束手无措。

  皇太后孙氏和英宗的皇后钱氏将宫中的财宝搜刮一番,用八匹健马驮赴也先大营,幻想能够以此换取英宗的自由之身。

  当然,这种妇人之见是不会产生任何实际效果的。

  正是在这种关乎国家存亡、民族安危的紧要关头,以于谦为代表的一批忠义大臣处变不惊,迅速而果断地采取了一系列措施,彻底粉碎了也先的阴谋,稳定了大局。

  于谦此刻挺身而出,成为抵抗派的领军人物。

  他果断采取了以下几个措施,挽救国家于危难之中。

  第一,禁南迁之议。

  面对也先军队直扑北京的严峻形势,是战是守,大臣们的意见存在很大的分歧。

  侍讲徐珵(chénɡ)善于星象之数,托言星象有变,朝廷应当南迁。

  对此,于谦有着比较清醒的认识,坚决反对南迁。

  他厉声说:“言南迁者,可斩也。

  京师天下根本,一动则大事去矣;独不见宋南渡事乎!”监国郕王朱祁钰(yù)支持于谦的看法。

  由此,南迁之议才被废弃,守卫北京之策乃定。

  第二,除王振余党。

  宦官王振可以说是导致土木之变的直接责任人。

  正是他不顾众议,策动英宗亲征。

  在行军过程中,他又想邀帝幸其家乡,后又考虑到大军会践踏家乡的庄稼,就改道宣府,由此延误了时机,明军被围于土木堡。

  土木堡乏水,不能久据。

  被围数日后,王振传令移营,而瓦剌军队四面围攻,明军大乱,伤亡惨重,王振本人也死于乱军之中。

  王振虽死,但是朝中同党犹在。

  第三,拥立明景帝。

  大敌当前,国无君主,而太子朱见深年仅三岁,无法承担起匡复国家的重任。

  于谦及众大臣请皇太后立郕王朱祁钰为帝。

  郕王朱祁钰是英宗的亲弟弟,英宗在亲征之前曾命他监国,此时他二十二岁,仅比英宗小一岁,年富力强。

  明朝实行嫡长子继承制,目前英宗有太子在,郕王朱祁钰是没有资格继承皇位的。

  但在当时特殊的情况下,新皇帝最重要的不是有名分,而是要有领导百官、消除祸乱的能力,因此郕王朱祁钰就要比太子朱见深更为合适。

  第四,保卫北京城。

  北京保卫战是艰苦而惨烈的。

  于谦在受命的第二天,立即奏请调南北两京及河南备操军、山东及南京沿海备倭军及运粮军入卫京师,于是人心渐趋稳定。

  此时,粮食问题又浮出水面。

  通州为北京的屏障,同时又是京城粮食的储存地。

  在敌人的进逼下,通州城势难保全,粮食落入敌手,将会为敌所用。

  但是,短期内明廷难以集中大量人力、物力将粮食搬运入京。

  为了不让通州的粮食落入也先手中,于谦想了一个绝妙的主意。

  他奏请皇帝准许官军预支通州仓粮,令人自取,能多运者还有物质奖励。

  如此一来,通州的粮食很快就运入北京城内了。

  于谦一心保卫国家,但是那个在北京危急的日子里主张逃跑的徐有贞,还有被于谦责备过的大将石亨,都对他怀恨在心,在暗地里想法报复。

  英宗回北京后过了七年,也就是公元1457年,明代宗生了一场大病,徐有贞、石亨跟宦官勾结起来,带兵闯进皇宫,迎明英宗朱祁镇复位。

  历史上把这件事称作“夺门之变”。

  没多久,明代宗就死了。

  明英宗复位后,对于谦在他被俘流亡的时候,帮他弟弟即位称帝,心里本来有气,再加上徐有贞、石亨一伙在他面前说了不少诬陷的话,竟下了狠心,给于谦加上个“谋反”的罪名,把于谦杀害。


本文来源http://www.010zaixian.com/meiwen/gushi/427221.htm
以上内容来自互联网,请自行判断内容的正确性。若本站收录的信息无意侵犯了贵司版权,请给我们来信(zaixianzuowenhezi@gmail.com),我们会及时处理和回复,谢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