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010在线作文网!

古代文学《诗经》十五国风地域考略(2)

时间:2021-08-31 手机版

二、十五国风地名考

  (一)周南、召南:

  周南为周时南国民歌,南国泛指洛阳以南直至江汉一带的地区。《诗切》:“周之畿内有周、召焉,周南之诗言河洲、江汉、汝坟。召南之诗言江汜、江渚、江沱,皆东周之地望也。东周在《禹贡》豫州太华外方之间,北得河阳,南望江汉”。《禹贡》为《尚书·夏书》篇名,大约成书于周、秦之际。当中把当时中国划为九州,保存了我国古代重要的地理资料。豫州,古九州之一,《尔雅·释地》:“河南曰豫州”,疏曰:“河南其气著密,厥性安舒,故曰豫。豫,疏也”。太华,即西岳华山,《汉书·地理志》:“河南曰豫州,其山曰华”。在陕西渭南县东南,因其西有少华山,故又称太华山。外方,中岳嵩山,《禹贡》谓之外方。河阳, 县名,春秋晋地,汉时置县河内郡,故地在今河南省孟县。江汉,长江、汉水。因此周地当在河南省境内华山与嵩山之间,孟县以南,长江、汉水以北地区。

  召,为周初召公奭之采邑,在岐山之南。召公,姓姬,名奭,武王灭商后,封召公于北燕(今北京),元子受实封,召公留在朝廷辅佐年幼的成王。《史记·燕召公世家》记:“其在成王时,召王为三公:自陕(今河南陕县)以西,召公主之;自陕以东,周公主之”,从此旧说,故召地方应在含今陕南、豫西、鄂西北以西之周王化所覆地区。

  关于“二南”的“南”究竟为何意义,历来众说纷纭,总结起来,大致可分为五种观点:(1)南化说,见于《毛诗·关雎序》:“南,言化自北而南也。”但清·崔述在《读风偶记》中驳斥道:“江、沱、汝、汉皆在周岐之东,当云自西而东,岂得自北而南乎?”(2)南土说,方玉润《诗经原始》:“窃谓南者,周以南之地也。”(3)诗体说,梁启超《释四诗名义》:“《诗·鼓钟篇》‘以雅以南’,‘南’与‘雅’对举,雅既为诗之一体,‘南’自然也是诗之一体。”(4)南国说,朱熹《诗集传》:“南,南方诸侯国也。”(5)南乐说。本文认为,较为合理的应该为“南方”、“南国”之说。周族崛起时,其西北和北方有戎狄的阻挡,东部是强大的殷商政权,因此只能向南方的广阔地区发展。“(文王)又扩充势力到长江、汉水、汝水三个流域,教化那里的蛮夷,称为江汉汝坟之国,也称南国,也称为周南、召南。”【3】周、召两地诗中提及的许多地名如《关雎》:“关关雎鸠,在河之洲。”中“河”在先秦时专指黄河,《汉广》:“汉之广矣”中“汉”指汉水。“江之永亦”中“江”指长江,《汝坟》:“遵彼汝坟”中“汝”指汝水。又如《周南·汉广》、《召南·江有汜》诸篇,从中可以窥见南方水乡的自然环境、民俗风情,可以说是产生于楚境无疑。故“二南”之地限于当时周王朝的南方,江汉流域之内。

  (二)邶、鄘、卫

  邶、鄘、卫,皆古诸侯国名。《邶风》19篇、《鄘风》10篇、《卫风》10篇说的都是卫地之事,故季札观乐,即把邶、鄘、卫放在一起评说。《汉书·地理志》:“周既灭殷,分其畿内为三国,《诗风》邶、鄘、卫是也”。武王将商都殷地以北地封给纣王之子武庚,谓之邶;殷地以南地封给管叔,谓之鄘;殷地以东地封给蔡叔,谓之卫,以监督管理殷地的人民,谓之“三监”。公元前十一世纪武王崩,成王即位。成王年幼,三监尽叛,周公东征,灭三监,将其地封给康叔【4】,号曰孟侯,以夹辅周王室,尽迁邶、鄘之民于雒邑,因此邶、鄘、卫三国之诗相与同风。《诗切》:“邶、鄘、卫者,卫之兼名也……邶、鄘接殷之故邑。在河淇之间”。河,即黄河;淇,淇水,《邶风·泉水》:“毖彼泉水,亦流于淇”,在今河南省北部,源出淇山,自西北向东南流至今汲县东北淇门镇南入黄河。淇山在河南省林县东南,辉县西北之界,为太行山脉。商都殷地旧址在今河南省安阳小屯村,由此可知,邶、鄘、卫三地应在太行山以东,淇水之南,黄河以西北、以安阳小屯村为中心的范围之内。

  (三)王风

  《王风》为周王室东迁之后京畿地区,含东周国都雒邑(今河南省洛阳市)及周王直辖地区的民歌。东周京畿地区方六百里【5】,约今河南省黄河以南,洛水、伊水下游,贾鲁河上游及黄河以北的济源、孟县、温县、焦作、沁阳、武陟、修武、博爱、获嘉一带。《诗切》:“王风者,西周之诗作于东迁之后者也”。周幽王时,宠爱褒姒,生伯服,废申后及太子宜臼。宜臼逃往申国,申侯大怒,联合犬戎攻周,弑幽王于岐山之下。晋文侯、郑武公迎宜臼于申,立为周平王,将都城由镐京迁至洛邑。东迁之后,周室衰弱,与诸侯国无异,故其地之诗称《风》而不称《雅》,但其王号未失,故称“王”而不称“周”。《王风·黍离》即是东周朝臣凭吊西周废都镐京所作。

  (四)郑

  郑,古诸侯国名,后为韩所灭。本在西周京畿内地(今陕西省华县境内),《汉书·地理志》:“郑国,今河南之新郑,本高辛氏火正祝融之墟也。及成皋、荥阳、颖川之崇高、阳城,皆郑分也”。周宣王封季弟友于此。《史记·郑世家》:“郑桓公友者,周厉王少子而周宣王庶弟也。宣王立二十二年,友初封于郑”。公元前七七一年,犬戎弑周幽王于骊山,并杀桓公,次年桓公之子武公随周平王迁于东都畿内,地近虢、桧【6】,后灭虢、桧,建立郑国,都于新郑(今河南省新郑市)。《郑风·大叔于田》记载郑武公之子、郑庄公同母之弟共叔段出猎之景,《左传·隐公元年》记载庄公母姜氏向庄公要求将制地封给共叔段做采邑,庄公说:“制,严邑也,虢叔死焉”,据此可知《郑风》应成于虢、桧之灭后,因此《郑风》之郑国应为东郑,即今河南省新郑市及其周边地区。

  (五)齐

  齐,古诸侯国名,《史记·齐太公世家》:“武王已平商而王天下,封师尚父于齐营丘”。尚父,即吕尚,《史记·齐太公世家》:“太公望吕尚者,东海上人。其先祖尝为四岳,佐禹平水土甚有功。虞夏之际封於吕,或封於申,姓姜氏。夏商之时,申、吕或封枝庶子孙,或为庶人,尚其後苗裔也。本姓姜氏,从其封姓,故曰吕尚”。是为齐太公。《汉书·地理志》:“齐地,虚、危之分野也。东有甾川、东莱、琅邪、高密、胶东,南有泰山、城阳,北有千乘,清河以南,勃海之高乐、高城、重合、阳信,西有济南、平原,皆齐分也”。《诗切》:“齐在青州,岱山之阴,淄潍之野”。青州,故九州之一,《汉书·地理志》:“海岱惟青州”,唐·颜师古传曰:“东北据海,西南距岱。岱即泰山也”,海指渤海。淄,水名,源出今山东省莱芜县,东北流经临淄东,北上小清河出海。潍,水名,源出今山东省五莲县西南箕屋山,东北流经诸城,又北流汇汶水,过昌邑入海。《左传·襄公十八年》记晋侯伐齐,东侵及潍及沂。即此水。故齐应位于渤海之滨,泰山之北,清河以南地区。

  (六)魏、唐

  魏,古诸侯国名,姬姓,后为晋献公攻灭,以其地封毕万【7】。《诗切》:“魏在禹贡冀州,雷首之北,析城之西,南枕河曲,北涉汾水”。冀州,包括今山西全境,河北西北部,河南北部,辽宁西部。雷首,山名,在今山西省永济县南,西起雷首山,东至吴坂,绵延数百里。析城,山名。在山西省阳城县西南,山峰四面如城,高大险峻,上平坦,因此得名。河曲,在今山西省永济县两蒲州。《春秋·文十二年》:“晋人秦人战于河曲”,即此地。汾水,黄河支流。源出今山西省宁武县管涔山,南流至曲沃县西折在河津县入黄河,《诗经·汾沮洳》:“彼汾一方,言其采桑”,即此水。故魏地当在以今山西运城为中心的山西、河南、陕西交界地区。

  唐为晋之前身,周成王封弟叔虞于唐,《史记·晋世家》记载:“成王与叔虞戏,削桐叶为珪以与叔虞,曰:‘以此封若。’史佚因请择日立叔虞。成王曰:‘吾与之戏耳。’史佚曰:‘天子无戏言。言则史书之,礼成之,乐歌之。’于是遂封叔虞於唐。唐在河、汾之东,方百里,故曰唐叔虞。姓姬氏,字子于。”今山西翼城县西有古唐城遗址,《诗切》:“唐在冀州太行恒山之西,太原太岳之野”。《汉书·地理志》:“ 河东土地平易,有盐铁之饶,本唐尧所居,《诗·风》唐、魏之国也”。河东,黄河以东,故唐地当在黄河、汾水以东,太行山以西,今山西翼城附近。

  (七)秦

  秦,古诸侯国名,其祖先女修相传为颛顼的后代,公元前256年秦灭东周,公元前221年秦灭六国统一天下,建立了我国历史上第一个封建大一统国家。秦地本在陇西(今甘肃省东南一带),周东迁时得岐雍、丰镐之地。《史记·秦本纪》:“平王封襄公为诸侯,赐之岐以西之地。曰:‘戎无道,侵夺我岐、丰之地,秦能攻逐戎,即有其地’”。岐,有岐山与岐山县之别,岐山在今陕西省西部、岐山县之东北,岐山县在秦汉时为雍县,隋开皇十六年改为岐山县,故周时“岐”当为岐山。岐山状如柱,故又称天柱山。丰,地名,西周文王灭崇,自岐迁都于此。《诗经·大雅·文王有声》:“既伐于崇,作邑于丰”。地在今陕西省户县西,故秦应在今甘肃省东南及陕西省岐山以西一带。

  (八)陈

  陈,古诸侯国名,周武王封舜的后代妫满于陈,《史记·陈杞世家》:“至于周武王克殷纣,乃复求舜後,得妫满,封之於陈,以奉帝舜祀,是为胡公”。武王还将自己的女儿大姬嫁给妫满,大姬喜好祭祀占卜,因此陈地盛行巫鬼之风【8】。公元前479年为楚国所灭。《诗切》:“陈在禹贡豫州之东,其地广平,无名山大泽,西望外方,东不及明豬,最居诸夏之南,南接吴楚之地”。明豬,即明都,古泽名。《史记·夏本纪》:“道荷泽,被明都”,即此地。此泽久已湮没,故址在今河南商丘县东北。由此推知,陈应为当时中原诸国地理位置最为靠南的一个,确切位置在嵩山与商丘之间的广阔平原之上,今河南省淮阳市及安徽省亳县一带,与今安徽省、江苏省接壤。

  (九)桧

  桧,古诸侯国名,即前文为郑所灭之桧国也。传为祝融之后,在今河南省密县东北。《史记·郑世家》记桧地近雒之东土,河济之南。雒,即洛阳古名,在今河南省西北部,地近山西。河,即黄河。济,济水,出于河南省济源县王屋山,现下游被黄河所夺,惟河北发源处尚存【9】。《诗切》:“桧国在禹贡豫州,外方之北,荥波之南,居溱洧之间,即郑所都也”。外方,即嵩山。荥,古泽名,即荥泽,汉平帝后渐渐淤为平地。故址在今河南省荥阳县内。溱,即溱水,源出今河南省密县东北,东南汇洧河。洧,洧河,发源于今河南省登封市东阳城山,东流至新郑市,汇溱水为双洎河,入于贾鲁河。《左传·襄元年》:“晋韩厥、荀偃帅诸侯之师伐郑,入其郛,败其徒兵于洧上”,即此水。故桧国旧址应在今河南省荥阳县以南,嵩山之东北,西望洛阳,东北临郑州市,西北临新郑市,密县周围地区。今密县东北尚有桧城,当是昔日桧国都城。

  (十)曹

  曹,古诸侯国名。武王克商,封其弟叔振铎于曹,后为宋所灭,故地在今山东省荷泽、定陶、曹县一带。《诗切》:“曹国在禹贡兖州陶邱之北,雷夏、荷泽之野,鲁之西,卫之东,小国也”。兖州,即今山东省黄河以东部。陶邱:古地名,在今山东省定陶县西北。雷夏,古泽名,亦称雷泽,《汉书·地理志》谓其在济阴城阳县西北,今山东省定陶县地。鲁,古诸侯国名,周武王封其弟周公旦于此,在今山东省泰山以南的汶、泗、沂、沐水流域,曲阜市周围。故曹地旧址应在今黄河山东段以南,商丘市以北,曲阜以西,河南省安阳市以东,荷泽、定陶、曹县、成武等地范围之内。

  (十一)豳

  豳,古地名,殷商时公刘迁于此,(《大雅·公刘》:“笃公刘,于豳斯馆”。)豳是周王朝的发祥地。《史记·周本纪》:“子公刘立。公刘虽在戎狄之间,复修后稷之业,务耕种,行地宜,自漆、沮度渭,取材用,行者有资,居者有畜积,民赖其庆。百姓怀之,多徙而保归焉。周道之兴自此始,故诗人歌乐思其德。公刘卒,子庆节立,国於豳”。《汉书·地理志·右扶风》:“栒邑,有豳乡,《诗》豳国,公刘所都”。栒邑,即今旬邑县。《诗切》记豳为“郇伯国中之邑也”,然此处之“郇”非栒邑,乃是另一古国名,为周文王第十七子郇侯的封地,在今山西省临猗县西南。后“郇”字作“荀”,唐·颜师古:“此‘栒’读与‘荀’同,自别邑耳”【10】。因此豳国故地应在栒邑,即今旬邑、彬县一带,陕西、甘肃交界处。


本文来源http://www.010zaixian.com/gushiwen/shi/273578.htm
以上内容来自互联网,请自行判断内容的正确性。若本站收录的信息无意侵犯了贵司版权,请给我们来信(zaixianzuowenhezi@gmail.com),我们会及时处理和回复,谢谢.